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了解不同抗病誘導劑對獼猴桃褐斑病田間防治效果、葉片養分含量及果實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情況,以篩選出防治獼猴桃褐斑病的最佳抗病誘導劑,為獼猴桃褐斑病的綠色防控提供技術支撐?!痉椒ā恳浴t陽’獼猴桃為研究對象,單施與混施不同抗病誘導劑開展田間試驗,藥后調查測定田間褐斑病的發病率、病情指數、防治效果及葉片養分含量,并于果實成熟期對其果實的相關指標進行了測定與綜合評價。【結果】不同抗病誘導劑對褐斑病防治效果存在顯著差異;處理6(阿泰靈+ 禾一海之星)的防治效果最好,其在藥后10、20、30 d的防治效果分別為52.72%、78.39%、73.28%,其次是處理5(氨基寡糖素+ 禾一海之星)的防治效果。與CK(甲基托布津)相比,藥后10 d 抗病誘導劑各處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葉片中氮(N)、鉀(K)的含量。藥后10、20、30 d 葉片N 含量的變化較大,其含量整體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其中,處理6(阿泰靈+ 禾一海之星)的葉片N 含量最高。藥后10、20、30 d 葉片K 含量的整體變化幅度較小;藥后10 d,處理5(氨基寡糖素+ 禾一海之星)的葉片K 含量最高;藥后20、30 d,處理6(阿泰靈+ 禾一海之星)的葉片K 含量均最高。但是,誘導劑未能有效提高葉片磷(P)含量。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葉片N 含量與褐斑病的發病率、病情指數均呈顯著負相關,表明抗病誘導劑主要通過誘導葉片N 素的吸收來增強自身抗病能力。不同抗病誘導劑處理的獼猴桃其果實生長發育也不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處理5(氨基寡糖素+ 禾一海之星)對其果實產量和品質的提升效果均最佳,其次為處理6 的,CK 的提升效果最差。【結論】處理5(氨基寡糖素+ 禾一海之星)的免疫誘導效果及提高果實產量和改善果實品質的效果均顯著,氨基寡糖素+ 禾一海之星可以作為獼猴桃褐斑病綠色防控中的最佳抗病誘導劑使用。
關鍵詞:獼猴桃;褐斑??;抗病誘導劑;田間防效;葉片礦質;營養品質;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S66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8981(2023)01—0154—11
獼猴桃果實富含維生素C、可溶性膳食纖維、原花青素、黃酮等功能物質,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食用價值[1]。獼猴桃在我國陜西、河南、福建、貴州和四川等省地均有大規模的人工種植。貴州省委省政府已將獼猴桃產業作為精品水果產業進行大力發展,隨著獼猴桃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獼猴桃病蟲危害也日益加重[2]。其中,獼猴桃褐斑病是獼猴桃生長期最嚴重的葉部病害之一,是由鏈格孢Alternaria sp、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cassiicola 和子囊菌亞門小球殼菌Mycosphaerellasp 引起的真菌性病害[3-4],其病原菌主要危害葉片,葉片受害初期出現褐色不規則的小病斑,后期隨著病斑的擴大,病部由褐色變為暗褐色并引起霉爛,嚴重時受害葉片卷曲破裂,發病果園出現大量的落葉及落果,嚴重影響了獼猴桃的產量和品質[5-6];同時,秋季大量的落葉又導致了樹勢的衰弱,而其花芽營養儲備不足,其抗病性及抗寒性均下降,給果樹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對農戶也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快速而有效地控制此類病害是獼猴桃生產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
獼猴桃褐斑病田間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致病性強、病原菌極易變異而產生抗藥性等,這是該病害難以防治的主要原因[7]。目前,針對此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學藥劑防治,但是,高效藥劑(殺菌劑)和最佳施藥時間等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導致生產上盲目用藥和濫用農藥的現象普遍發生[8]。長期使用單一作用方式的藥劑使得病原菌容易產生抗藥性,因此,以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交替或復配使用將是延緩或阻止病原菌抗藥性加劇的主要策略之一[9]。植物抗病誘導劑(又稱植物免疫誘抗劑)是一種新型的植物保護劑,能誘導并激發植物的自我保護功能,促使植物提高抗病能力。近年來,這種新型的植物保護劑已經從研究階段發展到實際應用階段。目前,已鑒定出多種植物免疫誘導劑,而生產中使用的植物免疫誘導劑主要是氨基寡糖和蛋白質[10]。氨基寡糖素(Amino oligosaccharins) 是經D 聚糖后再降解制得的,這些物質抑制了細菌的正常生長,對孢子的萌發造成影響,使得菌絲的微觀形態發生改變,并刺激微觀植物的基因產生抗病的幾丁質酶、葡聚糖酶、生物素和PR 蛋白[11-12],還可以使細胞活化,修復已損傷的細胞,宏觀上可以促進植物體的生長,改善產品的質量,其在農林業生產上已有良好的應用效果。植物抗病誘導劑可以在對大環境不造成污染的情況下影響菌絲的生長,其用途廣且防治效果較好,符合我國綠色植物的保護要求[13-14]。