


摘 要 為篩選出防治茶假眼小綠葉蟬的高效、低毒藥劑,選用30%唑蟲酰胺懸浮劑、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開展茶假眼小綠葉蟬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3種藥劑均對茶假眼小綠葉蟬具有較高防效,藥后7 d防效在89.56%~91.38%,藥后14 d防效在93.96%~100%。其中,以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防效最高,藥后14 d防效達100%。3種藥劑均對茶樹生長較安全,且對瓢蟲、蜘蛛等主要捕食性天敵殺傷力較小,其中30%唑蟲酰胺懸浮劑殺傷力最小。
關鍵詞 茶假眼小綠葉蟬;藥效試驗;防治效果;廣西賀州市昭平縣
中圖分類號:S435.71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40
茶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昭平縣主要的支柱產業,茶假眼小綠葉蟬是昭平縣茶區最主要的害蟲之一,該蟲1年可發生8~12代,且由于其成蟲具有陸續產卵和分批產卵的習性,世代重疊十分嚴重[1]。茶假眼小綠葉蟬通過吸食茶樹嫩梢、嫩葉的汁液導致茶樹無法正常生長,被吸食過的葉片會發生褪綠現象,葉尖則會轉變為紅色且干枯,如果沒有采取措施進行防治,蟲害大范圍暴發的話會影響整株茶樹生長,致使生產出來的茶葉口感苦澀,品質下降嚴重[2]。因此,在實際生產中,為有效控制茶假眼小綠葉蟬的發生為害,化學防治仍是一種較為重要的應急防治措施。
筆者于2022年9月選用30%唑蟲酰胺懸浮劑、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
3種藥劑開展了茶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效及對捕食性天敵影響的田間試驗,旨在篩選出高效、低毒的藥劑,為實際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昭平鎮上岸村昭平縣益山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葉基地,茶園坡度為25°~32°,土壤類型為黃壤土,中等肥力。
1.2 試驗材料
試驗所用茶樹品種為福云6號,17年生。試驗所用藥劑有30%唑蟲酰胺懸浮劑(美國默賽技術公司生產)、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江蘇揚農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東莞市瑞德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4個處理:30%唑蟲酰胺懸浮劑,667 m2
用藥量為20 mL;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667 m2用藥量為24 g;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667 m2用藥量為30 mL;噴施清水對照(CK)。每個處理重復4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試驗小區面積333.3 m2。
1.3.2 施藥方法
2022年9月13日08:00—10:00,使用工農16型農用噴霧器將稀釋好的藥液噴霧于茶樹葉片正反面,至葉片開始有滴水。各處理種植方式、水肥管理水平一致。
1.3.3 藥效調查
1)調查時間。藥前調查蟲口基數,藥后1 d、3 d、7 d、14 d各調查1次殘蟲數。每個小區隨機調查100片,調查時間為07:00—08:00,同時觀察藥害發生情況。
2)調查方法。嚴格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第56部分:殺蟲劑防治茶樹葉蟬》(GB/T 17980.56—2004)規定執行。晴天晨露未干時、陰天全天均可進行調查;采用百葉蟲數法調查,每小區隨機抽查100片嫩葉(芽下第2葉,或對夾第2葉),輕輕翻轉葉片,統計茶假眼小綠葉蟬殘蟲數,并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3-4]。采用盆拍法調查田間天敵數量,主要調查對象為捕食性天敵瓢蟲、蜘蛛。
1.4 試驗數據
1.4.1 藥效計算
嚴格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第56
部分:殺蟲劑防治茶樹葉蟬》規定執行。
蟲口減退率=(藥前活蟲數-藥后活蟲數)/藥前活蟲數×100% " " "(1)
防治效果=(防治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平均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區平均蟲口減退率)×100%
(2)
1.4.2 試驗期間的氣象資料
