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保證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從煙葉配套栽培技術、晚稻配套栽培技術、紫云英配套栽培技術3方面重點闡述了安溪縣煙-稻-綠肥栽培模式配套栽培技術要點,并分析了煙-稻-綠肥栽培模式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 煙葉;晚稻;綠肥;栽培技術;經濟效益;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19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煙葉種植歷史悠久,該地區生產的煙葉味道香醇,風味獨特,暢銷泉州市及其他毗鄰地區。近年來,安溪縣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積極培育煙葉新品種,淘汰不適宜當地種植的傳統煙葉品種,引進試種水稻新品種,推廣種植綠肥作物,在傳統農業耕作模式的基礎上,摸索示范推廣煙-稻-綠肥栽培模式,通過糧經搭配,改變了農業生產結構,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品質,有效促進了農民多元增收。本文以煙葉-晚稻-紫云英栽培為例,介紹煙-稻-綠肥栽培模式配套栽培技術要點,并對煙-稻-綠肥栽培模式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分析,以期為煙-稻-綠肥栽培模式推廣示范提供參考,進一步促進安溪縣特色農業發展,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實現鄉村振興。
1 煙-稻-綠肥栽培模式的配套栽培技術
1.1 煙葉配套栽培技術
1.1.1 煙田整理
在2月上旬,采用小型犁地機對煙田反復深翻細作,耕深20 cm,采收前茬紫云英進行粉碎,每667 m2
用粉碎的紫云英1 500 kg與秸稈腐熟劑1 kg充分攪拌后,用干耕翻壓技術深漚18 cm作煙葉基肥。此外,每667 m2煙田灑生石灰100 kg,進行土壤消殺,調節煙田土壤pH值[1]。
1.1.2 培育壯苗
煙葉育苗需提前進行。煙葉種子育苗前先曬種,再用水浸法選擇籽粒飽滿、活力強的種子;選好種子后,放入消毒液中浸泡10 min,將種子撈出用水洗凈后即可進行播種。
采用寬畦育苗,畦面鋪5 cm厚草木灰,畦面保持濕潤,將種子拌細沙均勻播種。播種后,扣小拱棚并覆蓋塑料薄膜。育苗前期注意苗床保溫,出苗后,早晨掀開薄膜保持通風透氣,傍晚覆蓋薄膜保溫。煙葉壯苗的標準為苗齡60 d左右、莖高5~8 cm、莖稈韌性強、根系發達、有5~6片功能葉、長勢整齊、無病蟲害[2]。煙苗達到以上標準即可進行移栽。
1.1.3 大田移栽
煙葉大田移栽時間在2月上旬左右,移栽前3 d開始翻土整畦,移栽前3~5 d每667 m2采用33%二甲戊靈乳油100~200 mL兌水15~20 kg噴霧防雜草[3]。采用深穴種植(穴坑規格為直徑30 cm、深20 cm),每667 m2用腐熟農家肥100 kg+鈣鎂磷肥80 kg+草木灰100 kg+2%聯苯·噻蟲胺顆粒劑750~1 000 g混合均勻穴施。煙苗行株距為80 cm×45 cm,每667 m2種植1 800株左右,種植深度為12 cm,每穴澆水1.5 kg以上。
1.1.4 水肥管理
煙苗移栽后澆足定根水,遇暴雨時清溝排水,遇干旱時要向煙田灌水,在煙葉旺長期控制田間持水量為75%~80%,煙葉成熟期應保持煙壟濕潤。煙苗移栽后15 d,結合田間人工除草,每667 m2施20 kg碳酸氫銨與15 kg磷酸鉀。煙苗移栽后40 d,結合中耕培土,每667 m2施30 kg硫酸鉀。煙苗移栽后60 d,煙葉腳葉成熟前,每667 m2施30 kg鈣鎂磷肥,若煙葉植株表現出缺氮、磷或鉀癥狀,則應視情況進行葉面追肥。
1.1.5 打頂抑芽
視煙葉植株長勢適時打頂,去除煙葉下部的弱小病葉,單株葉片數按照品種要求保留煙葉18~19片。打頂后進行人工抹杈與化學抑芽,人工抹杈應遵循“早、勤、干凈”的原則,一般5~7 d人工抹杈1次,化學抑芽每667 m2使用25%氟節胺100 g兌水30 kg進行杯淋。
1.1.6 病蟲害防治