已有研究結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對煙草花葉病、番茄晚疫病、蘋果和梨的花期病害等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5-18]。因為使用單一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所以對于獼猴桃褐斑病的防治,應從多方面加以考慮,選用多種藥劑進行。為給獼猴桃褐斑病的綠色防控提供技術支撐,以貴州省水城縣的主栽品種‘紅陽’獼猴桃為研究對象,選用3種抗病誘導劑,設計6 個不同藥劑處理,就不同處理對獼猴桃褐斑病的田間防治效果及采后獼猴桃果實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情況進行田間試驗,以期篩選出可用于獼猴桃褐斑病防治的最佳抗病誘導劑。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貴州省水城縣米籮鎮獼猴桃產學研基地內進行,因為近兩年該基地內獼猴桃褐斑病發生普遍,具有代表性。該基地的地理坐標為104°58′01.39″E ~ 26°24′57.81″E,26°24′53″ ~26°25′05″N,海拔1 100 m。該地氣候屬于溫涼濕潤的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19],年均降水量800 ~1 350 mm,年均日照時數1 560 h,年均有效積溫4 500 ℃,年均氣溫17.8 ℃。試驗地的土壤類型為壤土[20]。
1.2 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貴州省水城縣米籮鎮獼猴桃產學研基地內的9 年生‘紅陽’獼猴桃盛果期植株。
供試藥劑:共有4 種,分別為氨基寡糖素(有效成分含量為5%,由海南正業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阿泰靈(6% 的寡糖鏈蛋白,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廊坊農藥中試廠提供)、禾一海之星(糖鏈植物疫苗,由中科禾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對照藥劑為70% 的甲基托布津(由浙江泰達作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6 個藥劑處理:處理1(T1),氨基寡糖素;處理2(T2),阿泰靈;處理3(T3),禾一海之星;處理4(T4),施氨基寡糖素+ 阿泰靈;處理5(T5),氨基寡糖素+ 禾一海之星;處理6(T6),阿泰靈+ 禾一海之星。以田間常規藥劑甲基托布津為對照處理(CK)。每個試驗處理各從田間隨機選取生長勢一致、坐果正常的果樹15 株,共試驗90 株植株。
每個處理第1 次噴藥時間均為2021 年6 月11 日(謝花后65 ~ 70 d),每個處理均噴施3 次藥劑,每次噴藥的間隔時間均為10 d(若遇雨則延遲)。
采用蘇農3WH-36 型高壓機動噴霧器噴施,要求葉片正反面均勻著藥,以滴水為止,藥劑施用劑量均按推薦的最低質量濃度計算,試驗期間未噴施其他殺菌藥劑。
1.4 試驗方法
1.4.1 田間藥效評價
噴施藥劑10 d 后開始對不同處理植株的褐斑病進行定株定枝調查,每個處理各調查5 株植株,每株樹各調查50 片葉子,共開展3 次調查,每次調查的間隔時間均為10 d。通過計算發病率、病情指數和相對防效分析不同處理下獼猴桃褐斑病的發生情況和藥劑的防治效果。
獼猴桃褐斑病的調查分級標準如下:0 級,無可見癥狀;1 級,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1% ~ 5%;3 級,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6% ~ 25%;5 級,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26% ~ 50%;7 級,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51% ~ 75%;9 級,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75% 以上。按下列公式分別計算病葉率和病情指數及相對防治效果。
發病率(%)=( 發病葉數/ 調查總葉數)×100;病情指數= Σ( 各級代表值× 各級病葉數)×100/ 最高級代表值× 調查葉片總數;相對防治效果(%)=( 對照病情指數- 處理病情指數)/ 對照病情指數×100。
1.4.2 葉片的采集與生理指標的測定
抗病誘導劑噴施結束10 d 后,采集1 年生枝中部長度為40 ~ 50 cm 的功能葉片,于每株樹的東、南、西、北4 個方向各采葉1 片,將采集的5 株樹的葉片混在一起作為1 次重復的混合葉樣,用保鮮袋裝好并寫上樣品編號帶回實驗室。每個處理各設定3 次重復,每間隔10 d 采集1 次,共采集3 次。
葉片中氮(N)、磷(P)、鉀(K)含量的測定:參照《森林植物與森林枯枝落葉層氮、磷、鉀、全鈉、全鈣、全鎂的測定(硫酸- 高氯酸消煮法)》(GB/T 7888—1987)中的堿解擴散法、鉬銻抗比色法、火焰光度法分別測定葉片中N、P、K 的含量。
1.4.3 果實品質與產量的測定方法
