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調查發現,湖北省松滋市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總體水平偏低、發展極不平衡、社會服務能力弱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切實找準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途徑和方法,多措并舉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為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在充分調研湖北省松滋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深入剖析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困境,針對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深、實力不夠、稟賦不足、機制不力等實際問題,從把握基本原則、加強組織保障、找準發展路徑、強化政策幫扶等角度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 村級集體經濟;現狀分析;發展對策;湖北省松滋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52
新時期,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力的物質基礎,是統籌城鄉協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引領農民實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
2020年,《松滋市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指導意見》出臺后,各地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村組織凝聚力顯著增強,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各項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也存在集體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不高、不平衡,收入增長不快、后勁不足,制約因素難以突破等問題。以筆者的實地調研為基礎,從發展現狀中找出存在共性問題的地方,并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途徑和方法,供湖北省松滋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及研究決策參考。
1 發展現狀與特點
1.1 發展現狀
松滋市轄15個鄉鎮、2個街道,255個村(農村社區),2 58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7.81萬戶,農業人口62.62萬人,農村勞動力36.06萬人,集體所有農用地16.75萬hm2,其中耕地8.14萬hm2、園地
0.79萬hm2、林地6.09萬hm2、草地0.01萬hm2、養殖水面1.00萬hm2、農田水利設施用地0.50萬hm2、其他農用地0.22萬hm2。2022年,松滋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218元。
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松滋市村集體總收入
49 675.30萬元,比2019年增加23 623.71萬元,增長90.7%;剔除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各級補助收入和其他收入后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即經營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投資收益),再沖減經營支出后的經營性純收入為5 346.09萬元,比2019年增加2 032.86萬元,增長61.4%。村集體經營性純收入中,10萬~20萬元的村181個,占71.0%;20萬~50萬元的村59個,占23.1%;50萬~100萬元的村10個,占3.9%;100萬~
200萬元的村4個,占1.6%,分別是新江口街道楊家沖社區(156.97萬元)、林園社區(134.65萬元)和劉家場鎮河田坪村(105.69萬元)、桃豐村(100.2萬元);200萬元以上的村1個,占0.4%,為劉家場鎮官渡坪村(244.52萬元)。
1.2 主要特點
1.2.1 村集體經濟不斷增收,總體水平仍偏低
統計表明,2022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和經營性純收入比2019年均有較大幅度增加,分別增長90.7%和61.4%。近年來,松滋市各地認真制訂發展規劃,充分利用資產資源優勢,千方百計尋找發展項目,著力培育集體經濟發展增長點,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村組織實力顯著增強,實現了“力爭3年內全市所有村集體經濟經營性純收入全部過10萬元”的總體目標。但村集體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仍然不高,村經營性純收入總額5 346.09萬元,每村平均收入近21萬元。據統計,松滋市2022年村管理費用支出9 841.47萬元,每村平均38.6萬元,村經營性純收入沖除管理費用后實際有經營收益的村僅有20個,這些村能發展經濟滿足日常行政經費支出需要,但大多數村需要財政轉移支付、各級補助及其他收入來保證村級行政事務的正常運轉。
1.2.2 村集體經濟兩極分化,發展極度不平衡
從統計來看,松滋市村集體經濟收入呈現兩極分化、極不平衡的態勢,經營性純收入最多的村年收入244.52萬元,最少的村僅10萬元。30%的村收入來源穩定,增收渠道拓寬,發展效果明顯,干部精神狀態好、氛圍濃、后勁足;受多種因素影響,有40%的村經營性純收入僅10萬元左右,主要來源于政策性扶持形成的少量租金、承包費等,村干部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發展難起步,增收無門路”問題突出。
1.2.3 村集體經濟形式單一,社會服務能力弱
70%以上的村經營性收入的主渠道在農業資源上,承包租賃是實現收入的主要形式,包括山林、水面、園地、“四荒地”、機動地等承包租賃收入,以及土地流轉、服務各類主體等服務收入,而村集體直接生產經營的較少。與村集體興辦經營實體少,集體經濟增收項目少、渠道窄、來源有限有一定關系。此外,村集體經濟收入用來彌補日常公用支出后,對興辦公益事業有心無力,只能依靠社會捐贈或村民“一事一議”籌資興辦,導致社會服務能力弱。
