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查爾達什舞曲》是吉普賽民族的一種舞曲的形式,吉普賽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將悲傷和喜悅的情緒都展現到極致,所以演奏者可以從力度和音色上的變化去迎合《查爾達什舞曲》的情緒。這首樂曲不僅在小提琴界流傳甚廣,也被改編成多種樂器的獨奏曲和合奏曲。本文對小提琴獨奏曲《查爾達什舞曲》的演奏進行分析,掌握其創作背景和演奏技巧,可以為小提琴演奏者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和演奏水平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查爾達什舞曲》;小提琴;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6-00-03
《查爾達什舞曲》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維托里奧·蒙蒂的代表作之一,他結合自己對匈牙利和吉普賽音樂特點的理解,創作出了這首小提琴曲。這首樂曲誕生于1904年,雖然這首《查爾達什舞曲》是意大利人所作的,但這首舞曲卻是匈牙利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調式,歷史非常悠久。“查爾達什”這個詞在當地的語言中是小酒館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大家在小酒館里酒足飯飽之后跳的舞,最早把查爾達什作為一種舞曲大約是在1820年,它是沿用了一種歷史更悠久的匈牙利傳統舞蹈Verbunkos,其音樂結構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拉紹”(Lassau)速度徐緩而富于歌唱性,2/4或4/8拍子;第二部分“弗里斯”(Friss),2/4拍,節奏鮮明,速度迅疾且情緒熱烈。但這種舞蹈在當時更多地用于皇家軍隊、祭祀等比較正式的場合。而查爾達什則受到了各個階層的喜愛,大家可以無時無刻沒有限制地享受這種音樂,所以它的風靡就是順理成章的。直到今天,但凡涉及匈牙利的民族旋律,基本上都脫離不了查爾達什的范疇。
一、優美而抒情的第一部分(拉紹)演奏難點
樂曲采用兩拍子的節奏,樂曲結構由速度緩慢的“拉紹”和情緒激烈的“弗里斯”兩部分組成,這兩段旋律充分地體現了匈牙利和吉普賽的音樂特點。在演奏這個部分時,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一)單弦高把位換把演奏
樂曲的開始是弱起全部在G弦上演奏(第5-13小節)(見譜例1),抒情中又帶有一絲憂郁,廣板對應的是《查爾達什舞曲》中的獨舞部分“拉紹”,節奏自由寬廣而悠揚。開頭的三個音要加一個滑音,但不要為了表現而去表現將滑音滑得太慢。這里的難點在于這一樂句中有幾處八度關系,在小提琴演奏時每多換一次把位就多一絲潛在失誤的風險。音準是衡量小提琴演奏者演奏好與壞最直觀的因素之一,所以說換把作為小提琴音樂演奏中特殊的一項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大換把的要求第一是要通順,第二是要有把握性和準確性。起初的la-la是八度,筆者建議使用2指演奏,因為中指的揉弦幅度更大、更有力量,能夠增強表現力,包括后面的si-si也是同樣的原理[1]。
在平時練習下行換把時,很多人左手直接跳了下來,琴隨之也有一個掉下來的動作,這種方式是不正確的。正確的換把方式應該是手一直在滑,琴頭保持不動。身體站穩做到正確的身體姿勢,換把前釋放琴弦和手指的壓力。換把時,在弦的頂部滑行,當到一個新音符時,保持不滑音的手指放松,保持肘部力量不變。在離開前一個音時,先在心里預設好下一個音的音高。集中注意力,并良好地執行換把,整個手臂都要參與換把。滑音時,保持手指角度不變,換弓前到達把位。
(二)運弓
