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星土分野到星官體系

2023-04-29 00:00:00魯博林
科學文化評論 2023年4期

摘 要 "中國古代星占早在先秦時代便產生了以天區與地域相對應的星占地理學,即星土分野。漢代星占在繼承分野學說的同時,依照新的現實秩序與政治理想加以改造,建構出更加適配大一統王朝的天地對應模式——星官體系。司馬遷《天官書》最早對此加以系統的闡釋。他改造了傳統的分野以適應漢初的行政區劃,將其融入星官體系,使天上之星象成為天下之王朝的鏡像。由此,天上與天下共同構成了王朝自我展開的觀念空間,并在兩漢宇宙論與讖緯學的推動下同構演進,最終發展為更為完整的王朝空間秩序。對這一王朝空間秩序生成及演進的探討,可超越傳統王朝地理學的局限,為地理思想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也可充當理解漢代天地關系和王朝空間結構的重要支點。

關鍵詞 "星土分野 占星學 地理學 星占地理 王朝空間秩序

中圖分類號 "N092∶P1- 09

文獻標識碼 "A

在古代中國的知識門類中,天文與星占本無二致 ① "[1] 。不止如此,歷史上的星占還扮演了“連接天學、地學和醫學(人學)的樞紐” "[2] 。漢代星占便是典型例證。作為古代中國宇宙觀的定形期,漢代發展出了成熟的天地對應模式,并衍生出配套的星占地理學說,即基于各地區所受星辰影響之不同,以對應天區或天象劃分和描繪地域差異的理論 "[3] 。在更寬泛意義上,漢代星占建構了一個涵蓋“天上”與“天下”的空間秩序。有鑒于此,本文將以傳統的星占地理即星土分野為出發點,論述分野說如何經過漢代沿革,導向新的天地對應模式即星官體系,并著重探討由此確立的“王朝空間秩序”。“王朝空間秩序”概念源出國內學者唐曉峰。他提出中國傳統地理范式的“核心是講述、解釋捍衛王朝的社會空間秩序”,由此呈現的王朝空間秩序構成了一種“隱形的空間認同結構” "[4] 。不過,前人相關討論往往囿于“天下”的純地理范疇,本文則借助星占視角及天地對應關系,將“天上”維度一并納入考量。由地理意義上關注“人地關系”的秩序探討,到包括天地對應在內、基于“天地人關系”構建的王朝空間秩序的解說,本文試圖從這一更加廣闊的視角,為今人理解古代世界觀念提供新的啟示。

一 星土分野 :漢以前的星占地理與天地對應模式

中國星占發祥甚早,其本質涉及“常”與“變”的關系,即將變幻無端的事物寄托于恒常之物。高平子言:“中國星占家之概念,凡事常則不占,變則占。” "[5] 人事無窮,地象萬端,恒常的天象則扮演了錨點的角色。“仰觀天文”的目的終是“以察時變”,人們自然需要將特定天區與地域對應以落實占驗結果。就中國古代星占而言,最早出現的對應體系大抵基于“四象”觀念,即將天區東南西北四分,以某神話動物的形象各自加以象征,再與地上的四方與四時相對。對四象的典型描述如《禮記·曲禮》所言:“前朱鳥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 "[6] 對“龍”“虎”二象的崇拜上溯至約公元前3000年。1987年河南濮陽的考古發掘中,仰韶時期的45號大墓中便出現了由蚌殼拼成的龍虎圖案及北斗星圖 "[7] 。結合殷墟甲骨卜辭等領域的考證,陳久金等由此提出四象起源于華夏先民的圖騰崇拜 "[8,9] 。根據天文史家潘鼐的研究,四象的宗教功能與觀象授時密不可分。“如果取開始耕作的仲春季節為觀測的時間,以朱鳥七宿位于南方成為昏中星為準,來定四宮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那末,面南是朱鳥,左側東方為蒼龍,右側西方為白虎,北面地下是玄武。”([10],頁43)四象遂與四方一一對應。《尚書·堯典》還展現了具體的“授時”方式,即“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11],頁29—30)。由此四象亦可定四時。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四象都在天地之間搭建了最為原始的關聯模式。