2 問題成因
2.1 對發展集體經濟缺乏認識,主動意識不強
1)發展動能不足。有的村負責人對發展認識不足、站位不高,認為村集體無資金、無技術、無人才,不具備發展條件,缺乏主動性。2)“等靠要”思想頑固。有的村瞻前顧后,認為發展有風險,經營成功后收益歸集體,經營虧損、形成債務要承擔責任,沒有勇氣發展,等政策支持、靠幫扶運轉、要錢物維持,想方設法應付工作。3)缺乏長遠規劃。有的村方法簡單,雖然有土地、山林、園地及“四荒地”等資源,但經營方式不合理,沒有長遠打算,影響持續發展。如目前經營性收入中發包及上交收入多數來源于歷年承包合同分攤,一些合同期限長,承包費一次結算后,每年分攤確認收入,當年可支配的經營性收入很少。
2.2 村級債務負擔依然沉重,自身實力不夠
2021年1月,松滋市出臺《松滋市村級債務化解工作實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多策并舉,積極化解村級債務。截至2022年底,松滋市村級債務總額仍有22 193.67萬元,涉及17個鄉鎮、179個村,每村平均123.99萬元,對比2020年底實際化解債務
45 854.32萬元,化債率67.4%,有76個村債務“清零”。村級債務主要因為部分村通村公路修建、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文體衛生公共設施修建等,一些預算內籌資形成的債權組織清收無力,部分無計劃安排項目急于建設,不可避免形成了新增債務。村級債務沉重,形成原因復雜,化解難度加大,導致負債村根本沒有精力謀發展,嚴重影響村集體經濟增收。
2.3 影響發展制約因素存在,資源稟賦不足
1)資源要素缺乏。集體所有農用地中未承包到戶的有1.822萬hm2,僅占集體所有農用地的10.9%。多數村沒有留足集體支配的要素資源,有的村集體資源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發展缺優勢。2)人才、資金缺乏。一些有發展思想、有經營門路的青年不想留村發展,有些大學生認為農村起點較低、就業困難,也不愿在村工作,人才短板突出;發展資金貸款審核嚴格,有些幫扶資金相對分散、不能整合,發展財力不足,政策配套缺乏等對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2.4 村級集體積累制度缺失,發展機制不力
發展新型村集體經濟,要建立有效的積累機制作保障。目前,村級組織事權多,支出項目多,非生產性開支大,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村集體已經形成的發包及上交收入等只能維持村級集體日常運轉,沒有過剩財力支持集體經濟發展;農村稅費改革后,村集體支出項目增多,但經費保障不充分,村級組織走入“事做得越多,負擔就越重,集體實力就越弱”的怪圈。近年來,各村根據實際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但受眾多因素影響,實際基本無經營,現行制度下多數村級組織難以積累資本發展新型集體經濟。
3 發展途徑和方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1]。通過對松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研,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施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3.1 把握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導向。圍繞產業發展布局,建立經營靈活、運行穩健、管理有效的發展新機制,明晰集體產權關系,實行股份合作經營;集聚優勢資源,發展新產業,不斷拓展集體經濟發展途徑。2)堅持生態優先。健全生態環保工作機制,合理開發利用生態資源;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支持發展綠色經濟;從發展產業的角度謀劃生態建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3)堅持風險管控。通過多種方式選準發展路徑,減少經營風險;合理控制村級債務,制定債務化解措施,嚴格管控新增債務;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加強對村級公共事務的有效監督;健全集體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辦法,完善管理制度,強化監察、審計等監督。4)堅持統籌發展。兼顧村集體發展和農戶增收,村級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進步。
3.2 加強組織保障
1)選準發展帶頭人。發揮基層黨組織頭雁領航作用,選拔有實干精神、精力充沛、思路開闊的致富能手、返鄉經濟能人、大學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等優秀人才,充實到村黨組織,履行程序任命為村支部書記,考核發展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領路人[2]。2)配強“兩委”成員。大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人才隊伍,積極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人才回歸工程,爭取外出成功人士回村任職或發展產業;組織具有學習熱情和創業愿望、熱愛農業的農民特別是年輕人參加技能培訓,培養一批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3)健全制度保障。引導村支部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經濟組織負責人,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優勢,同時要壓實密切聯系群眾工作責任,建設好村莊公共性基礎設施[3-4]。
3.3 找準發展路徑
3.3.1 盤活集體“三資”,規范推進發展
1)全面清查,做到清查內容、清查方法、公示公開、登記文書“四統一”。2)健全賬簿,做到賬賬、賬表、賬實、賬證、賬據“五相符”。3)完善制度流程,完善村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規范工作流程等。4)規范管理運行,積極開展村級資產產權交易,規范村級財務會計核算,定期公開村級“三資”管理使用情況,實行村級“三資”管理動態監督和定期核查[5]。5)通過強化“三資”管理工作,山區、丘陵村利用村集體統籌的林坡地和“四荒地”資源,聯合農戶參股開發,建設特色種養基地;庫區、湖區村通過非基本農田區的水產基地開發,發展特色水產。村集體通過資源開發、統一發包和經營服務等形式增加村級收入,對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場所、校舍、商鋪店面、倉庫等集體資產,采取公開租賃方式盤活使用;對山塘水庫等村集體資產,進行自主開發使用;對林地、園地等村集體資產,采取經營承包的發展方式;對以前不規范承包租賃的村集體資產資源予以專項清理,以公開招租等方式面向市場,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價值,實現資產增值。