1)葉斑病、銹病防治。每667 m2用20%三唑酮乳油20 g兌水45 kg噴灑,每7~10 d噴灑1次,共噴灑3~5次。2)黑脛病防治。每667 m2用10億芽孢·g-1
的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25 g兌水25 kg噴灑。3)花葉病防治。每667 m2用1.5%植病靈乳劑30 mL兌水30 kg噴灑。4)煙青蟲防治。每667 m2用50%辛硫磷乳油7.5 g兌水30 kg噴灑。5)煙蚜防治。每667 m2用3%啶蟲脒乳油20 mL或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 g兌水30 kg噴灑。6)斜紋夜蛾防治。在盛卵期至2齡幼蟲盛期每667 m2用10%蟲螨腈懸浮劑
20 mL兌水30 kg噴灑。
1.1.7 及時采收
根據煙葉長勢,由下往上采收,先采收煙葉的下部葉片,中部的葉片要適熟收,上部的葉片要充分成熟后采收[4]。如果晾曬煙葉時遇到雨天,要避免鮮煙葉潮濕變質,可利用空調抽濕功能排除煙葉水分。
1.2 晚稻配套栽培技術
1.2.1 田間整理
在煙葉收獲后,將煙稈粉粹,每667 m2用煙稈300 kg與秸稈腐熟劑1 kg、碳酸氫銨15 kg攪拌均勻,以加速煙稈腐爛分解,3~5 d后利用小型犁地機深耕深翻還田,灌水耙地。
1.2.2 濕潤育秧、適時移栽
晚稻通常在6月中旬開始播種育苗,稻種曬種2 d,
用清水洗3次,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浸種4 h并揀棄雜粒,洗凈后晾干。采用濕潤育秧法,于播種前對苗床灑水,播種要均勻不重疊,分兩次均勻播撒,播種后覆土,覆土不超過0.7 cm。播種后30 d左右,秧苗葉齡為四葉一心時即可進行移栽。移栽前每667 m2用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5~10 g加10%多·環唑可濕性粉劑10 g兌水45 kg噴灑秧苗,預防葉瘟病、葉蟬。晚稻于7月中旬移栽,根據稻田實際確定秧苗行株距,保證大田每667 m2秧苗數在
1.5萬叢左右。
1.2.3 水肥管理
1)保持稻田淺水促水稻分蘗,中期足苗曬田。由于夏季持續高溫,煙稈在高溫下易發生腐化,產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對晚稻植株根系有損傷,因此應對晚稻田進行曬田,以增強晚稻根系活力,控制晚稻的無效分蘗[5]。2)采用“重基肥、控分蘗肥、補粒肥”的原則,在最后一次耙田時每667 m2施用尿素25 kg、過磷酸鈣25 kg作基肥;移栽后第4 d,每667 m2施用硅氮磷復合肥20 kg加硅酸鉀25 kg作追肥,提高有效分蘗;曬田復水后,每667 m2追施三元復合肥10 kg、氯化鉀12 kg作穗肥,促大穗、提高結實率;抽穗前3~5 d,每667 m2施用硅氮磷復合肥10 kg加硅酸鉀8 kg作粒肥,增加粒重、提高產量、防止倒伏,提高晚稻品質。
1.2.4 病蟲害防治
1)水稻分蘗前期,主要防治稻飛虱、葉蟬、稻縱卷葉螟等,每667 m2用45%殺蟲雙粉劑100 g兌水30 kg加50%氟啶蟲酰胺水分散粒劑10~15 g兌水45 kg噴灑。2)水稻生長中后期,主要防治稻飛虱、螟蟲等蟲害及黑條矮縮病,在“破口”抽穗期每667 m2用40%富士一號乳油100~150 g加30%四唑蟲酰胺懸浮劑15~20 mL兌水75 kg均勻噴灑。3)水稻齊穗期后5~7 d,主要防治稻飛虱、螟蟲等,每667 m2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75~100 g加16%甲維·茚蟲威懸浮劑25~35 mL兌水75 kg噴灑。
1.3 紫云英配套栽培技術
1.3.1 種子處理
紫云英播種前曬種1 d,用質量濃度為5%的鹽水選種,去除雜質、空秕粒,再浸種催芽,在紫云英種子露白時進行播種。播種前,用2 kg泥漿、4 kg磷肥與50 g根瘤菌劑拌種[6]。
1.3.2 稻田播種
晚稻收獲前30 d左右(一般在9月下旬),在稻田播種紫云英,每667 m2播種量為2 kg。紫云英播種前,在晚稻稻田挖“十”字溝,稻田四周挖圍溝,挖出的稻田土均勻散放在稻田上,做到稻田排灌方便。應注意在晴天上午稻葉露水干后或15:00后播種,播種時應均勻撒播、量少高拋、多次進行、四周播足。
1.3.3 水肥管理