“四象”首次記錄于文獻是在《淮南子·天文訓》中,書中提到“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由此伴生了“二十八宿”這一重要概念 《淮南子》中將周天分為九野,各與二十八宿相對。又將五星與五方、五行、五帝與五獸對應,即“東方,木也……其獸蒼龍”“南方,火也……其獸朱鳥”“中央,土也……其獸黃龍”“西方,金也……其獸白虎”“北方,水也……其獸玄武”。除添加了中央黃龍,其余四象與后世同。 ([12],頁178—188)。所謂二十八宿,李約瑟認為是按時圈與赤道相截而劃出的赤道分區體系([13],p.231)。然而其起源和劃分問題歷來爭議不斷 鄭文光曾對國內外學界的二十八宿起源問題加以總結,先后討論了日本學者新城新藏、李約瑟、郭沫若、竺可楨等多人的觀點。傳統認為二十八宿的依據是月躔法,與阿拉伯的“月站”、印度的“納沙特拉”同源。但鄭文光認為二十八宿源于對土星視運動的劃分。 ([14],頁78—82)。事實上,古籍中長期缺乏明確的界定,尤其在漢代以前,“宿”之所指并非天區而是特定的星群。首先,就單獨的星宿之名而言,早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大火”“鳥星”等宿名便已出現。此后至《夏小歷》中已增添到八個([13],p.244)。自周初至春秋數百年間,后世二十八宿星名至少有22個([10],頁3—10)。直到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二十八宿開始搭配青龍、白虎的形象出現在諸如曾侯乙墓“二十八宿衣箱”等貴族飾物中 "[15] 。從上述證據和發生邏輯而言,二十八宿的出現系對四象的細化,理應晚于四象 "[16] 。與此相應的是,二十八宿也將原始的天地對應加以發展,演化出了一套更為精細的體系。《周禮·春官》言:“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 "[17] 這里“分星”正是該體系的雛形。鄭文光提出,古代不同民族根據地理環境及觀測習慣不同,確立了不同的分星作為“族星”,并隨時間演替 《左傳·襄公九年》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這里的“大火”,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二,而“火正”則是專門觀測“大火”昏見東方以定一年農事之始的官吏。鄭文光指出,周人滅殷后實則延續了殷人的新族星鶉火。 ([14],頁99—100)。可知早在系統化之前,地方層面的分星與星宿的關聯演化便已同步進行。

然而在列國爭戰的時代,隨著政治格局的劇烈變動,基于族星的“分星”體系漸趨于混雜和無序。加之亂世諸國合縱連橫,許多幅員遼闊的大國崛起,擴大了已知世界的地理格局。于是到了戰國后期,星占家們將原有的族星傳統統合為一套以二十八宿與天下列國一一對應的有序體系。漢初《淮南子·天文訓》首先對此加以總結:

星部地名,角、亢,鄭;

氐、房、心,宋;

尾、箕,燕;

斗、牽牛,越;

須女,吳;

虛、危,齊;

營室、東壁,衛;

奎、婁,魯;

胃、昴、畢,魏;

觜巂、參,趙;

東井、輿鬼,秦;

柳、七星、張,周;

翼、軫,楚。 ([12],頁272—274)