松滋市自2009年開展“三資”監管以來,截至2021年底,共開展交易3 566場次,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 561.09萬元,減少開支10 621.67萬元,每村平均增收節支51.7萬元。近3年來,全市共清理村集體承包合同5 402份,清理問題承包合同1 201件,已規范處置1 061件,處置率88.3%;通過清理處置收回集體資源63.22 hm2,收回集體資產614.76萬元,增加集體收入310萬元。
3.3.2 挖掘區位優勢,實現跨越發展
一些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具有區位優勢,如新江口街道、劉家場鎮、沙道觀鎮、洈水鎮等地部分村;一些交通便利村具有交通優勢,如處于交通要道的部分村。這些城區、城郊、集鎮等優勢明顯的村,可以配套興辦各種小型加工企業,興建交易市場、標準商鋪、加工廠房、倉儲設施等,開展物業租賃經營服務,構建企業帶動、產業互動格局,將物業租賃收入作為集體經濟的主要來源[6]。
3.3.3 立足現有基礎,強力提升發展
對現有的一些村辦企業加快改革重組,明晰產權,通過集體資產參股經營、按股分紅的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對有存量資金但當地資源較少的村,采取“走出去”戰略,通過合法、民主的程序進行異地資產購置、資源開發、入股經營,增加集體投資收益。
如王家橋鎮磚橋村與王家橋社區共建鎮集貿市場,總投資150萬元,王家橋社區和磚橋村分別投資100萬元、50萬元,協議規定集貿市場由王家橋社區經營管理,前10年按保底收益分紅給磚橋村每年5萬元,10年后對集貿市場進行評估,總資產分別按照原股份比例共同擁有,并增加凈收益分紅標準。
3.3.4 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探索創新發展
農田較多的村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集中有序流轉農田后承包、租賃給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有經濟實力的村牽頭組建農民合作社、勞務公司、服務公司等,為企業招工、綠化管護、企業后勤等提供專業服務,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條件的村結合國土整治、農業綜合開發、低丘崗地與低產田改造,積極興辦一批種養型經濟實體,壯大集體實力。
2022年,松滋市有82個村通過服務各類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取得經營服務收入1 205.8萬元,占經營性收入總額的22.6%。如紙廠河鎮桂花樹村協助松滋市小南海綠晟生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等9個合作社、家庭農場流轉460戶農戶和村集體漁場共545.4 hm2,用于蝦稻共作經營,配套完善路溝渠等基礎設施,組織本地勞力務工,及時協調處理好矛盾糾紛。2022年,村集體獲得經營服務收入74.3萬元,農戶土地流轉費526.1萬元、務工收入近500萬元,每戶平均收入2.23萬元,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戶增收“雙贏”。
3.4 強化政策幫扶
1)科學制訂發展規劃。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產業和發展模式,結合實際制訂發展規劃,規避同業一哄而上和不良競爭。2)強化財稅金融項目支持。每年預算安排財政發展資金1 000萬元,連續5年每年扶持發展20個村、每村獎補50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用于發展新型村集體經濟;涉農金融部門降低信貸擔保門檻,擴大抵押擔保物范圍,積極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推行發展村集體經濟減稅降費優惠政策,最大限度降低新型村集體經濟經營成本;各級扶持村發展的項目及所形成的資產歸屬村集體所有;各地用于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項目和資金,在政策范圍內可與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整合使用。3)破解土地難題。支持村集體依法開發和經營山林、土地、水面、礦產等資源,努力實現資源價值和收益最大化;村集體通過土地整理和村莊整治增加的有效土地,由村集體經營管理;認真落實征用農村土地時按比例預留給村集體非農產業用地政策,著力營造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政策環境,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夯實資源基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人大,2022(21):6-21.
[2] 賀衛華.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研究:基于中部某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調研[J].學習論壇,2020(6):39-46.
[3] 賀雪峰.鄉村治理中的公共性與基層治理有效[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76(1):166-174.
[4] 何寶玉.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歷史沿革、基本內涵與成員確認[J].法律適用,2021(10):9-21.
[5] 田發蕾.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三資”審計的現實問題及優化策略[J].農業經濟,2022(7):102-104.
[6] 涂小云.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若干思考:基于南昌縣的調查[J].中國發展觀察,2013(2):50-52.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