晚稻收割后,及時清理水溝,保證田間不積水,采用濕潤發芽、干濕交替催芽法促紫云英扎根、濕潤成苗。紫云英作為豆科作物,一般不施用有機肥,可施用一定的磷肥,以提高紫云英根瘤菌固氮能力,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在10月中旬每667 m2施用草木灰80~100 kg、磷酸鉀5 kg,以增加紫云英產量。
1.3.4 病蟲害防治
紫云英常見病蟲害主要有蚜蟲、黏蟲、霜霉病等。為防治蚜蟲,可每667 m2用40%樂果乳油50 mL兌水50 kg噴灑;為防治黏蟲,可每667 m2用90%敵百蟲晶體200 g兌水50 kg噴灑;為防治霜霉病,可每667 m2用20%三唑酮乳油50 g兌水45 kg噴灑。
1.3.5 及時采收
紫云英作為豆科作物,可作為綠肥,也可作為動物飼料。種植人員可視長勢及時收割作為動物飼料使用,也可在翌年煙葉種植時作基肥使用。
2 效益分析
2.1 煙-稻-綠肥栽培模式生態效益顯著
1)煙稻水旱輪作能有效減輕煙葉、水稻病蟲害的發生,進而減少農藥使用,減輕農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2)煙葉是喜鉀作物,生長過程中對氮肥、磷肥吸收較少,水稻生長過程中對鉀肥吸收少,對氮肥和磷肥吸收較多,煙稻輪作可使土壤養分得到均衡利用。3)煙葉的根系生長旺盛,可增加土壤耕作層的通透性,煙稻水旱輪作,干濕交替有利于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改善土壤透氣性,加快土壤有機質分解,抑制病原菌的繁殖。而種植綠肥可增加土壤肥力,提供多種礦物質養分,減少化肥施用,疏松土壤,提高綜合
生態效益。
2.2 煙-稻-綠肥栽培模式經濟效益顯著
筆者于2022年在安溪縣官橋鎮石巖村開展煙-稻-綠肥栽培模式示范種植,示范面積0.5 hm2,煙葉示范品種為小葉梨頭晾曬紅煙,晚稻示范品種為野香優676,紫云英示范品種為早熟品種閩紫1號。在該示范種植試驗中,每667 m2煙葉產量為117.6 kg,每667 m2稻谷產量為643.0 kg,每667 m2紫云英產量1 600.0 kg。根據當地煙葉、晚稻、紫云英價格及成本投入,計算煙-稻-綠肥栽培模式經濟效益,發現每667 m2煙葉產值為10 584.0元,純收入為6 384.0元;每667 m2晚稻產值為1 658.9元,純收入為478.9元;每667 m2紫云英產值為480.0元,純收入為120.0元。綜上所述,煙-稻-綠肥栽培模式每667 m2純收入為6 982.9元,與當地傳統農業耕作模式相比,經濟效益顯著。
3 結語
煙-稻-綠肥栽培模式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推廣煙-稻-綠肥栽培模式有利于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產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麗娟.閩北煙-稻輪作高產優質栽培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7(4):194.
[2] 歐陽海波,歐陽陣,李中清,等.煙稻輪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37(5):37-39.
[3] 吳永升,陳波,藍真武,等.油菜兩用油菜品種廣西地區高效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21(22):32-34.
[4] 黎雅梅.烤煙與超級稻輪作高產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2016,10(27):11-12.
[5] 羅興紅.泰優390作煙稻輪作種植的經濟效益及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20,36(6):34-36.
[6] 陳禮榮.南平市延平區冬季綠肥紫云英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11,29(4):59-60.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