樂曲的開始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是G弦高把位的音色容易拉得聲嘶力竭,很多演奏者在這里演奏得不夠厚重,甚至還存在換弦演奏的行為。G弦在發聲方法上,右手需要更多力量和控制運弓的角度,樂曲情感不同弓桿向外側的角度也不同,強的部分弓桿不需要側的角度很大,需要更多的弓毛和摩擦力來接觸琴弦;輕柔的部分則需要向外側的角度小一點,用少的弓毛接觸琴弦來處理抒情柔美的情感表達。持弓時手臂要自然放松以便可以自如地控制手臂肌肉來演奏出強弱的變化。如果沿用拉其他琴弦的方式來拉G弦就會顯得力度不足,震動不充分。琴弓咬住琴弦往上推,要將音頭拉出來,而不完全是虛的。后面有一個上頓弓,需要在弓根上演奏。右手運弓時手腕要畫圓形,用手腕較小的力量去帶動琴弓,而不是整個手臂的力量,否則會顯得笨重。后面的運弓技巧與之前的大致相同[2]。
(三)附點節奏的演奏
在小提琴演奏中,附點節奏算不上難點,但附點音符的演奏是容易被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忽視的,演奏者很容易將附點音符的時值拉得平均。但是在我們平時練習的過程中,為了音準可以拆解開練習。在這首《查爾達什舞曲》中,附點節奏的演奏可謂是相當的重要。因為這是吉普賽音樂的節奏型之一,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例如,在演奏第14-21小節時(見譜例2)不能有絲毫的遲疑,必須決斷。這一樂句模仿的是黑管鏗鏘有力的演奏。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演奏第14、15和第19這三個小節的附點節奏時,拍點要清晰,而且在演奏的時候,為了讓舞曲的感覺更加強烈,附點出來的時機應該稍稍向后。隨后的一句與前一句形成富有詩意的對仗,仿佛用手在琴上用音樂的語言訴說故事。區別于其他作品第一段的弱收,《查爾達什舞曲》是比較豪邁強力度的收尾[3]。
二、歡快而熱烈的第二部分(弗里斯)段落演奏難點
音樂進入“弗里斯”的部分,充滿了歡樂和高漲的情緒。這段是由十六分音符構成的A和B兩個不同樂句的片段,并且還使用了切分的節奏,使得這首曲子充滿了激情。在經過一個過渡部分之后,音符便不再呈密集狀態分布,節奏也變得舒緩。此時,從神秘而又深邃的d小調轉入明亮而舒緩的D大調。充滿歌唱性的主題旋律,輕柔的雙音緩緩響起,簡單而悅耳的曲調,在小提琴的演奏下,讓人有一種置身于山谷中的空靈之感,神清氣爽。接下來,樂曲在重復B段十六分音符組成的樂句后,轉到了從A段演變而來以大調演奏的明朗曲調,再次將樂曲推向高潮,最終以明朗的大調收尾。關于這部分的演奏的要求及演奏技巧歸納如下。
(一)快速音符的演奏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范圍中,對演奏的難度劃分還是停留在更快、更高、更強。當小提琴演奏連續快速的音符時,特別是一些高難度、技術含量較高的音樂作品時,指法和弓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能幫助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高效地達到預期效果。例如,在第38、39小節中(見譜例3),是一小節八個上方帶點的十六分音符,而且每小節第一個十六分音符前面還有兩個裝飾音,曲子本身到這里的速度已經很快了,所以在跳弓的情形下第一個音再加上裝飾音是沒辦法演奏的,所以筆者建議演奏者在演奏此處時第一個音用比較長的弓子來拉,第二個音之前也不需要斷,把第一和第二個音用分弓拉出來,從第二個音的結尾開始跳,這樣在快速演奏之后才能夠演奏得清楚。很多演奏者認為自己演奏得不好是因為小拇指的裝飾音不夠有力,筆者建議把它改成三指,四把位三指和二指,把位的順序依次為四三二一,在此基礎上做裝飾音。這段雖然速度快,但演奏起來的指法并不復雜,基本上都是重復,除了有一句換弦略微有些復雜,大部分只要平時稍加練習并不難做到,甚至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把速度飆到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另外,還需要注意的地方是,這里的裝飾音只有手指有力是不夠的,運弓還要有爆發力,右手食指需要向下壓[4]。
(二)連續切分節奏的演奏
