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研究采伐跡地煉山與否對香椿生長的影響,在廣西百色市田林縣開展了免煉山與煉山造林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在造林后第1年,兩種造林方式間差異顯著,后者香椿樹高、胸徑、冠幅等指標優于前者;但造林第2年,兩種造林方式間差異不顯著;造林第3年,兩種造林方式間差異顯著,前者香椿樹高、胸徑、冠幅等指標優于后者。另外,煉山造林時需設置防火隔離帶,用工多,造林成本高,而免煉山造林成本低,養分流失少,更能促進香椿生長,可在田林縣大力推廣免煉山造林技術。
關鍵詞 香椿;免煉山;造林;廣西百色市田林縣
中圖分類號:S644.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30
香椿[Toona sinensis(A. Juss.)Roem.]為楝科香椿屬喬木,其生長速度快,枝葉繁盛,是行道主要規劃樹種之一。香椿材質細密,耐腐、易加工、不變形、有光澤、防蟲蛀,花紋優美,有“中國桃花心木”之稱,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主要培育的珍貴樹種之一[1-2]。同時,香椿葉幼嫩,具有濃香味,也稱椿芽菜、香椿頭等,可用于炒食,是一種木本蔬菜,深受大眾喜愛,甚至成為山西省忻州市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3]。香椿是集葉用、材用等功能于一體的樹種,學者對其研究也較多。例如,學者研究了香椿葉用林的溫室栽培、露地栽培、用材林培育,但在香椿免煉山造林方面尚未見報道[4-6]。煉山造林時,防火隔離帶作業成本高,且煉山過程很容易引發山火,而且雜草灌木燃燒產生大量的煙塵對環境污染較大。因此,在當前倡導低碳生活的背景下,進行香椿免煉山造林研究有著重要意義。為此,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在廣西百色市田林縣進行了香椿免煉山與煉山造林對比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海拔200.0~2 026.5 m,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無霜期331 d,年平均氣溫21 ℃,年平均日照時間1 696.4 h,年降水量768.9~1 524.5 mm,冬春少雨,春季回暖快。田林縣有宜農、宜林、宜牧荒山10.4萬hm2,有林面積36.0萬hm2,森林覆蓋率64%,林業資源豐富,主要種植樹種有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杉(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桉(Eucalyptus robusta Smith)等用材樹種,也大力發展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芒果(Mangifera indica L.)等名特優經濟林,林業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此次試驗地為田林縣樂里鎮啟文村啟文21林班1小班,為2019年的杉木林采伐跡地,該地為紅壤,耕作層厚度在50 cm左右,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7.8%,土壤含水量為29.4%,土壤理化性質好。
1.2 試驗材料
此次選用的苗木是由廣西田林縣當地種源培育成的1年生香椿裸根苗。為保障苗木對試驗的影響降到最低,對試驗用苗木進行了挑選,使得苗木高度、地徑保持一致,苗高0.60~0.63 m,地徑1.0~1.2 cm。
試驗用底肥為鈣鎂磷肥(含磷量超過12%),由湖北金明珠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設計
試驗選用對比排列方法進行設計,共安排免煉山造林與煉山造林(CK)2個處理。為保證試驗精度,在土壤、氣候等條件基本一致的3個海拔安排免煉山造林處理與對照小區,3個海拔各設3次重復。試驗地四周種植木荷作試驗地的保護帶,具體施工如下。
1.4 試驗實施
1.4.1 煉山造林小區施工
在2019年10月將伐倒木運出后,將采伐跡地的灌木、雜草全部砍倒,清除防火隔離帶內的所有可燃物,將雜灌曬干后,等待無風的天氣進行煉山,而后將燃燒不完全的材料集中起來進行堆漚。
1.4.2 免煉山造林小區施工
選擇坡度平緩的地段,在煉山造林處理的一側留出2 hm2不煉山,作為免煉山處理的試驗地。在該林地四周開好10 m寬的防火隔離帶,防止在整片造林地煉山時引燃林地內的雜灌。
1.4.3 挖造林穴
免煉山試驗地沿等高線方向,在2.5 m的行距中清理出寬為1.0 m種植帶,并將種植帶內的枝條、雜草鏟到下坡方向,然后按2.5 m的株距挖造林穴,規格為40 cm×40 cm×30 cm,每穴施入鈣鎂磷肥0.25 kg,拌勻后回土。煉山試驗地則按株行距2.5 m×2.5 m的規格挖造林穴。
1.4.4 苗木定植
造林前,剪除苗木過長的根系,然后再將根系放入黃泥與水拌和成的糊狀液中進行蘸根處理。定植時,要確保苗木根系舒展,培土踩緊后,再在上面覆蓋一層松土。2020年1月8日當天完成試驗地造林。造林完成后,各小區用竹簽做好標記。
