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意玉器,通常也被稱為“玉圖畫”,是指在玉石上雕刻出中國畫圖案的一類玉器。它盛行于清代乾隆時期,取材于中國繪畫,以山水、花鳥、人物畫以及書法作品為主題,在溫潤美麗的玉石上,將我國古代繪畫和雕刻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琢制精美,清逸文雅,畫意盎然,體現出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雕琢精致的畫意玉器中,玉山子是極富傳統美感的一種。所謂玉山子,顧名思義,乃雕琢成山形的玉器陳設品,在清代極為流行。形體小巧的玉山子通常被安放于書案之上,而形體較大的玉山子則陳設在廳堂的地面上。玉山子大多以中國畫作品為藍本,猶如立體的繪畫,是畫意玉器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玉匠在雕琢玉山子時,講求“隨料出意”。簡單來說,就是按照玉料自然的形狀、顏色與瑕疵進行設計,綜合考慮,因材施藝,在去除和掩飾瑕疵的同時凸顯所雕琢的圖案,使玉料質地、顏色、造型和畫面完美結合,以更加渾然天成的樣貌呈現于世人眼前。
在故宮博物院,有一件圖景震撼、刻工繁復的畫意玉山子瑰寶,它就是清代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這件清代玉山子中最負盛名的作品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量超過5000千克,體型十分巨大,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玉雕。它的雕刻原料為我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的青玉。在這塊堅硬致密的玉料上,清代的能工巧匠雕琢出了古代神話傳說“大禹治水”的場景。

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的整體造型是一座高聳的山峰,山勢非常陡峭,險峻奇秀,遍布懸崖與洞穴,其間點綴有溪流、瀑布與古木、蒼松。玉山子正面中部雕琢的是大禹帶領民眾開山治水的工程建設場景。民眾有的正手持鋤頭刨崖壁,有的正肩扛杠桿撬動巨石,有的正在拉車搬運山石……為了展現出工程建設的別開生面、熱火朝天,玉匠以細致入微的手法雕琢了眾多造型、神情各異的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他們三五成群,各有分工,一共構成了十幾處小場景,整個勞作場面緊張而熱烈,全面展現了古代先民的開鑿技術。
除了主要的開鑿場景外,其他部分的雕琢亦獨具生趣。山巔處云霧升騰,其間可見麋鹿、猿猴在跳躍、奔跑。浮云繚繞中,雷公模樣的神仙正在以雷火助力爆破開山,整個圖景浪漫生動,極富想象力。玉山子正面中部山石處雕刻有乾隆皇帝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璽印,背部雕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詩文《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不中尊罍中圖畫,石渠古軸傳治水。裝潢邊幅失姓名,顧展朱趙難率擬。以為粉本命玉人,宛見劬勞崇伯子。”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可供四周環繞欣賞,觀者從任何一個角度觀看,都可見到不同的景致和情節,仿佛在欣賞一幅連續不斷的通景式山水人物圖。玉山子底部還配有嵌金絲褐色銅鑄托座,色澤古樸,與光潤的玉身相映生輝。
這樣一件雕工如此精美的玉山子,其制作過程就像自身的雕刻圖景一樣,極具故事性,同時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和心血。在玉料上進行雕琢之前,玉匠需要先設計畫樣。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的雕琢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支持,其前期畫樣的設計亦有乾隆皇帝親自參與。當時,他在得到了一塊巨型的青玉玉料后,便計劃雕刻制作一件玉山子,于是欽定宮廷畫家賈銓參照清宮藏古畫《大禹開山圖》來設計畫樣。賈銓按照前、后、左、右四個方位的造型布局,一共設計出四張畫樣。接下來,玉匠依照這四張畫樣,用蠟制作出了蠟樣,將平面的畫稿變成了立體形態。