這套系統化的天地對應模式即是“分野”,也稱“星土分野”。嚴格來說,星土分野并不止于二十八宿分野,還包括了五星分野、北斗分野、十二次分野以及前述的單星分野等 "[18] 。但基于單星的星土分野無疑是秦漢時期流傳最廣、也最主流的星占地理學說。國內學者劉俊男認為,從自然方位的角度來看,星土分野基本是按照緯度與經度對應排列的,而位置不規則的燕國與魯國,則是因為封地遷移導致了錯配 "[19] 。美國學者班大為(David W. Pankenier)則提出了星土分野的方位體系,很可能源于“銀河-黃河”對應的假說,以此解釋了星占學中晉國在西南方、齊國在北方等與現實地理方位不一的現象 "[20] 。由分野體系化及“族星說”的演化視角來看,上述解釋均有一定合理性,卻都難以解釋所有的錯位現象。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指向了一個共同事實:即星土分野并非簡單的方位對應,而是一套歷時性、約定性的習慣體系,它是地理方位與族群變遷相互影響的結果,同時囊括了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雙重要素。

司馬遷言戰國之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饉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禨祥候星氣尤急”([21],頁58)。此語點破了星土分野興起最迫切的現實動機:從上古四象至二十八宿分野,漢以前星占中的天地對應模式,始終內蘊了深刻的人文地理和政治利益考量。這揭示了中國古代的星占地理論述的本質。正如藪內清所言,“中國天文學諸像,都是中國歷史的產物” "[22] 。星土分野的出現,無疑構成了先秦時代政治格局的一面鏡子。而隨著秦漢大一統王朝的確立,以分野為代表的天地對應模式也將迎來自身的變革。

二 由漢初分野到星官體系的興起 :以《天官書》為例

公元前三世紀,秦王吞并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首個中央集權王朝。然而秦祚短促,其政治遺產旋即為漢王朝繼承。為了因應新的天下格局,漢初的星占理論也隨之演化。包括擅長占星的唐都、占氣的王朔、和占歲的魏鮮,以及戰國末期甘公、石申夫等星占名家輩出。惜上述諸家原作皆已不存 唐代瞿曇悉達的《開元占經》引述了先秦甘公、石申夫、巫咸三家星經,但其是否為三家原作仍存爭議。另據推測,上世紀70年代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五星占》,時間早于《天官書》甚至《淮南子》,可能為甘氏星占體系的一部分。 ""[23] 。就分野而言,漢代最早加以系統總結的是《淮南子》,但它對前代國名的沿用仍可見出承前啟后的痕跡。直到《天官書》橫空出世,新王朝及其政治變遷導致的星占地理沿革才體現在時人的理論建構中。

作為《史記》“八書”中的一部,司馬遷的《天官書》對迄止漢初的中國古代星占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收錄和總括。書中將已有的星占流派按照恒星、行星、日月暈食、彗星流星等異態星、云氣及地象等加以細分,將不同意義的天地現象融為一體統而論之。為此他遵循了一套獨特的論述線索,即將天象由“常”到“非常”加以排布。首先,他描述了恒常不變的恒星,再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行星,然后才是較無規律的日月暈、飛星、云氣等現象。這便構造出了某種新的星占框架:“常”者搭建了基礎背景,“非常”者則指示變量和參與運算。誠如他所言:“凡天變,過度乃占。”([21],頁64)其結果是,技術化的占卜職能大抵由天象中難以預知的部分承擔;而恒常部分則參與到穩定的象征性空間秩序建構中去——新的天地對應模式,正是以此為基礎展開的。

司馬遷的第一步,便是對舊有分野體系加以梳理和改革。《天官書》論及諸多舊說,包括北斗分野、辰星分野、云氣分野、日月食天干分野等均在其中。但行星順逆不定,日月暈食乃至云氣地象,作為分野依據并不穩定,文中亦略而不詳([24],頁179—190)。真正為后世星占沿用的仍是基于恒星天區的星土分野。在司馬遷看來,它意味著作為“常”者的恒星與理想地界秩序的對應——在某種意義上,兩者均應恒常不易。但地上疆域之分本于天下分崩之世,列國或者不存,或者山河屢改。這就要求對舊有的天地對應加以調整。在《天官書》中,作者將略顯過時的“列國分野”改為“十三州分野”,以配合武帝時期最新的王朝政治格局 公元前106年,漢庭將京師附近七郡外以外的王朝域內分為13個監察區域,史稱“刺史部”或“十三州”。但仔細對比兩者的州名,可知其中仍有諸多不符者。邱靖嘉認為《天官書》的分野實際基于的是更早的“十二州”區劃并有所修正,譬如從揚州中分出了“江湖”。 ([25],頁197;[26])。以此行政區劃的變更為背景,《天官書》中的二十八宿分野也相應修正為:

