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粱是醬香型白酒釀造的主要原料。隨著貴州省醬香白酒產業的不斷發展,市場對高粱的需求增加,發展高粱產業成為必然趨勢。為增加種植戶的收入,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高粱的積極性,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通過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把高粱確定為桐梓縣農業特色主導產業之一。從2018年開始發展高粱產業至今,在高粱病蟲害防治上實施綠色防控技術,減少了施藥次數,保持了農田的生態平衡,提高了高粱的產量和質量,增加了高粱的銷售價格。基于此,以苗枯病、黑穗病、紫斑病、靶斑病等病害,高粱穗螟、小地老虎、蚜蟲、草地貪夜蛾等蟲害為例,對桐梓縣高粱綠色防控技術進行總結。
關鍵詞 高粱;病蟲害;綠色防控;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
中圖分類號:S435.1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21
桐梓縣位于貴州省北部,北與重慶市接壤,南接匯川區、仁懷市,西連習水縣和重慶市綦江區,北抵重慶南川區、萬盛區,素有“黔北門戶”之稱。桐梓縣總土地面積3 207 km2,下轄2個街道、20個鎮、2個鄉、
1個民族鄉,168個行政村,總人口74萬余人,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平均海拔1 100 m,年均氣溫14.6 ℃,
年均陰天數245 d,年均日照時間1 091.6 h,年均降水量1 038.8 mm,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性氣候區,垂直地域分布差異大,立體氣候顯著,是以典型旱作農業為主的山區農業縣區,適宜發展高粱產業。
1 桐梓縣高粱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1.1 發展現狀
桐梓縣從2018年開始發展高粱產業,截至2022年,桐梓縣有18個鄉鎮、143個村25 970戶種植高粱,高粱種植面積達到1.07萬hm2,產值3億元以上。桐梓縣統一種植“紅纓子”品種,撒播育苗,種植模式有凈作和套作,移栽以打窩和地膜覆蓋移栽為主,通過合理的田間管理和科學的施肥技術,嚴格按照標準化要求生產,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訂單種植、保價收購”,保障種植戶的利益,增加種植戶的收入[1]。
1.2 發展前景
隨著人們對白酒的需求不斷增大,醬香白酒的銷量不斷增加,高粱作為醬香白酒的原材料其市場需求也不斷增加。貴州省是世界醬香型白酒主產區和原產地,產業發展集中在貴州省境內150 km赤水河流域產業帶,主要包括仁懷產區和習水產區,而桐梓縣位于仁懷產區和習水產區的中間地帶,為2個產區提供最直接的原材料保障。因此,穩定的需求為發展桐梓縣高粱產業提供了有力保障,發展高質量高粱產業是必然趨勢。
2 主要病蟲害及防治原則
主要病害有苗枯病、黑穗病、紫斑病、靶斑病等,主要蟲害有高粱穗螟、小地老虎、蚜蟲、草地貪夜蛾等。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植保方針和“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堅持“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2]。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其他防治為輔的原則;堅持循環交替用藥,防止產生抗性的原則;堅持預測預報,及時發現病蟲害的原則。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創造利于害蟲天敵繁殖生長的生態環境,達到防治指標時,科學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推行專業化綠色防控技術。
3 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3.1 苗枯病
3.1.1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病部組織或遺落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濺射傳播,從高粱傷口侵入致病,病部上不斷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桐梓縣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發生,高粱在出苗后或移栽后遇降雨和晝暖夜涼易發病。田間積水較多、濕度過大、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雜肥均會加重發病程度。
3.1.2 癥狀