從樹冠的東、南、西、北4 個方向的果枝中部各隨機采摘果實1 ~ 2 個,將從每個處理每株樹采摘的4 ~ 8 個樣果混合為果樣,做好標記,當天運回實驗室,然后把每個混合果樣各分成3 份小樣,待果實可食時即可用來檢測果實品質指標。用電子天平測定果實的單果質量,用游標卡尺測定果實的縱、橫徑,并計算果形指數(果形指數= 果實縱徑/ 果實橫徑),每個指標各重復測定10 次,取其平均值為測定值。采用WTY 手持測糖儀測定果實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參照李合生[21] 采用的蒽酮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氫氧化鈉滴定法[22] 測定可滴定酸含量,并根據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計算出糖酸比(糖酸比= 可溶性糖含量/ 可滴定酸含量);采用2,6-二氯酚靛酚法[22] 測定維生素C 含量;參照郝建軍等[23] 采用的考馬斯亮藍G-250 法測定可溶性蛋白質含量。每個指標各重復測定3 次,取其平均值為測定值。在獼猴桃成熟期進行測產,隨機選擇5 株樹測定單株產量,并按如下公式計算每公頃產量:每公頃產量= 單株果實產量×1 005(因為種植密度為1 110 株/hm2,除去雄株105 株,故每公頃為1 005 株)。
1.5 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整理與計算,應用數理統計分析軟件SPSS 20.0 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采用多重方差分析(Dun can’s)的方法對試驗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P<0.05),采用Pearson 法進行相關性分析,采用Dimensionreduction 分析法進行主成分分析,采用Origin 軟件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抗病誘導劑對獼猴桃褐斑病發病率、病情指數、防治效果的影響
不同抗病誘導劑對獼猴桃褐斑病發病率與病情指數的影響情況如圖1 所示。由圖1A 可知,不同抗病誘導劑處理均顯著降低了褐斑病的發病率,不同處理的發病率隨著藥后時間的增加均不斷升高。藥后10、20、30 d,CK 的發病率均最高;藥后10 d,處理4 的發病率最低,而藥后20、30 d,處理6 的發病率均最低。由圖1B 可知,不同抗病誘導劑對褐斑病病情指數的影響差異顯著,且不同處理的病情指數隨著藥后時間的增加均不斷增大。藥后10、20、30 d,CK 的病情指數均最高;藥后10 d,處理4 的病情指數最低,而藥后20、30 d,處理6 的病情指數也都最低。
不同抗病誘導劑對獼猴桃褐斑病的相對防治效果見表1。由表1 可知,隨著藥后時間的增加,噴施不同抗病誘導劑對獼猴桃褐斑病的相對防治效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藥后20 d,各處理的相對防治效果均最高;藥后30 d,各處理的相對防治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處理4 的相對防治效果, 藥后10 ~ 30 d 為63.64% ~ 66.47%,藥后10 d 為63.64%,藥后20 d 高達66.47%,藥后30 d 為64.14%,說明藥劑的速效性顯著;處理5 的相對防治效果,藥后10 ~ 30 d 為56.21% ~70.91%, 藥后10 d 為56.21%, 藥后20 d 高達70.91%,藥后30 d 為63.08%,其藥劑的速效性僅次于處理4 的;處理6 的相對防治效果較高,所用藥劑的持效性顯著,藥后10 ~ 30 d 的相對防治效果為52.81% ~ 78.42%, 藥后10 d 的相對防治效果為52.81%,藥后20 d 的相對防治效果高達78.42%,藥后30 d 的相對防治效果達到73.26%;處理3 的相對防治效果,藥后10 ~ 30 d為53.08% ~ 69.57%, 藥后10 d 為53.08%, 藥后20 d 為69.57%,藥后30 d 達到62.89%,說明所用藥劑的速效性與處理5 的無顯著差異,而所用藥劑的持效性與處理4、處理5 的均無顯著差異;處理2 的相對防治效果,藥后10 ~ 30 d 為39.52% ~ 56.53%,藥后10 d 為39.52%,藥后20 d為56.62%,藥后30 d 達到48.92%,說明所用藥劑的速效性較差;處理1 的相對防治效果,藥后10 ~ 30 d 為50.11% ~ 59.07%, 藥后10 d 為50.11%,藥后20 d 達到59.07%,藥后30 d 降至34.67%,說明所用藥劑的持效性較差。
2.2 不同抗病誘導劑對葉片中氮(N)、磷(P)、鉀(K)含量的影響
不同抗病誘導劑對獼猴桃植株葉片中氮(N)、磷(P)、鉀(K)含量的影響情況如圖2 所示。
由圖2A 可知,各處理的葉片N 含量整體均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藥后10 d,處理3、處理4 和處理6 之間葉片N 含量無顯著差異,但此3 個處理的葉片N 含量均顯著高于其余3 個處理和對照(CK)的,其中,CK 的葉片N 含量最低;藥后20 d 的葉片N 含量,處理6 的最高,處理4 的次之,與CK 的相比,處理6 和處理4 的分別提高了66.08% 與61.13%,且處理6 和處理4 的均顯著高于其余各處理的;藥后30 d,各處理的葉片N 含量為24.40 ~ 29.64 g/kg,其中,處理6 的最高,且處理6 與其他各處理之間葉片N 含量的差異均顯著。由圖2B 可知,各處理的葉片P 含量均較低,且其整體變化幅度較小。藥后10 ~ 30 d,各處理的葉片P 含量為0.12 ~ 0.14 g/kg,且其含量變化規律均不明顯。由圖2C 可知,藥后10 ~ 30 d,各處理的葉片K 含量的整體變化幅度均較小。
藥后10 d 的葉片K 含量,處理5 的最高,達到6.93 g/kg,且顯著高于其他6 個處理的,處理5的葉片K 含量較CK、處理2、處理1、處理4、處理3、處理6 的分別提高了17.58%、16.52%、10.86%、8.84%、8.42%、4.50%,其中處理6 的又顯著高于其余5 個處理的;藥后20 d,各處理的葉片K 含量為6.24 ~ 7.03 g/kg,其中,處理6 的葉片K 含量最高,處理5 的次之,與CK 的相比,處理6 與處理5 的葉片K 含量分別提高了11.95%和10.70%,且此2 個處理之間無差異,而此2 個處理與其余5 個處理之間其葉片K 含量均存在顯著差異;藥后30 d,處理4、處理5、處理6 的葉片K 含量相當,均顯著高于其余4 個處理的,其中處理3 的葉片K 含量最低。