角、亢、氐,兗州。

房、心,豫州。

尾、箕,幽州。

斗,江、湖。

牽牛、婺女,揚州。

虛、危,青州。

營室至東壁,并州。

奎、婁、胃,徐州。

昴、畢,冀州。

觜觿、參,益州。

東井、輿鬼,雍州。

柳、七星、張,三河。

翼、軫,荊州。 ([21],頁44)

不過,司馬遷的調整更多是實現了地名更迭,并未在方位對應上更加嚴密。而行政區劃本身是不穩固的,僅西漢一朝便歷數次沿革,加之大一統時代“分野形式的繁雜與混亂并不為皇權擁有者所重視” "[27] 。對此,作為史官的司馬遷不可能全無洞察,而他的應對之策是從傳統星占地理中跳脫出來,尋求一種更加穩定的天地對應。這便是最終呈現在《天官書》中的恒星星象與天下王朝空間秩序之對應。全書開篇即是對秩序核心的描述:“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以此為起點,司馬遷在星土分野之外,另行描繪了一幅包含五宮之數的天界王朝畫卷。該畫卷依中、東、南、西、北五方展開。首先是中宮,象征帝王居所,有三公、后妃、藩臣環衛左右。北斗七星象征“帝車”,車駕巡行之處有文昌官、貴賤牢獄、天子之階,儼然內廷氣象。其余四宮在方位上分別對應上古四象,但征象已變。譬如東宮蒼龍之中,房宿為天府,掌管天子車駕,心宿為頒布政令的明堂,宮中有天市、天關,法官與大將分列左右,一派宮城圖景。類似的,南宮為天子朝廷,將相分列;西宮為五帝車舍,掌管軍事;北宮有祭祀廟堂,圖書秘府,諸如此類([21],頁3—24)。這樣一來,天界成為了王朝中心的宮城空間與官階秩序的再現。后世也將如是命名的星辰或星座稱為“星官”或“天官”。天界諸多星官一道構成了井然有序的“星官體系”。

據《天官書》研究者趙繼寧的統計,書中所列星官97,涉及恒星總數超過550顆 對于《天官書》中的星官數量,司馬遷未曾明言,而現代不同著者說法不一。潘鼐認為有86個,陳遵媯所言為91個,趙繼寧則認為有97個。數目差別主要在于統計方式不同。本文暫依趙說。 ([10],頁103;[24],頁29;[28])。根據與地界事物的對應,又可分為八類:

一、 王室諸侯

二、 官階職位

三、 建筑場所

四、 人造器物

五、 自然事物

六、 神話人物

七、 神怪

八、 其他 ([24],頁174—175)

其中,包含星官數量最多的是官職、建筑、器物三類,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這意味著整個天區的大部分,都被代表天下王朝核心的象征性位置及其相應場所占據。當然,自然事物與神怪人物的存在,使得這一秩序不僅限于“朝堂”,即帝王將相所在之宮城,也具備向“郊野”即郡國州縣延展的可能性。而原本的星土分野在新秩序中并未退場,而是與星官們共存于一片天區,拓寬了星占地理的指涉空間。如此,融合了分野的星官體系便在更豐富的層次上映射為某種“天下”秩序,或“將天界構建為地界帝國的對應物” “天下”是一個意義十分復雜而寬泛的概念,本文僅從星占地理的角度,以王朝概念加以統攝,對“天下”暫則做地理秩序上的理解。 ""[29] 。從星占實踐的角度而言,這種嶄新的天地對應模式無疑更加契合大一統王朝的政治現實:一方面,依托“恒常”星象展開的天界空間成為天下王朝空間的鏡像;另一方面,基于“非常”天象施展的星占技藝在上述空間展開,成為對秩序治亂的指涉。