切分節奏是一種有別于常規韻律的節奏,它改變了正常律動中的重音規律。比如從100-109小節,就會出現一連串的切分節奏,這是一個節奏很難掌握的地方,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節奏變得更快更好。另外,在練習連環上弓時,應注意琴弓應先接觸琴弦,之后再離開弦,兩者缺一不可。
(三)雙音旋律線
在這段快板中,伴奏聲部演奏的是同樣的旋律,會給獨奏起到非常好的支撐作用。雙音部分建議演奏者把主旋律連貫起來,把雙音拆解成單旋律,熟悉這段旋律以后,就會自然地認定這個旋律的音準,手指根據這段旋律的音準向下貼音程關系,就會容易很多。比如,六度、三度、五度的雙音,如果演奏者的演奏技術還不夠成熟,先不要強迫自己去拉雙音。一首曲子如果由從淺入深的角度去了解的話,先把它分解,先拉單音,在單音最豐滿的時候加上雙音和弦[5]。
(四)泛音的演奏
在小提琴的演奏中,泛音主要有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兩種。這首《查爾達什舞曲》要求演奏的是人工泛音。這段演奏是容易出現瑕疵的,我們先要學會識別出泛音。第70-85小節(見譜例4)最高的一排是泛音發出的實際音高,下邊相對應的有空心和實心的記號,空心的叫虛按,虛按就是輕輕地搭在上面;實心的叫實按,實按就是用力把弦按下去。人工泛音對音準的要求極高,演奏泛音最重要的是清晰。關于這段泛音的演奏,除了日常的慢速練習外,還要有一些輔助性的練習。一指和四指的四度配合,純四度按實一指,虛按四指,一實一虛之間拉出人工泛音。演奏泛音對左手的手形要求是非常高的,按不準就會出現雜音,必須按在re的上面松開。因為泛音的手指寬度和八度的手指寬度是相同的,在演奏泛音時,盡量選擇運用長弓進行演奏,使演奏出來的泛音悅耳動聽[6]。
(五)跳弓
演奏跳弓有幾個關鍵點,一是琴弓的彈跳點如何找,二是右手都有哪些部位來帶動琴弓的快速運行。練習跳弓的時候可以先把弓子放在弓尖演trem,在拉急速的快弓時大臂和小臂幾乎沒有動作,主要是靠手指和手腕來帶動弓子的運行,然后逐漸將弓子上移,上移到中弓部分的時候,弓子就會比較自然穩定地跳起來,那么這里就是弓子的最佳彈跳點。如果需要演奏更有力量的跳弓,加入小臂的動作即可。有的演奏者會認為在演奏第86小節時右手的跳弓難度很大,但作者蒙蒂其實已經為我們設計的很巧妙了,這里的跳弓除了是在一根弦上,就是每四個音在拍點上換弦,可以說是最初級的跳弓練習了。
三、結束語
蒙蒂的這首小提琴獨奏曲《查爾達什舞曲》整個音樂極具張力,扣人心弦,熱烈奔放。它的旋律就像是一只翩翩起舞的精靈,時而潛入大海深處,走進海神金碧輝煌的宮殿,時而輕聲細語時而沖上云霄起舞,讓人心馳神往。每一次演奏,都能帶給聽眾不一樣的感受。《查爾達什舞曲》所需要用到的技巧有很多,其中有些技巧并不簡單,但筆者認為這首曲子實際演奏的難度遠不如聽起來那么難。本文筆者通過對小提琴曲《查爾達什舞曲》的分析,希望能為小提琴演奏者進一步理解、詮釋和演奏該作品提供幫助。如果演奏者在舞臺上極具表現力地將這一首樂曲完整演繹出來,能夠樹立起拉琴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戛威.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技巧及其訓練研究[J].大眾文藝,2011(15):33-34.
[2]曹映雪.論小提琴演奏中的技巧——揉弦[D].中央音樂學院,2016.
[3]劉自力.節奏的靈動——談小提琴演奏中的彈性節奏[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4(03):57-60.
[4]林雅.小提琴曲《查爾達什》演奏分析[J].音樂大觀,2012(01):62.
[5]司徒華城.論小提琴演奏的幾個問題(一)[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6(01):79-84.
[6]楊九華.卡爾·弗萊什教學法的延伸——對小提琴教育家羅斯托爾·馬克斯的研究[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0(01):77-79.
作者簡介:金子涵(1996-),男,黑龍江牡丹江人,碩士,學科教學(音樂)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