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把鄉村變成休閑娛樂、康養度假的地方,還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提高農村經濟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廣東省肇慶市旅游資源優勢明顯,特色農業資源豐富,具備一定的農旅融合發展優勢。為了全面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加強農業產業創新,高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利用SWOT分析對肇慶市的農旅融合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從“優化頂層設計,明晰融合方向;完善配套設施,夯實融合基礎;運用智能科技,創新融合模式”等方面提出促進肇慶市農旅融合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 農旅融合;發展路徑;廣東省肇慶市
中圖分類號:F592.7;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60
為了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國家明確指出要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持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挖掘農村的多元價值、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農旅融合已成為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本文根據肇慶市的農旅融合發展現狀,提出促進農旅融合發展的路徑。
1 肇慶市農旅融合發展SWOT分析
1.1 優勢分析
1.1.1 旅游資源優勢
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肇慶市旅游業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肇慶市旅游資源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1)區域位置優勢。肇慶市位于廣東省中部偏西,位于西江之濱,屬于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因此珠三角的發展會對肇慶市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聯動效應。2)自然資源優勢。位于肇慶市的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審批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景區,其他位于肇慶市的旅游景點有龍山、千層峰、黑石頂等,這些也都在全國遠近聞名。3)歷史文化優勢。肇慶市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屬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朝歷代出過很多名人,同時具有大量的文物和古跡,如黃巖洞古人類文化遺址等。4)交通優勢。橫貫肇慶市境內的有321國道、324國道,三茂鐵路途經肇慶市的
4個縣(區),成為連接珠三角及西南各省份的重要紐帶。同時,肇慶市早已開通肇慶東至香港西九龍的高鐵列車。從航運來看,西江航運的西邊通往梧州,東南方向直通江門、廣州和香港等地。由此來看,肇慶市便捷的交通有效地助推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的農旅融合發展[1]。
1.1.2 農業資源優勢
肇慶市是廣東省的農業大市,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是粵港澳大灣區不可或缺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肇慶市的稻米、蔬菜、水果、牲畜、禽類、南藥、水產等產量均位于全省前列,這些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肇慶市被譽為柑橘、貢柑、沙糖橘、竹子、羅非魚、羅氏蝦、肉桂等的故鄉,茶葉、花卉和油茶也是肇慶市的特色農業資源。截至2021年,肇慶市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的農產品近50種,農產品中樹立“粵字號”品牌的有70多種[2]。目前,肇慶市的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四會市均納入廣州都市圈,將輻射帶動其他縣的農業發展。肇慶市累計創建1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國家級產業強鎮,11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6個省級專業鎮,174個省級專業村,“一縣(市、區)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總體布局初步形成[3]。
1.2 劣勢分析
1.2.1 小規模經營受限制
調查發現,在肇慶市內開展農旅融合經營的多是小而散的農戶,他們大都是家庭式自主經營,主要是本地居民提供服務。由于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農戶的業務水平、服務水平難以保證。特別是在春節、中秋、國慶等旅游高峰期,肇慶市內這種家庭式小規模經營模式的短板更為突出。比如在2021年,單是國慶假期,肇慶市的接待人數就達到287.4萬人次,這些小而散的農戶出現了接待力欠缺的問題[4]。小規模經營在其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市場宣傳效果受限,很難把握市場走勢,不能準確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消費需要。整體上看,小規模經營雖然自身存在基本的發展潛力,但在市場上競爭力不足,對于風險的抵抗能力也較弱。
1.2.2 專業人才相對短缺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農戶選擇到一線城市打拼事業,這就使得肇慶市農村地區的勞動力大幅流失。同時,青年群體對于農業的研究興趣逐漸降低,這些在勞動力中屬于主力的群體逐年流向城鎮,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據2022年8月的相關數據統計,肇慶市的農業科技專家、管理人才、能工巧匠、鄉土藝術家等專業化人才不到150人,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44人,農村電商負責人僅20人,農業企業負責人僅31人,家庭農場主有27人,高素質農民有25人。由于其自身的融合性和創新性,農旅融合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持,肇慶市當下創意人才及金融人才的缺乏,使得相關經營活動的開展更加困難,制約了農旅融合的進程[5]。
1.3 機遇分析
1.3.1 政策扶持力度強勁