2.3 葉片中氮、磷、鉀的含量與褐斑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為了明確各處理獼猴桃葉片中的養分元素與褐斑病發生的關系,對各處理獼猴桃葉片中N、P和K 的含量與藥后不同時間的褐斑病發病率和病情指數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 可知,藥后10、20、30 d 的葉片N 含量與褐斑病的發病率與病情指數均呈顯著負相關,其相關系數絕對值分別為0.586 ~ 0.765 和0.557 ~ 0.724,其中,藥后20 d 的葉片N 含量與褐斑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的相關系數絕對值分別達到0.765 和0.724,均高于藥后10 與30 d 的,藥后30 d 的葉片N 含量與藥后30 d 的病情指數呈顯著負相關,而與藥后30 d 的發病率和藥后10、20 d 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之間均呈極顯著負相關;藥后10、20 d 的葉片P 含量與藥后10、20 d 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之間均呈負相關,而與藥后30 d 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之間均呈正相關,與藥后10、20 d 的發病率之間均呈顯著負相關,與藥后20 d 的病情指數之間呈極顯著負相關;藥后10、20、30 d 的葉片K 含量與藥后10、20、30 d 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之間均呈負相關,與藥后30 d 的發病率之間呈顯著負相關,與藥后10 d 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及藥后20 d 的發病率之間均呈極顯著負相關。綜上所述,葉片N、P、K 含量與褐斑病的發生密切相關,且N 含量與褐斑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之間均呈顯著負相關。
2.4 不同抗病誘導劑對獼猴桃果實性狀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獼猴桃果實性狀的影響情況見表3。由表3 可知,不同處理對獼猴桃果實縱橫徑、果形指數、單果質量的影響程度均有差異。
各處理的獼猴桃果實橫徑均高于對照的,其中,處理2 與對照之間其果實橫徑存在顯著差異(P <0.05),與對照的相比,處理2 果實橫徑的增幅為10.32%,但是,處理2 與其余各處理間果實橫徑的差異均不明顯;處理6、處理5、處理3、處理4 與對照之間其果實縱徑均存在顯著差異(P <0.05),與對照的相比,處理6、處理5、處理3、處理4 的果實縱徑分別提高了20.73%、16.88%、15.60%、10.47%,而其余各處理與對照之間其果實縱徑均無差異。各處理與對照的獼猴桃果實的果形指數為1.03 ~ 1.20,其中,處理6 的果形指數(1.20)最高,處理6 與對照之間其果形指數存在顯著差異(P < 0.05),而其余各處理與對照之間其果形指數均無顯著差異。各處理的單果質量均高于對照的,但是,處理1、處理2 與對照之間其單果質量均無顯著差異,而其余各處理與對照之間其單果質量均存在顯著差異,其中,處理3的單果質量最高,其次依次是處理5、處理6、處理4 的單果質量,與對照的相比,處理3、處理5、處理6、處理4 的單果質量分別提高了28.23%、25.76%、25.55%、24.48%。
2.5 不同抗病誘導劑對獼猴桃果實內在品質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獼猴桃果實內在品質的影響情況見表4。由表4 可知,不同抗病誘導劑處理與對照之間獼猴桃果實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差異顯著(P < 0.05),其含量最高的為處理5,其含量次之的處理依次為處理3、處理1、處理2、處理4和處理6,與對照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比,處理5、處理3、處理1、處理2、處理4 與處理6 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別增加了25.06%、23.07%、17.69%、17.17%、15.92% 和7.81%,但是,此6 個處理之間其含量差異不顯著;可溶性糖含量,處理1 的低于對照的,較對照的下降了9.94%,且處理1 與對照之間其含量差異顯著,而其余各處理的都高于對照的,與對照的相比,處理6、處理4、處理5 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有顯著增加(P < 0.05),其增幅分別為12.30%、11.30%、10.31%;可滴定酸含量,最高的是處理6,其含量較對照的增加了22.92%,且處理6 與對照之間其含量差異顯著(P<0.05),而其余5 個處理與對照之間其含量均無顯著差異;各處理果實的糖酸比為7.33 ~ 19.26,處理5 與對照之間糖酸比的差異顯著,而其余5 個處理與對照之間果實的糖酸比均無顯著差異;各處理果實中維生素C(VC)的含量為963.84 ~1 333.60 mg/kg,均高于對照的,處理5 的VC 含量(1 333.60 mg/kg) 最高, 處理2 的VC 含量(1 284.42 mg/kg)次之,與對照的相比,處理5、處理2 的VC 含量分別提高了42.35%、33.26%,且處理5 與處理2 之間VC 含量差異顯著,而其余4 個處理與對照之間果實中VC 的含量均無顯著差異;各處理果實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高于對照的,且各處理與對照之間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存在顯著差異,其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處理1、處理2、處理6、處理5、處理4、處理3,與對照的相比分別提高了326.71%、311.55%、227.08%、215.88%、196.75%、167.87%。