在乾隆時期,治玉技術最高的工匠集中于蘇州、揚州地區,其中揚州玉匠尤其擅長雕刻形體較大的玉器,所以乾隆皇帝命人將畫樣、木樣和玉料一同運往揚州,指定由揚州玉匠來完成這件玉山子的雕刻。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揚州天氣炎熱,為了避免蠟樣熔化,匠人們需要先用木材按照蠟樣雕刻出木樣,然后再交付揚州的玉匠進行雕刻。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在揚州雕成后,經水路運送回京。乾隆皇帝對此非常喜愛,還特意為它題詩并命清宮的玉匠朱永泰將詩文和璽印雕刻在玉山子之上。至此,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的雕刻才算全部完成。雕刻大型玉山子需要耗費玉匠大量的精力和很長的時間。自設計畫樣起至完工,一共耗費了大約七年的時間。雕成后的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一直安放在紫禁城寧壽宮區域的樂壽堂之中,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另外,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的畫樣是由宮廷畫家參照古代名畫來設計、繪制的,他們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得以融入玉器的琢治之中。文人畫講究“以詩入畫”且詩、書、畫、印相結合,而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便是詩、書、畫、印兼備,與古代文人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這樣的大型畫意玉器外,我國精美的玉山子還有很多,猶如顆顆明珠,點綴于各地園林和展柜之中。比如,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清青玉仙山人物圖山子則是一件小型的玉山子,長15.4厘米,高15.6厘米,厚7.6厘米。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玉料呈青白色,雜質較多,不過玉匠已在雕琢時盡量將瑕疵、雜色去除,同時結合剩余部分的玉料形狀,設計出了山水人物圖的裝飾方案,而后雕刻上花。除底部外,玉山子為通體細雕,呈現出正、反兩幅畫面,其中正面為山水圖,背面為山水人物圖。在正面山水圖一側,玉匠運用了巧雕技法,將玉料自帶的皮色設計為山石和古樹枝干,豐富的色彩運用使畫面顯得尤為生動,掌心大小的空間內被營造出一派秋日山林的幽靜景致,可謂美不勝收。
由于皮殼以及內部不同部位的成分不同,玉石可以集多種顏色于一身。玉匠利用玉材不同顏色的位置分布,以巧思指導雕刻的工藝便是巧雕,也稱作俏色雕。巧雕是玉山子雕刻中十分常見的工藝。玉匠充分利用玉材的色彩差異,雕琢出人物、草木、亭臺等。這樣一來,不僅不同色彩的物象得以凸顯出來,而且能夠使整件玉山子呈現出深淺錯落的藝術效果。
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桐蔭仕女玉山也是一件巧雕玉山子佳作,長25厘米,寬10.8厘米,高15.5厘米,整體雕琢為一幅江南庭院夜景圖,其間壘石桐蔭,檐瓦微垂,內有圓月形門扉,門開兩扇,一開一掩,門外右側站一女子,手持靈芝,門內也站一女子,手捧寶瓶,兩名女子透過門隙相顧對望,意味幽深,極為生動。這件玉山子底部同樣雕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詩文兩首:
和闐貢玉,規其中作碗,吳工就余材琢成是圖,既無棄物,且仍完璞玉。御識。
相材取碗料,就質琢圖形。剩水殘山境,桐蔭蕉軸庭。女郎相顧問,匠氏運心靈。義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乾隆癸巳新秋御題。

桐蔭仕女玉山是玉匠用制作玉碗所剩的殘料雕制而成的。玉料是天然的白玉籽料。在玉匠的巧妙設計下,籽料天然的赭色部分被巧雕為山石、桐樹、蕉葉,雕碗留下的圓形鉆痕則被安排為一扇頗具雅趣的圓門,足見構思之精妙絕倫。細細通覽玉山子,只見潔白光潤的玉身散發出淡淡的光暈,仿若沐浴于月光之下。配合仕女倚門相顧的動作,棲于玉山之上的庭院一隅在動靜結合中顯得愈發生動鮮活了起來。
通過欣賞精美的玉器雕刻工藝,我們對形制獨特、內容豐富的玉山子有了更多的了解。畫意玉山子多以名家山水畫為藍本,與中國繪畫在題材、風格和文化內涵等方面別無二致,只是將原本繪于絹紙上的美景圖畫改為雕刻在玉石之上,使平面繪畫得到更加立體的呈現。加之玉料本身具有天然的紋理質感,雕琢出的奇峰坡石甚至能夠呈現出接近山水畫皴法的視覺效果,予人更為廣闊悠遠的尋味空間,包含了意味深長的精神內涵。古代文人士大夫通常將畫意玉山子置于書齋案頭,作為寄情抒懷的雅物來賞玩。在讀書和寫作的間隙,略略抬眼便可欣賞到微縮的奇峰秀水,仿佛頃刻便置身于山水之間,這樣詩情畫意的時刻怎一個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