國家指出要加快實現農旅融合升級[6],并將其作為一項重大工作,同時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村經濟形式更加多樣化,從而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為加快促進農旅融合發展,肇慶市陸續出臺《肇慶市實施旅游振興三年(2019―2021)“十大行動”計劃》《肇慶市促進旅游振興扶持辦法》等政策性文件,發放旅游扶持資金460萬元,推出“肇興貸”興旅系列專項貸款,發放最優惠利率貸款600多萬元。肇慶市人民政府提出,要將肇慶市發展為知名的旅游城市,極力吸引游客,為旅游行業增收。封開賀江碧道畫廊、四會古邑碧道畫廊、高要貓爪谷等一批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封開縣臺洞村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這些為肇慶市農旅融合帶來極大的發展機遇。
1.3.2 旅游市場需求加大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環境下,肇慶市旅游市場呈現出強勁的恢復態勢。2021年,肇慶市接待游客
4 0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160%,整體旅游收入300多億元,同比增長184.9%。相比2019年,已經恢復了90%。隨著國內疫情態勢不斷好轉,全國多個地方的旅游熱度逐漸恢復。許多城市居民選擇在節假日和周末進行自駕旅游,大部分是到近處的景區或人口較少的鄉村游玩。游客對于旅游的消費需求逐漸回升和強勁的旅游市場需求給肇慶市農旅融合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1.4 威脅分析
1.4.1 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便捷的交通給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也使得一些同等質量的旅游景區陷入同質競爭的困境。七星巖和鼎湖山風景區對于省外的遠程游客市場開拓力度相對較弱。與一些著名景點相比,七星巖風景區論水要遜色于杭州西湖,論山比不上桂林山水,加之鼎湖山只是珠三角地區的區域性名山,因而肇慶市的景觀資源不具備絕對的壟斷優勢。同時,肇慶市旅游產業一直存在定位不清晰、產業不夠強大的問題,部分鄉村綜合體、特色小鎮缺乏特色產品,旅游項目和產品同質化、大眾化現象突出,經營方式以吃農家菜、采摘果蔬為主。旅游產品未有突破性更新,這種以資源為依托的產業模式缺乏后續推力,使肇慶市農旅融合進程一度陷入停滯。
1.4.2 景區過度商業化問題明顯
當前,各地景區過度商業化的問題越來越明顯,這種情況在肇慶市也一直存在。肇慶市的一些景點為了盡可能容納更多的旅客,毫無規劃地對景區的范圍進行擴大,不斷對景區的核心資源進行稀釋,使得景區的優質亮點不再突出,導致游客滿意度降低。特別是一些古鎮的建設不講究風格及文化底蘊,一味地開展商業炒作,古鎮內到處是紅柳烤肉、臭豆腐、大魷魚、奶茶、工藝品店鋪等,招牌相似,建筑樣式也大致相同,無法吸引到游客,最后只能慘淡維持或者直接爛尾[7]。
2 肇慶市農旅融合發展路徑
2.1 優化頂層設計,明晰融合方向
肇慶市的農旅融合要有科學的頂層設計,明確農旅融合發展的路徑方向。1)在抓好肇慶市城市區域旅游的同時,為農旅融合的發展創造新的機會,對頂層設計進行優化,統籌并明確農旅融合的發展方向。2)對市場特點進行科學分析,調研游客的真正需求,從需求出發對農旅資源進行配置,有計劃地主推相關的農旅產品。3)在對頂層設計進行優化時,要注重突出與其他地區的差異性,充分展現肇興市農旅資源的特色,將產品的質量放在首位;同時不斷突破區域上的
限制,靈活實現對各種資源的整合,從融合中挖掘出新的元素,有效緩解資源各自為戰的情形,使肇慶市農旅融合呈現出合理化、良性化的發展態勢[8]。
2.2 完善配套設施,夯實融合基礎
完善農旅融合的相關配套設施,可以有效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增加游客對肇慶市農旅融合的喜愛程度。1)繼續完善肇慶市內的交通,開通更多的游玩直通專線,推動農旅融合發展。2)實施新一輪的農村電力系統改造,使農村地區全面覆蓋5G,深入推進村村通戶戶用項目,健全電商服務站點、物流配送網點。3)實現導游電子地圖全域覆蓋,通過智能科技配套設施提升游客的體驗感。4)緊抓精品民宿這一突破點,積極推動旅游民宿、傳統農家樂的轉型升級,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從社會上積極吸引資金,為打造精品民宿提供有效支持,使得當地民宿的特色化、品牌化更加鮮明[9]。
2.3 運用智能科技,創新融合模式
1)積極提升智能科技的利用率,對農旅融合模式進行科技創新。2)加快建設和完善旅游信息化平臺,在“智慧旅游”系統中整合有關農業和旅游業的信息。3)以科技為基礎,加強旅游景區的綜合經營、風險監控與分析[10]。積極運用科技打造高效的營銷內容,激發游客的旅游消費動機。4)運用數據庫對游客的品牌需求及經營模式需求進行深度調查分析,實現區域整合,不斷提高農旅品牌的影響力。5)對營銷渠道進行創新,充分發揮數字媒體的作用,推動“云旅游”系列在農旅融合發展中的應用,使其成為肇慶市農旅發展中的亮點。
3 結語
肇慶市農旅融合發展在面對政策扶持力度強勁、旅游市場需求加大等發展機遇的同時,面臨著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景區過度商業化問題明顯等威脅。肇慶市可以通過優化頂層設計明晰融合方向,通過完善配套設施夯實融合基礎,通過運用智能科技創新融合模式,進而打造一批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促進農旅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 陳慧.農旅融合背景下鄭州市鄉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研究[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128-135.
[2] 王寶君,馮志佰.淺談農旅融合視角下的全域旅游發展困境與出路[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114-117.
[3] 秦璐.遼寧省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方向的研究[J].農業經濟,2022(3):97-98.
[4] 李眉潔,王興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及其路徑優化: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反思[J].貴州社會科學,2022(3):153-159.
[5] 劉雅萍,蔡保忠.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的路徑分析:以浙江省三堆村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2(4):1-2.
[6] 趙華偉,曹高明.泰和縣蜀口村:農旅融合促發展 鄉村振興展新貌[J].老區建設,2022(6):30-33.
[7] 田強.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路徑:評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機理與實證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1):176.
[8] 李華,囤榮立.農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9):100.
[9] 吳學群.農旅融合視角下農耕文化資源的旅游轉化困境與對策[J].農業經濟,2021(3):99-100.
[10] 王晶晶,周發明.農旅融合發展對農業生態效率的影響效應[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50-56.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