2.6 不同抗病誘導劑對獼猴桃果實產量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獼猴桃果實產量的影響情況見表5。由表5 可知, 各處理均能提高獼猴桃果實產量,各處理的每公頃產量較CK 的提高了29.96% ~ 55.60%。其中,處理4 的產量最高,達到8 663.10 kg/hm2, 其增產率為55.60%; 處理5 的次之,其產量為7 949.55 kg/hm2,其增產率為42.78%;處理2 和處理6 的產量相當,分別為7 698.30 和7 437.00 kg/hm2,其增產率分別為38.27% 和33.57%。處理4、處理5、處理2、處理6 與對照(CK)之間其果實產量差異均顯著(P <0.05),而前4 個處理之間其果實產量沒有差異。
2.7 不同抗病誘導劑的果實綜合評價
為了評價不同抗病誘導劑處理對獼猴桃果實生長發育的綜合影響程度,以各處理獼猴桃果實的4 個性狀指標和6 個品質指標及單株產量共11 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按照主因子特征值大于1 的原則[24] 從中共提取出4 個主成分,其累計貢獻率達到81.684%,可代表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4 個主成分的特征值、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見表6,11 個分析指標在4 個主成分中的載荷矩陣見表7。由表6 與表7 可知,主成分1 主要有縱徑、單果質量、可溶性糖含量及單株產量,其特征值為3.92,累計方差貢獻率為35.635%;主成分2 主要有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形指數,其特征值為2.242,累計方差貢獻率為20.382%;主成分3 主要有橫徑、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糖酸比,其特征值為1.718,累計方差貢獻率為15.618%;主成分4 主要有維生素C 含量,其特征值為1.105,累計方差貢獻率為10.046%。果實縱徑、單果質量、可溶性糖含量、單株產量等指標對主成分1 產生正向影響;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形指數對主成分2 產生負向影響;果實橫徑與可溶性蛋白含量對主成分3 產生正向影響,而糖酸比對主成分3 產生負向影響;維生素C 含量對主成分4 產生正向影響。
對上述11 個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計算不同處理獼猴桃果實各個性狀、品質指標及單株產量的主成分分值,再根據所得各主成分分值與相應特征值的方差貢獻率的乘積累加計算不同處理的綜合評價指數,以此評價不同抗病誘導劑處理對獼猴桃果實生長發育的綜合影響程度,計算結果見表8。由表8 可知,不同抗病誘導劑處理的獼猴桃綜合評價指數由大到小依次為T5 > T6 >T4 > T3 > T2 > T1 > CK。
3 討 論
褐斑病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25]。目前,化學防治是實際生產中防治獼猴桃褐斑病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化學農藥使用不合理,獼猴桃褐斑病對常用的殺菌劑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獼猴桃褐斑病的發生規律科學合理地用藥,盡量避免或降低其抗藥性的產生和發生水平。苗立祥等[26] 的研究結果表明,植物抗病誘導劑能促進草莓生長和發育,誘導其抗病,提高果實產量,改善果實品質,提高果實的耐貯性等。郝建宇等[27] 在葡萄長出葉片后用0.1% 的阿泰靈噴施其葉面,結果顯著降低了霜霉病的染病率。黨海月等[28] 的果園防治試驗結果表明,阿泰靈對花臉型和銹果型蘋果類病毒病害均有防效,他們推測,阿泰靈可能通過誘導病程相關蛋白的表達而提高蘋果樹對蘋果銹果類病毒病害的抗病性。張凱東等[29] 的研究結果表明,植物抗病誘導劑對獼猴桃果腐病的防效顯著。這些免疫誘導藥物的共同突出特點是,與傳統的殺菌劑不同,這些免疫誘導藥物并不能直接殺死病原菌,而是通過調節植物的代謝而誘導其自身的免疫系統和生長系統,增強植物的廣譜抗病性和抗逆性的。研究結果表明,與CK 相比,藥后10、20、30 d,6 個處理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獼猴桃褐斑病的發病率與病情指數,其中,處理6 的藥劑(阿泰靈和禾一海之星)對獼猴桃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藥后10、20、30 d 其相對防治效果分別為52.72%、78.39%、73.28%;處理5 所用藥劑(5% 氨基寡糖素和禾一海之星)對獼猴桃褐斑病的相對防治效果次之,藥后10、20、30 d 其相對防治效果分別為56.24%、70.91% 和62.97%。由此可見,植物抗病誘導劑對獼猴桃褐斑病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這一試驗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同。其機理可能是,葉面噴施的抗病誘導劑能為獼猴桃葉片補充養分,可以激活葉片中多種酶的活性,激發相關基因的表達,增強葉片細胞的活性,誘導和刺激獼猴桃葉片生成抗性物質,從而抑制病菌的萌發與繁殖。但是,研究中并未探明究竟是哪種酶和基因的被激活才使獼猴桃植株產生抗病性的。