1.4.5 后期管理
苗木定植完成后,分別在2020年5月、7月、9月各進行1次撫育。2021年5月鏟草1次,而后每株香椿苗施用復合肥[m(N)∶m(P205)∶m(K2O)=15∶15∶15]30 g,并做好試驗地的補苗工作,7月再砍草1次。2022年5月鏟草1次,而后每株香椿苗施用復合肥50 g,
7月再砍草1次。
1.5 數據測定
從2020年開始,在每年的12月下旬測定各小區香椿的地徑、樹高、冠幅,每個小區隨機測定30株,連續測定3年。清除香椿根莖處的雜草后,用游標卡尺測量地徑;從根莖至苗尖為樹高;用鋼尺直接測定冠幅,冠幅為樹葉邊緣,每株冠幅測定東—西、南—北方向數據后,換算成平均數。
1.6 統計處理
測定免煉山與煉山造林各小區數據后,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7]。
2 結果與分析
2.1 免煉山與煉山造林對香椿生長的影響
由表1可知,不同年份免煉山與煉山造林處理對香椿樹高、地徑、冠幅生長的影響不同。
在造林后的第1年(2020年),兩種造林方式的樹高、冠幅有極顯著差異,煉山造林試驗地香椿樹高、地徑、冠幅生長指標優于免煉山造林試驗地,但兩種造林方式下香椿地徑無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煉山造林試驗地有大量的草木灰,在碰到降水天氣時,草木灰中的速效肥溶解,不斷地為香椿苗木提供養分,促進了煉山試驗地苗木生長,而免煉山林試驗地雜灌養分分解慢,有效肥來源少,香椿生長較慢。
在造林后的第2年(2021年),兩種造林方式下香椿樹高、地徑、冠幅均無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煉山造林試驗地的草木灰等肥料經過雨水不斷沖刷后,養分基本流失;而免煉山造林試驗地的雜灌在經過
1年時間堆漚后,養分逐漸分解,可不斷地為苗木生長提供養分。表面上看,香椿樹高、地徑、冠幅無明顯差異,但免煉山造林的苗木在第1年生長量少的情況下超過了煉山造林苗木的生長狀情況,說明免煉山造林試驗地第2年香椿的生長量比煉山連林造試驗地大。
在造林后的第3年(2022年),兩種造林方式下香椿樹高、地徑、冠幅有極顯著差異。免煉山造林試驗地香椿樹高、地徑、冠幅優于煉山造林試驗地。這說明經過第2年的生長,免煉山造林地不僅養分更豐富,而且有雜灌的堆漚,林地土壤含水量更高,因此苗木生長量更大。
2.2 免煉山與煉山造林試驗地造林成本比較
由表2可知,煉山造林與免煉山成本在第1年有較大差別,主要體現在設置防火隔離帶、煉山、清理可燃物、清帶等作業,后期撫育、追肥等工序,兩者所花費用相同。從生產來看,單位面積造林時,免煉山造林比煉山造林的成本更低。此外,防火隔離帶的維護較為復雜,因為煉山一般是在秋冬季進行作業,正逢喬木落葉期,枯枝落葉會被風刮進防火隔離帶,因此施工期長、用工多、成本高。綜合比較,煉山造林比免煉山成本高16.8%。
3 結語
免煉山造林生產成本更少,且由于沒有煉山工序,施工危險性更小。免煉山造林地內枯枝落葉物分解慢,而且有種植帶的緩沖,在雨天時地表徑流更小,養分損失更少,生物多樣性更豐富。相比之下,煉山后形成了大量的草木灰,雖然在造林當年給苗木生長提供了大量的養分,可促進苗木生長,但在雨天時養分流失較快,浪費了大量的養分,不利于林地培肥。
在生產中發現,免煉山造林試驗地的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Warb.ex Schum.et Laut.]等雜草生長較煉山試驗地的生長更快,可在短時間內快速生長到與香椿苗相同的高度,與香椿苗爭奪光照、生長空間等。但在造林當年及時進行鏟草撫育,加上香椿為速生樹種,1年生苗Ⅰ級苗苗高可達60 cm,造林當年可達150 cm,因此雜草對香椿的影響較小。而在種植第3年,香椿林分郁閉度在0.6以上,雜草生長變緩,香椿造林成功。應當指出的是,如果免煉山造林試驗地種植的為生長速度慢的樹種時,要加強鏟草撫育,才能避免雜草與造林樹種爭光照、養分等,避免免煉山造林失敗。
參考文獻:
[1] 余覺來,張乃華,蔣念亮,等.香椿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7):110-111.
[2] 林業局網站.林業局關于印發《中國主要栽培珍貴樹種參考名錄(2017年版)》的通知[EB/OL].(2017-11-03)[2022-12-23].http://www.forestry.gov.cn/ portal/main/govfile/13/govfile_2438.htm.
[3] 劉清堂.香椿繁育及其大棚栽培技術[J].山西林業,2019(6):24-25.
[4] 杜青林.溫室香椿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17):93-94.
[5] 展麗.永濟市香椿露地標準化生產技術探討[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12):110-113.
[6] 余小龍.不同混交比例對紅花香椿與杉木林生長的影響[J].綠色科技,2022,24(17):107-109.
[7] 張力.SPSS 19.0(中文版)在生物統計中的應用[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