司馬遷在自序中說:“(前人)星氣之書,多雜禨祥,不經。推其文,考其應,不殊。”又說“其占驗凌雜米鹽”([21],頁58)。可見,星占望氣之書早已有之,但不是失之荒誕,便是過于細碎。而他的使命是在繁雜紛亂的舊著中構造一套融貫有序的理論體系。就現存文獻來看,《天官書》很好完成了使命——無論是對漢初星占流派的歸納綜合,還是以“天官”之名將恒星加以體系化,該書都首開風氣之先([24],頁27—28)。作為儒者的司馬遷也在星占中投注了他的王朝政治理想:星占的言說對象不再是列國時代的“小國寡民”,而是大一統王朝本身 江曉原所言的“政治天文學”與此相類,但若與唐曉峰的“王朝地理學”相對舉,更準確地說法是“王朝天文學”或“王朝星占學”。 。終兩漢之世,《天官書》始終是星占實踐的理論典范,它所描繪的天地秩序業已超出傳統星占地理的范疇,向著建構天地同構的“王朝空間秩序”邁進。

三 天地同構:兩漢星占中王朝空間秩序的演進

從星土分野所構造的天地關聯,到星官體系所象征的天地秩序,漢代的星占理論開辟的觀念空間,似乎被導向了一種哈特向(R.Hartshorne)所說的“空間科學” "[30] 。亦如唐曉峰所言,地理空間不只是環境,也是秩序本身 "[4] 。以《天官書》為代表的空間想象,無疑開啟了這一秩序建構的積極進程。尤其在天人感應的宇宙論與漢代儒學語境下,象征理想秩序的星占地理空間,被納入天地同構的空間秩序,天上與天下共同指向了王朝本身——由此“天文”的核心便是“人文”。恰如董仲舒所言,“唯人獨能偶天地”,人之治亂最終也會上變于天([31],頁314、414)。在陰陽五行說和天人相與的觀念語境中,“天”涵蓋了日月星辰、風雨、云氣等天象或氣象,“人”則指向天下王朝的人文秩序及其地理空間。因此所謂“天人相與”,實質也是獨特的天地對應:王朝建于天下,實則取法于天;星象見于天上,卻為天下所感。王朝空間秩序遂形塑于這一交互過程中,并借星占話語得以具象化。

具體而言,上述過程又可分為“地法天”和“天象地”兩方面。首先,“天”作為上古以來的神圣主體,始終是王朝秩序及其空間結構的終極來源。董仲舒言“官制象天”,即 “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備矣”([31],頁188)。這里的“凡百二十人”來自“天官百二十”。王充《論衡》也提到“法象天官,稟取制度”,故而“天地之官同,則其使者亦宜鈞” "[32] 此種想象對現實的輻射在兩漢之際的新莽時期達到高潮。據《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建國元年,托古改制,即全依此規則重置百官,“與三公司卿凡九卿,分屬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諸職”([25],頁4103)。

不僅如此,兩漢宮城與建筑形制也大量依照天象而建。最典型的便是漢長安城。據說其“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時人又稱“斗城” "[33] 。城中池沼宮闕,象天鋪設。據楊震《關輔古語》記載:“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牽牛、織女于池之東西,以象天河。”張衡《西京賦》曰:“昆明靈沼,黑水玄沚……牽牛立其右,織女居其左。” "[33] 可見規劃者有意以水澤關聯河漢,以都城作為天界鏡像。又班固形容長安宮闕“據坤靈之正位,放太紫之圓方”([34],頁1340)。這里的“太紫”,即《天官書》中的三光之庭“太微”,與中宮之核心“紫宮”。此外,宮中另有“白虎殿”“朱鳥堂”“玄武、蒼龍二闕”等建筑,顯然取自上古四象,以示“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35] 。

