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理念的提出到“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 的形成,“中國之治”的成功實踐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了重大理論創新價值。“中國式現代化治理”是一種不同于西方中心論的現代化治理,是“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握著“治理創新”的方向盤在“走自己的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六次提及“ 國家治理”,對加快推進現代化治理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任保平、師博等著,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研究》一書,及時回應這一時代要求,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治理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邏輯關系,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貫穿于整個研究之中,在歸納提煉區域治理經驗的同時,也為理解和展示“中國之治”、構建和傳播“中國之理”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流域九省區大多處于北方,其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乎本流域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快慢,而且關乎全國整體現代化進程的節奏。治理創新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和重要保障,《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研究》從“理論基礎與模式選擇” “ 產業基礎” “ 新發展理念” 三方面解析了黃河流域發展過程和治理創新經驗。全書探討了二十一個不同主題的治理創新案例或方式方法,包括從單一區域發展理論基礎的探討到高質量發展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構建,從區域治理的特殊性到融入國家整體發展格局的代表性,從生態戰略、經濟戰略的協調性到現代化發展戰略的創新性等,內容豐富,案例典型,布局縝密。不同主題雖各擅勝場,但又皆系于明暗兩條邏輯線:高質量發展是框架邏輯明線,治理創新為內在邏輯暗線。全書可圈可點之處枚不勝數,以下三點尤為突出。
其一,準確把握黃河流域區域治理的功能定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構建” 是推動中國式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同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區域相比,黃河流域有其獨特性,區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較為突出,嚴重制約著全國平衡和充分發展進程。黃河流域發展問題解決得好不好,關乎全國現代化發展進程。《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研究》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準確挖掘出了“發展分散化”“利益摩擦”“社會訴求復雜化”“文化結構性困局”“環境治理碎片化”等制約黃河流域發展的真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之道,著力創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為破解我國南北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發揮其應有作用。
其二,緊扣治理創新引導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高質量發展是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理念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發展模式。“創新” 處于首位。治理創新是該著作的內在邏輯,無論是通過“文旅融合”“水資源稅改” “ 防災減災” 等典型微觀治理的探討,還是探討“ 主體功能區建設機制”“脫貧成果鞏固的長效機制”“現代化治理體系”等宏觀治理機制和治理體系的構建,作者不惜筆墨,緊扣治理創新的內在邏輯,深入挖掘黃河流域治理創新經驗,系統總結提煉創新發展模式和路徑。
其三,突出技術創新推動治理創新的支撐作用。發展得好不好,效果說了算。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工具性作用,科學評價發展效果是治理創新的重要支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研究》一方面設置專題,加強研究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從產業、民生和環境三方面構建評價科技創新活動的相關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另一方面,通過“發展評價”“競爭力評價”“政策效應評價” 等對黃河流域不同省份、城市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全面整體測評和動態分析,及時、精準發現問題,進而提出有效治理方式和方法。由此,該著作為理解并助推區域發展和治理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撐。
綜上所述,《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研究》一書及時地回應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前沿性問題,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與治理創新的邏輯,準確把握區域治理的功能定位,緊扣治理創新的內在邏輯,突出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全面、系統地解析了區域治理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深入淺出,融會貫通,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治理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