試驗結果表明,葉片中N 與K 的含量與褐斑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密切相關,葉片中的N 元素是酶及許多輔酶和輔基的構成元素,而葉片K 元素是細胞內60 多種酶的活化劑,在碳水化合物代謝、呼吸作用及蛋白質代謝中均起著重要作用[30],藥后10、20、30 d 處理6(阿泰靈和禾一海之星)葉片中N 與K 的含量均較高,因此,所用藥劑的防治效果最顯著。N 元素也是部分植物激素的組成成分,可以促進植株體合成蛋白質、吲哚乙酸、生長素、赤霉素等,從而對果實發育起到調節作用[31];N 元素還是葉綠素的構成成分,與光合作用也有密切關系。研究結果還表明,噴施抗病誘導劑,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果實產量改善果實品質,這一結果與張愛華等[32] 的研究結果一致。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以不同抗病誘導劑處理后的獼猴桃果實其綜合評價結果的排名均前于CK 的。由此可知,噴施抗病誘導劑可以促使獼猴桃增產,其原因可能是,抗病誘導劑提高了葉片中氮與鉀元素的含量,從而對其果實發育起到了調控作用[33]。
然而,植物抗病誘導劑誘導植物產生抗性(SAR)的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清楚,已有研究結果顯示,這是一個包括酶及基因激活、信號傳輸及植物組織生理生化發生變化的復雜過程[34],對此問題尚需深入研究;至于幾種抗病誘導劑促使獼猴桃果實增產、改善果實品質的具體機理及其在不同獼猴桃品種間的應用效果是否存在差異等問題均需進一步研究。
4 結 論
綜上所述,噴施抗病誘導劑能夠防治獼猴桃褐斑病的發生,可以促使獼猴桃果實產量及品質的提升。在獼猴桃生產中,可以將阿泰靈和禾一海之星混合使用,以代替常規化學藥劑(甲基托布津)用于獼猴桃褐斑病的防治。同時,在獼猴桃褐斑病的防治中,除了要注意采用化學防治措施外,還應加強農業防治,采取合理的修剪、肥水管理等措施,改善果樹的生長環境和營養狀況,促使果樹健康生長,增強其抗病性,從而達到有效控制獼猴桃褐斑病的危害、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量、保護生態環境、提高果品質量之目的[35-36]。
參考文獻:
[1] 孫雷明, 方金豹. 我國獼猴桃種質資源的保存與研究利用[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20,21(6):1483-1493.SUN L M, FANG J B.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of kiwifruit 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ina[J]. Journal of PlantGenetic Resources,2020,21(6):1483-1493.
[2] 任春光, 劉曼, 李安定, 等. 貴州獼猴桃病害的種類調查及防治建議[J]. 中國森林病蟲,2015,34(1):23-25.REN C G, LIU M, LI A D,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kinds ofkiwifruit diseases in Guizhou and its control suggestion[J]. ForestPest and Disease,2015,34(1):23-25.
[3] 冉飛, 張榮全, 袁騰, 等.‘紅陽’獼猴桃褐斑病病原菌分離鑒定及防治藥劑毒力測定[J]. 中國果樹,2021(6):27-32,111.RAN F, ZHANG R Q, YUAN T, 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of the pathogen of ‘Hongyang’ kiwifruit brown spot and toxicityof fungicides to the pathogen[J]. China Fruits,2021(6):27-32,111.
[4] 黃秀蘭, 崔永亮, 徐菁, 等. 獼猴桃種質材料對褐斑病抗性評價[J]. 植物病理學報,2018,48(5):711-715.HUANG X L, CUI Y L, XU J, et al.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kiwifruitgermplasm materials to brown leaf spot caused by Corynesporacassiicola[J].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2018,48(5):711-715.
[5] 郭景福, 郭艷紅, 范東晟. 葡萄櫻桃獼猴桃核桃主要病害圖說[M]. 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173-175.GUO J F, GUO Y H, FAN D S. The main disease map of grapecherry, kiwi and walnut is described[M]. Yangling: Northwest Aamp; F University Press,2015:173-175.