發病后葉緣先出現黃褐色枯死條斑,后個別葉片或幼苗萎蔫,根部呈現淡黃色至黃褐色,后逐漸腐爛、壞死。
3.1.3 防治措施
1)在播種前用溫水浸種。45~55 ℃溫水浸種
5 min后悶種,待種子萌發后播種,既可保苗又可降低發病率,或用多粘類芽孢桿菌800~1 000倍液進行浸種、浸根、灌根或噴淋。2)苗期可用枯草芽孢桿菌375倍液+0.3%苦參堿乳油300倍液,或枯草芽孢桿菌375倍液+10億cfu·g-1多粘類芽孢桿菌500倍液
防治。3)實行3年以上輪作,搞好田間衛生,清除病株殘體,降低翌年發病率。
3.2 黑穗病
3.2.1 發生規律
通過土壤和種子傳染,從種子發芽到幼芽長至
1.5 cm為最易被侵染。隨著植株生長,到抽穗時侵入穗部,形成病穗。一般播種過早、播種后遇低溫、覆土過厚,均會導致植株出苗慢且易發病。5 cm深的土壤溫度在15 ℃左右、土壤含水量為18%~20%時,最易侵染發病。桐梓縣一般在7月初開始發生。
3.2.2 癥狀
主要為害穗部,使穗部變黑,病害在孕穗打苞期出現明顯癥狀,穗頭苞葉緊實,下部膨大,有硬實感,后期黑粉包破裂,病穗露出寄主的絲狀組織。
3.2.3 防治措施
1)種子處理。45~55 ℃溫水浸種5 min后悶種,待種子萌發后播種,或每100 kg種子用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50~60 mL或15%三唑醇干拌劑100~150 g拌種。2)與其他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秋季深翻滅菌。3)采取撒播育苗或漂浮育苗,提高播種質量。4)發病后藥劑處理。10億cfu·g-1多粘類芽孢桿菌800~1 000倍液灌根或噴淋,或采用0.3%苦參堿乳油300~350倍液、1 000億孢子·g-1枯草芽孢桿菌350~400倍液噴霧。
3.3 紫斑病
3.3.1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塊或分生孢子隨病殘體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苗期即可發病,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重復侵染,使病菌不斷擴散。桐梓縣一般在6月中下旬開始發生,7月達到高峰。
3.3.2 癥狀
為害葉片、葉鞘、上部莖稈,多發生于下部葉片。葉片上最初呈小的紅色斑點,后擴大呈橢圓形或長圓形紫紅色病斑。嚴重時,高粱葉片從下向上提前枯死。
3.3.3 防治措施
1)溫水浸種。用45~55 ℃溫水浸種5 min后悶種,待種子萌發后播種,或每100 kg種子用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50~60 mL或15%三唑醇干拌劑100~150 g拌種。2)藥劑處理。枯草芽孢桿菌
375倍液+0.3%苦參堿乳油300倍液,或枯草芽孢桿菌375倍液+10億cfu·g-1多粘類芽孢桿菌5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在發病初期用3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3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噴霧防治。3)實行3年以上輪作,搞好田間衛生,清除病株殘體,帶出田外,降低翌年的發病率。
3.4 靶斑病
3.4.1 發生規律
病原菌隨病殘體或堆積的秸稈越冬,翌年春季越冬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高溫多濕氣候病害易發生,桐梓縣高粱靶斑病一般發生在7—8月,溫度高且多雨的季節。
3.4.2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和葉鞘,產生葉斑或葉枯。病株葉片上初生淡紫紅色小斑點,后擴大成為卵圓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病斑。病斑中心有一個明顯的褐色或紫紅色壞死點,周圍黃褐色,病斑邊緣紫紅色或深褐色,整個病斑外形類似打靶的“靶環”。高粱植株抽穗前癥狀尤為明顯。籽粒灌漿前后,病株的葉片和葉鞘自下而上被病斑覆蓋,多個病斑匯合導致葉片組織
壞死。
3.4.3 防治措施
1)與其他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2)藥劑處理。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防治,間隔7~10 d噴灑1次,連續噴2~3次。3)合理密植。一般每667 m2種植
8 000~10 000株,防止種植過密。可與矮稈作物(如大豆)間作套種,增加通風透光[3]。4)及時清除病株殘體,帶出田外,降低翌年的發病率。
3.5 穗螟
3.5.1 發生規律
冬季氣候溫暖,夏季雨水較多時易發生該蟲害。桐梓縣一般在7月以后發生穗螟,一年最多可發生3代。
3.5.2 癥狀
成蟲有趨光性、趨化性,以幼蟲進行為害。成蟲把卵產在吐穗揚花的穗上,初孵幼蟲蛀入高粱幼嫩籽粒內,用糞便或食物殘渣把口封住,在其內蛀害,吃空1粒后轉入其他籽粒。3齡后吐絲結網綴合小穗,中間留有隧道,在里面穿行啃食籽粒,嚴重的把高粱籽粒蛀食一空,并能在糧食進倉后繼續為害。