氣候條件可直接影響藥劑特性的充分發揮,使藥效提升或降低。可以較明顯影響藥效的氣象因素有溫度、濕度、光照、降水、風等。1)溫度是對防效影響較大的因素之一。例如,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害蟲的活動能力會增強,其與藥劑的觸碰概率會提升,有益于藥效的充分發揮。此外,對于負溫度系數的藥劑,如氯氰菊酯和魚藤酮等,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藥效降低。同時,溫度還會影響藥劑的新陳代謝速度和蒸發能力,部分藥劑甚至會顯著降低藥效。由此可見,適宜的溫度可以促進藥效的充分發揮。2)濕度主要是可加快藥劑水解反應,導致藥劑結團,同時會加速藥品成分降解,降低藥效。3)光照可推動易光氧催化的成分溶解無效,降低藥效或縮短使用后的殘效期。部分藥劑在光照極強的情形下,藥效會提升,如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等,會因為噴藥后光照強度提高而藥效提升。4)雨天易導致噴施到葉片上的藥水外流,進而影響藥效。因此,只有掌握正確的施藥技術,才能在省工、省藥的同時,達到良好的施藥效果,且防止藥害發生。試驗開展期間氣象資料情況如表1所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30%唑蟲酰胺懸浮劑、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均對茶假眼小綠葉蟬具有較高的防效,藥后1 d防效為75.07%~87.92%,藥后3 d防效為81.55%~85.94%,藥后7 d防效為89.56%~91.38%,藥后14 d防效為93.96%~100%,且藥劑速效性較好、持效期較長。其中,以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防效最高,藥后14 d防效達100%。
2.2 對天敵的影響
藥前、藥后調查田間瓢蟲、蜘蛛等主要捕食性天敵數量。由表3可知,藥后1~7 d各處理對田間主要捕食性天敵影響不大,藥后14 d各處理對田間主要捕食性天敵發生變化,以30%唑蟲酰胺懸浮劑處理對瓢蟲、蜘蛛主要捕食性天敵影響微小,未傷害害蟲天敵,達到保護害蟲天敵的目的;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處理對害蟲天敵影響略大,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處理對害蟲天敵影響最大,發生傷害害蟲天敵的現象。
2.3 藥害分析
試驗期間,試驗藥劑均對茶樹安全,未發現有藥害現象。
3 結論與討論
1)30%唑蟲酰胺懸浮劑、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防治茶假眼小綠葉蟬效果良好。藥后3 d防效在81.55%~85.94%,藥后7 d防效在89.56%~91.38%,藥后14 d防效在93.96%~100%,藥劑速效性較好、持效期較長。以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防治效果最好,藥后14 d防效達100%。
2)30%唑蟲酰胺懸浮劑在茶葉上使用,施藥后對瓢蟲、蜘蛛主要捕食性天敵影響微小,未傷害害蟲天敵,達到保護天敵的目的。
3)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防效優于30%唑蟲酰胺懸浮劑防效,但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為水溶性農藥,不利于對人體健康,對害蟲天敵影響大,其中以43.7%甲維·丁醚脲懸浮劑對害蟲天敵影響最大,發生傷害害蟲天敵的現象。
4)近年來,茶假眼小綠葉蟬發生為害較重,可能與當地長期連續使用單一農藥品種引起抗藥性有關[5]。許多茶農習慣于在發現茶假眼小綠葉蟬后即用菊酯類農藥進行防治,雖然也起到不錯的防治效果,但由于使用了大量的菊酯類農藥導致害蟲產生抗性,后期即便用再多的藥劑也無法達到應有的防治效果,因此,茶葉生產中應交替用藥,在茶園害蟲防治時,要重視對茶樹害蟲天敵的保護,茶園采摘面施藥可使茶樹樹冠內部的害蟲天敵繼續生存,發揮對害蟲的
抑制作用。
參考文獻:
[1] 邱祖鳳,吳彩謙.昭平縣茶小綠葉蟬的發生特點及其防治[J].廣西植保,2012,25(1):26-28.
[2] 林長征.20%呋蟲胺SG及其配方防治茶小綠葉蟬田間試驗[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11):17-18.
[3] 葉顯華.25 g/L聯苯菊酯乳油防治茶樹茶效果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09(9):130.
[4] 吳順章,林繼紅,林德章,等.防治茶小綠葉蟬的藥劑篩選初探[J].茶葉科學,2006(4):17-19.
[5] 謝萬森.6種農藥對茶小綠葉蟬的田間防效[J].中國植保導刊,2019,39(11):75-76.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