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3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為了更好地完成農業強市建設,詳細調研了云南省昭通市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總結工作措施和發展成效,利用科技和改革等關鍵手段,完成糧食安全、鄉村產業、鄉村建設等重點任務。
關鍵詞 農業強市;發展成效;對策措施;云南省昭通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46
近年來,云南省昭通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和視察昭通時的殷殷囑托,大抓發展、大抓農業,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1-2]。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鉚足干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深入貫徹落實建設農業強國戰略,應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緊扣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三大重點任務,抓住科技和改革兩個關鍵變量,加快推進昭通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1 基本情況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金沙江下游沿岸,地處云、貴、川三省結合部,下轄9縣1市1區,總面積
2.3萬km2,居住有25個民族630萬人。昭通市坐落于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抬升的過渡地帶,山區面積占比為96%。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造就了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昭通市耕地面積61.8萬hm2、草山面積100.8萬hm2、宜漁水域
2萬hm2,海拔267~4 041 m,平均海拔1 685 m,是全國野生天麻核心區域和中國南方優質蘋果基地。
2 存在的問題
2.1 高質量發展形勢嚴峻
昭通市蘋果、竹子、天麻、花椒等單產業體量均占云南省的50%以上,第一產業占昭通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5%。昭通市農業大而不強,與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品牌化還有很大差距。此外,生豬養殖規模化率約10%,經濟林果基地低產低效園比例高達70%。
2.2 產業鏈發展能力不強
昭通市農產品冷庫設施僅占云南省總量的6.2%,現有冷庫設施年處理量僅占農產品總產量的14.2%;從事農業加工的主體不足5 000戶,且個體工商戶占96%以上;國家級龍頭企業只有2戶,僅占全省的3.5%,省級龍頭企業55戶,僅占全省的4.74%。
2.3 農田水利設施少
2021年,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0.6億hm2,占耕地紅線面積的50%,人均426.67 m2;云南省建成高標準農田193.33萬hm2,占耕地面積的32%,人均306.67 m2。昭通市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12.67萬hm2,占耕地面積的27%,人均200 m2,其中高標準農田占比低于全國23個百分點、低于全省5個百分點,人均高標準農田比全國少226.67 m2、比全省少106.67 m2。昭通市有配套水利設施的耕地比例僅為18.26%,傳統“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3 主要措施
3.1 健全農業全產業鏈體系
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大力發展糧食、蘋果、竹子、馬鈴薯、天麻、花椒、特色養殖、蔬菜8個農業重點產業和其他特色優勢產業。支持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分級、精選、保鮮、包裝等設施[3]。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和主體緊密關聯、有效銜接、耦合配套、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要加快培育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3.2 培優扶強農業龍頭企業
實施農業市場主體倍增計劃,做強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做優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骨干企業、做大一批聯農帶農緊密的區域性龍頭企業。堅持以強帶弱,在穩住生豬養殖的基礎上,大力招商引資,抓好圈舍管理,推動全產業鏈建設。支持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積極完善農業行業標準,推進大關筇竹筍、昭通方竹筍、魯甸青花椒等區域公用品牌申報工作。
3.3 完善聯農帶農機制
依托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采取訂單幫扶、勞務用工、土地流轉、市場聯結等方式,構建農企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在產業、技術、市場等方面與農民進行有效對接,帶領農民增收致富。規范合同簽訂程序,明確權利與責任,提高合同履約率,促使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
4 取得的成效
4.1 鄉村產業量效齊增
昭通市農業龍頭企業達到600戶,創建省級“一縣一業”示范縣3個、立項建設全國產業強鎮5個、認定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3個。農業總產值與農產品加工值之比達到1.9∶1,農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 102.44億元、增長11%。“昭陽紅”牌蘋果連續3年榮獲云南省“10大名果”,并被列入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名單,“嚕咪啦”牌薯片連續2年榮獲云南省“10大名品”。昭通市已成為全國特色小徑級筍用竹規模大市、云南省花椒產業第一大市。在2022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會上,昭通天麻以73.02億元的品牌價值名列第44位。
4.2 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昭通市建成農村公廁663座、衛生戶廁96 754座,全市大型規模養殖場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9.19%,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資源化綜合利用率均達100%。鎮區生活垃圾處理率100%,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的自然村8 583個、覆蓋率67.6%,自然村生活垃圾處理率48.4%,118個鄉鎮757個行政村建立了生活垃圾收費制度。建成省級綠美鄉鎮11個、綠美村莊6個,認定115個市級、1 055個縣級綠美村莊。
4.3 夯實農民增收基礎
《昭通市促進農民增收聯農帶農市場主體獎補辦法(試行)》是昭通市財政資金支持產業發展帶動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文件。投入規模為9 000萬元的財政獎補資金,鞏固企業聯農帶農基礎。創新推行龍頭企業綁合作社、合作社綁農戶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參與產業發展、分享增值收益。昭通市有800戶企業綁定1 789個合作社,1 789個合作社綁定44萬戶低收入家庭,“雙綁”覆蓋率達到99.29%。
5 思考建議
5.1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5.1.1 落實基本任務
落實好“兩穩兩擴兩提”任務。“兩穩”即穩面積、穩產量,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0.67萬hm2左右、力爭有增加,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210萬t以上、力爭多增產;“兩擴”即擴大豆、擴油料,加快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逐步推動大豆玉米兼容發展,積極探索煙后套種青貯油菜,千方百計增加油菜播種面積;“兩提”即提單產、提自給率,持續開展黨政領導掛聯糧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行動,確保糧油基地玉米667 m2產量提高100 kg以上、努力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給率。
5.1.2 強化支撐基礎