3.5.3 防治措施
1)在田間每30~50 m2安裝1盞太陽能殺蟲燈誘殺成蟲,減少田間落卵量。2)藥劑防治。5%除蟲菊素乳油800~1 000倍液、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0.3%苦參堿水劑600~800倍液噴霧。3)糖醋液誘殺成蟲。糖醋液是將酒、水、糖、醋按照1∶2∶3∶4的比例,加適量90%晶體敵百蟲配制而成。4)及時處理秸稈,清除越冬寄主,
減少蟲源。
3.6 小地老虎
3.6.1 發生規律
適溫高濕易發生為害,秋季雨少春季雨多不易發生。凡是沿河、沿湖、水庫邊、灌溉地、地勢低洼地、地下水位高、耕作粗放及雜草叢生的田塊發生嚴重,春季田間凡有蜜源植物的地區發生嚴重,上年被水淹過的地方發生嚴重,桐梓縣一般在3—5月發生[4]。
3.6.2 癥狀
第1代幼蟲為害高粱幼苗,造成缺苗。幼蟲在3齡前多群集于植株心葉或幼嫩部位為害,4齡后將幼莖咬斷為害。
3.6.3 防治措施
1)在田間每30~50 m2安裝1盞黑光燈或殺蟲燈誘殺成蟲。2)藥劑防治。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00~500倍液噴霧。
3.7 蚜蟲
3.7.1 發生規律
苗期至灌漿期均可發生,主要發生在孕穗期,高溫干旱時容易大范圍發生。桐梓縣一般發生在6—7月。
3.7.2 癥狀
在高粱葉背為害,以刺吸式口器吸食葉片汁液,分泌大量蜜露,布滿葉片時如涂油,致寄主養分大量消耗,影響高粱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長。輕度發生的葉片變紅,重度發生的葉枯、穗粒不實或不能抽穗,造成嚴重減產或絕收。
3.7.3 防治措施
1)早期消滅中心蚜株,輕剪有蚜底葉,帶出田外銷毀。2)藥劑防治。0.5%藜蘆堿可溶液劑400~500倍液,或0.3%苦參堿800~1 000倍液或3%吡蟲啉500倍液噴霧防治。3)黃板誘殺蚜蟲技術。利用蚜蟲對黃光的趨性,在田間按照20~25張/667 m2的密度布置黃板誘殺成蟲。
3.8 草地貪夜蛾
3.8.1 發生規律
適宜發育溫度為11~30 ℃,在28 ℃條件下,30 d
左右即可完成1個世代。2019年6月桐梓縣首次在高粱上發現此害蟲。
3.8.2 癥狀
1~3齡幼蟲通常隱藏在葉片背面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還會吐絲,4~6齡幼蟲為害更嚴重,取食后葉片形成不規則的長形孔洞,可將整株葉片全部蛀空,最終影響葉片和果穗的正常發育。
3.8.3 防治措施
1)性誘劑誘殺。按照每130~150 m2使用一套性誘芯誘殺[5]。2)藥劑防治。0.3%印楝素800~
1 000倍液或300億cfu·g-1球孢白僵菌500倍液噴霧防治。
4 綠色防控成效
4.1 經濟成效
通過高粱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實施,桐梓縣高粱病蟲害綠色防控的覆蓋率在90%以上,安裝殺蟲燈每667 m2成本在20~40元,減少病蟲害防控成本,病蟲害為害損失率減少75%以上,高粱667 m2產量在原有基礎上提高50 kg。按照桐梓縣高粱7.2元·kg-1的收購保底價,種植戶的收入增加360元/667 m2以上。
4.2 社會成效
通過實施高粱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帶動效果明顯,給高粱產業帶來了積極的推廣作用,提高農民發展高粱產業的積極性,持續推進高粱產業發展走向規模化。2018—2022年,桐梓縣高粱種植面積由
0.467萬hm2增加至1.067萬hm2,種植面積翻一番,種植戶從5 890戶增加至25 970戶。
4.3 生態成效
在高粱的整個生育期,按常規處理防控,至少需要3次。與常規防控相比,綠色防控技術主要使用物理誘殺+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農藥殘留量減少90%以上,同時減少農藥及其廢棄物造成的面源污染,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提高了高粱的產品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德飛,母先富,張國升,等.金沙縣酒用高粱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8(15):46.
[2] 杜玉婕,陳軍,劉芬.遵義市酒用高粱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效果[J].農技服務,2020,37(11):97-98.
[3] 周開芳,陳敏,鄭明強.茅臺酒用有機高粱主要病蟲害發生及防治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08(4):90-91.
[4] 徐秀德,劉志恒.高粱病蟲害原色圖鑒[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5] 朱章寶,趙愛民.高粱綠色防控生產技術應用[J].河北農業,2021(7):58-5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