[6] 楊恩蘭, 龍彪, 茍鐵丞, 等. 獼猴桃褐斑病與灰斑病的識別及綜合防治[J]. 農業工程技術,2021,41(5):30-31.YANG E L, LONG B, GOU T C,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kiwi fusasma andgray spot[J].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21,41(5):30-31.
[7] 李寶聚, 高葦, 石延霞, 等. 多主棒孢和棒孢葉斑病的研究進展[J]. 植物保護學報,2012,39(2):171-176.LI B J, GAO W, SHI Y X, et al. Progress in researches onCorynespora leaf spot[J].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2012,39(2):171-176.
[8] 鐘彩虹, 黃宏文. 中國獼猴桃科研與產業四十年[M].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8.ZHONG C H, HUANG H W. China kiwi fruit research andindustry for 40 years[M].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2018.
[9] 黃秀蘭. 獼猴桃抗褐斑病機理初步研究[D]. 成都: 四川農業大學,2019.HUANG X L.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kiwifruit against Corynespora cassiicola[D]. Chengdu: Sichu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9.
[10] 邱德文. 我國植物免疫誘導技術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J].植物保護,2016,42(5):10-14.QIU D W.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of plant immuneinduction technology in China[J]. Plant Protection,2016,42(5):10-14.
[11] 趙小明, 杜昱光. 寡糖激發子及其誘導植物抗病性機理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6,8(6):26-32.ZHAO X M, DU Y G.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of plantimmune induction technology in Chin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8(6):26-32.
[12] CHEN Y F, ZHAN Y, ZHAO X M, et al. Functions ofoligochitosan induced protein kinase in tobacco mosaic virusresistance and pathogenesis[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9,47(8):724-731.
[13] 周林媛, 林云紅, 熊茜, 等. 氨基寡糖素與鎂鋅混配對煙草TMV 的防控效果及生理分析[J]. 湖南農業科學,2018(5):68-70,73.ZHOU L Y, LIN Y H, XIONG Q, et al. Control effect of aminooligosaccharide combined with magnesium and zinc on tobaccoTMV and tobacco physiological analysis[J]. Hunan AgriculturalSciences,2018(5):68-70,73.
[14] 楊普云, 李萍, 王戰鄂, 等. 植物免疫誘抗劑氨基寡糖素的應用效果與前景分析[J]. 中國植保導刊,2013,33(3):20-21.YANG P Y, LI P, WANG Z E, et al. Effect and prospect analysisof plant immunolure aminooligosine[J]. China Plant Protection,2013,33(3):20-21.
[15] 虞鳳慧, 成道泉, 王祥傳, 等. 殼寡糖鋅對溫室番茄的防病效果及果實品質和產量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21,37(9):42-48.Y U F H , C H E N G D Q , WA N G X C , e t a l . Z i n cchitooligosaccharide: effects on disease control, fruit quality andyield of greenhouse tomato[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021,37(9):42-48.
[16] 孫翠紅, 徐翠蓮, 丁麗芳, 等. 殼寡糖納米銀溶液對煙草花葉病的防治效果及對其化學品質的影響[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6,50(1):50-55.SUN C H, XU C L, DING L F, et al.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COS-Ag to tobacco mosaic and its effect on chemical quality oftobacco[J].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6,50(1):50-55.
[17] 蘇小記, 王亞紅, 賈麗娜, 等. 氨基寡糖素對番茄主要病害的防治作用[J]. 西北農業學報,2004,13(2):79-82.SU X J, WANG Y H, JIA L N, et al. Control effect of chitosanoligosacchrideson main diseases of tomato in Shaanxi[J]. Acta"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2004,13(2):79-82.
[18] 周天倉, 趙華, 衛軍鋒, 等. 殼寡糖和丙森鋅對果樹花期凍害的預防效果[J]. 中國植保導刊,2012,32(10):47-49,27.ZHOU T C, ZHAO H, WEI J F, et al. Preventive effect ofchitosaccharide and zinc on freezing damage in fruit trees[J].China Plant Protection,2012,32(10):47-49,27.
[19] 吳迪, 李良良, 田奧, 等. 不同有機肥處理對喀斯特山地‘ 紅陽’獼猴桃園土壤養分的影響[J]. 中國果樹,2020(5):77-80.WU D, LI L L, TIAN A,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organic fertilizertreatment on soil nutrients in ‘Hongyang’ kiwifruit orchard inKarst Mountain Area, Guizhou province[J]. China Fruits,2020(5):77-80.
[20] 夏恒, 王曉峰. 水城紅心獼猴桃的氣候適應性分析[J]. 貴州氣象,2013,37(1):34-36.XIA H, WANG X F. Analysis of climate adaptability ofShuicheng Red Heart Kiwi[J]. Journal of Guizhou Meteorology,2013,37(1):34-36.
[21]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LI H 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plant physiological andbiochemical experiments[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0.