堅持農田硬件和科技軟件兩手抓,把建設高標準農田作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力爭到2025年建成24萬hm2高標準農田,強化產能建設;加強主要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引試及展示工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新品種推廣運用,強化科技支撐力[4-5]。
5.1.3 做好防災減損
堅持防災減損和機收減損兩手抓,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指導農民落實關鍵措施,抓好災情應對。加大小型收割(獲)機械、谷物脫粒機推廣應用力度,創建主要糧食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切實減少糧食損失。
5.1.4 加大保障力度
堅持行政推動和政策扶持兩手抓,在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中,加大面積產量和種植結構的權重,將糧食生產納入鄉村振興考核范疇。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馬鈴薯高標準示范基地(洋芋帝國)、縣級領導掛聯的糧油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作物育種及示范給予扶持,落實支持糧食生產的金融扶持政策,幫助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5.2 緊扣農民增收發展鄉村產業
5.2.1 培育經營主體
引進銷售收入億元級重點產業“鏈主”企業,同時發展中小微農業企業,扶持培育本土特色企業,深入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開展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工作。力爭到2024年,縣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增加到1 000家、農業企業增加到6 000戶,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增加到860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實現11個縣市區全覆蓋,縣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實現150個鄉鎮全覆蓋。
5.2.2 延伸產業鏈條
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以蘋果、竹子、馬鈴薯、天麻、花椒等產業為主導,統籌推進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力爭到2024年,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18.67萬hm2以上,加快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圍繞“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推動冷鏈和物流園區建設,支持種養大戶、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建設分選設備、移動冷藏保鮮設施,支持發展分級、精選、保鮮、包裝等農產品初加工,提升龍頭企業精深加工能力,力爭到2024年重點產業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在2.3∶1以上。
5.2.3 推動融合發展
打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綠色云品”矩陣,搭建產銷對接平臺,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構建以產業強鎮為基礎、產業園區為引擎、優勢特色集群為依托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拓展農業功能,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帶動城郊休閑田園、鄉村新業態示范點建設取得實效,加快推進鄉村產業集群發展。
5.3 緊扣宜居宜業推進鄉村建設
5.3.1 建設綠美鄉村
堅持縣域規劃建設“一盤棋”,加強鄉村規劃建設管理。以鄉(鎮、街道)政府所在地集鎮區域為單位,結合當地產業發展、集鎮建設、重點項目等組織實施綠美鄉村行動,力爭用3年時間,建成省級綠美鄉鎮33個以上、創建3 542個綠美村莊,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產鎮融合、宜居宜業、特色鮮明的綠美鄉村。
5.3.2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合理規劃,布局農村公廁建設,引導新改戶用廁所入院入室。力爭通過3~4年時間,昭通市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在70%以上,100戶以上規模較大的自然村公廁覆蓋率達100%。因地制宜建設污水處理設施,使昭通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1%、農村黑臭水體整治率達到100%;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鄉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村莊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在80%以上。
5.3.3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加強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建設農村養老助殘和未成年人保護服務設施。推進鄉村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和村內主干道建設,加強通村公路和村內主干道連接,提高農村交通通達深度,有序推進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提升防汛抗旱能力,完善農田灌溉設施建設,加快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能力建設,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耕云”行動,不斷改變“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的現狀。
5.4 緊扣關鍵變量實施雙輪驅動
5.4.1 夯實科技創新
圍繞糧食、林果、蔬菜、畜禽等產業,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力促進種業振興。聚焦糧食高效示范、秸稈腐熟還田、蘋果綠色高效生產、花卉蔬菜無土設施栽培、核桃精深加工、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飼草資源化利用、家畜高效養殖等,集成推廣一批新技術新模式。充實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普遍健全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強化科企協作,打造政府、市場主體、公益機構等共同參與的農技推廣體系,著力破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5.4.2 激活發展動能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激活農村改革發展動能。培育高素質農民,全力打造一支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統籌推進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能力提升、種養加技術能手培訓、農村創新創業者培養、鄉村治理及社會事業發展帶頭人培育。圍繞現代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強化基礎、填平補齊、提檔升級、創新管理,推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
6 結語
建設農業強市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久久為功。要以時不我待的責任使命、穩扎穩打的歷史耐心,積小勝為大勝,沿著農強國強的康莊大道勇毅前行,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金文成,靳少澤.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現實基礎、國際經驗與路徑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23(1):18-32.
[2] 劉守英.建設農業強國的土地制度基礎[J].中國農村經濟,2022(12):24-29.
[3] 王亞華.推進鄉村振興與建設農業強國[J].求索,2023(1):113-119.
[4] 李敏,王桂榮,張新仕,等.新形勢下農村三產融合的實現路徑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9(1):
19-20.
[5]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評論員.怎樣加快建設農業強國?[N].農民日報,2023-01-05(1).
[6] 周萃.以科技創新助推農業強國建設[N].金融時報,2023-01-05(12).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