[22] 李小方, 張志良. 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91-95,214.LI X F, ZHANG Z L. Experimental guidance of plantphysiolog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16-95,214.
[23] 郝建軍, 康宗利, 于洋. 植物生理學實驗技術[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107-109.HAO J J, KANG Z L, YU Y.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in plantphysiology[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7:107-109.
[24] 江源, 姚小華, 曹永慶, 等. 長林系列油茶在不同分布區域的果實品質差異及綜合評價[J]. 經濟林研究,2016,34(3):42-48.JIANG Y, YAO X H, CAO Y Q, et al. Variation and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fruit quality of Changlin series ofCamellia oleifera at different distribution regions[J]. Non-woodForest Research,2016,34(3):42-48.
[25]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主要農作物病蟲害測報技術規范[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of major crop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M]. Beijing: ChinaAgricultural Press,2010.
[26] 苗立祥, 楊肖芳, 張豫超, 等. 植物免疫誘導劑在草莓中的應用情況[J]. 蔬菜,2021(1):24-28.MIAO L X, YANG X F, ZHANG Y C, et al. Application of plantimmune inducers in strawberry[J]. Vegetables,2021(1):24-28.
[27] 郝建宇, 王偉軍, 陳文朝, 等. 生物藥劑阿泰靈結合化學農藥減施在‘ 脆光’ 葡萄中的應用[J]. 中國果樹,2018(4):66-68.HAO J Y, WANG W J, CHEN W C, et al. Application of atinein combination with chemical pesticide reduction in ‘crisp light’grape[J]. China Fruits,2018(4):66-68.
[28] 黨海月, 張妮妮, 朱明旗, 等. 阿泰靈對蘋果銹果類病毒病田間防效及機制研究[J]. 西北農業學報,2022,31(1):123-128.DANG H Y, ZHANG N N, ZHU M Q, et al. Field effect andmechanism of Atailing on apple scar skin viroid[J]. Acta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2022,31(1):123-128..
[29] 張凱東, 強遙, 鄒曼飛, 等.6 種誘抗劑對奉新獼猴桃2 種真菌病害的田間防效試驗[J]. 中國南方果樹,2020,49(4):130-132.ZHANG K D, QIANG Y, ZOU M F, et al. Field efficacy test of 6inducagents on 2 fungal diseases of Fengxin kiwifruit[J]. SouthChina Fruits,2020,49(4):130-132.
[30] 魏麗紅, 翟秋喜. 軟棗獼猴桃葉片礦質元素變化與果實品質的關系[J]. 北方園藝,2019(2):60-64.WEI L H, ZHAI Q X.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mineralelements changes and fruit quality of Actinidia arguta[J].Northern Horticulture,2019(2):60-64.
[31] 木合塔爾·扎熱, 故麗米熱·卡克什, 吳正保, 等. 浸水處理下駿棗裂果相關因子分析[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22,42(6):15-23.MUHTAR ZARI, GULMIRA KAKIX, WU Z B, et al. Analysisof the factors related to Jun-jujube fruit cracking under waterimmersion treatment[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Forestry amp; Technology,2022,42(6):15-23.
[32] 張愛華, 朱國鵬, 李宏旭, 等. 殼聚糖對香蕉產量、品質及貯藏性的影響[J]. 中國南方果樹,2015,44(3):84-87,93.ZHANG A H, ZHU G P, LI H X, et al. Effects of chitosan onbanana yield, quality, and storage properties[J]. South ChinaFruits,2015,44(3):84-87,93.
[33] 馬麗麗, 朱婷, 蘭龍焱, 等. 不同品種油茶果實成熟期葉片養分及磷組分的差異[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21,41(11):82-89.MA L l, ZHU T, LAN L Y, et al. Differences of nutrients andfoliar phosphorus fraction in different Camellia oleifera varietiesat fruit maturation period[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of Forestry amp; Technology,2021,41(11):82-89.
[34] 董玲玲. 關于植物誘導抗病機理的研究[J]. 價值工程,2010,29(24):233.DONG L L. Study on plant induced disease resistancemechanism[J]. Value Engineering,2010,29(24):233.
[35] 潘麗珊, 任春光, 楊瑞, 等. 增施有機肥和菌肥對獼猴桃果實品質的影響[J]. 經濟林研究,2021,39(2):140-147.PAN L S, REN C G, YANG R, et al. Effects of adding organicfertilizer and bacterial fertilizer on fruit quality of kiwifruit[J].Non-wood Forest Research,2021,39(2):140-147.
[36] 馬樂, 姜雅軒, 雷培, 等. 生物菌肥對軟棗獼猴桃品種‘ 魁綠’和‘ 佳綠’ 生長發育的影響[J]. 經濟林研究,2022,40(2):183-190.MA L, JIANG Y X, LEI P, et al. Effects of biological bacterialfertilizer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Actinidia arquta varieties‘Kuilv’ and ‘Jialv’[J]. Non-wood Forest Research,2022,40(2):183-190.
[ 本文編校:伍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