另一方面,在漢儒的解釋體系中,王朝治亂可由“動靜順逆之氣”而左右天象。更進一步,地對天的影響也體現于星官隨王朝政治變遷而自我更新。這集中反映在以《漢書》《續漢書》等官方星占體系的記載上。如前所言,《天官書》中星官數目并不過百。東漢馬續補寫漢志,將其擴充到“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公元二世紀初,張衡《靈憲》載:“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數蓋萬有一千五百二十。”([34],頁3217)惜文中并未列出星官諸名。參考《續漢書》或《后漢書》中的“天文志”,可知此時多出了離宮、天將軍、墳墓、太子、幸臣、宦者、帝座等七座21星([10],頁109)。盡管在潘鼐看來,星官數目的演變“大抵是列舉星官方式方法上的不同而造成”,但星官體系的擴展卻是不爭的事實。從瞿曇悉達對甘、石、巫等不同星占流派的引述來看,漢代民間流傳的星官數目本就遠多于官修史志。可以推測,主流星占之學始終在吸納整合已有星官,以搭建更完整的天界王朝圖像。

由天文、地理等史志之外的占驗實例,上述論點也能得到佐證。據《漢書》記載,成帝時李尋向輔政者提出星占預言,提到“缺天淵”([25],頁3181)。其中“天淵”便不見于史記或漢志。又如壁宿即“東壁”二星,在《天官書》中漏載,卻頻繁見于用于《春秋佐助期》等緯書([36],頁525)。兩者均到晉志中才得納入星官體系。東漢之后,讖緯之學大興并躋身官學,星占也隨之繁盛異常。據統計,讖緯天學文獻中涌現了大量新的星官,以適配不斷擴大的指涉范疇。其中沿用后世者至少有四十多個 "[37] 。譬如象征陵墓的“大陵”,《春秋合誠圖》謂其“主死喪”([34],頁881);代表酒店的“酒旗”,《春秋緯》言主飲食 "[38] ;“魚星”,《春秋元命苞》曰“統陰事”([36],頁601);此外如華蓋、內階、天牢、長垣、玉井等,皆如名之所象。還有部分星官被進一步細分,如掖門分左、右掖門,藩臣分東西兩藩。由此可見,星官體系呈現的王朝空間范疇愈發豐富,劃分也愈趨具體。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吳太史令陳卓……總二百八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39],頁542)。自此,星官總數較漢初增長了兩倍還多,新增部分集中于建筑機構、人造器物和自然事物,即王朝空間結構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所及諸物 根據對江曉原、趙繼寧等已有研究的再統計,此三類星官較《天官書》中同一類別分別增加了約30、28、16座。但由于不同作者對星官統計的方式和分類標準并不相同,故而很難進行精確的對比計算,這一差值僅為大致參考。 ([24],頁174—175;[40])。此外,星土分野也在兩漢一同演化:從《漢書·地理志》中為部分古國附加星次,到費直周易分野、蔡邕《月令章句》中的入宿度計算,至漢末分野發展出了完整的州郡躔次和入宿度數 "[41] 。

概而論之,相比于《天官書》中的星占空間雛形,兩漢星占所建構的空間秩序始終在不斷擴張和自我完善,至漢末終于呈現為兼具朝堂與郊野、都城與州郡、人文與自然的天下王朝的鏡像。正如班大為所言,中西星占的一項重要差異在于西方的影響模式是單向的“天對地”,而中國的天界與地界是相互影響的 "[42] 。不同于原始天神崇拜或西方星占中天對地的支配關系,漢代星占確立了一種同構耦合的天地關系:兩者同類相感,互為鏡像,共同作為整體構成了表征王朝統一與治亂的王朝空間秩序。

四 結語

漢代的星占地理學在繼承先秦分野學說基礎上,超越了傳統的天地對應模式,構造出了更適于統一王朝的星官體系。《史記·天官書》是這一體系化進程的開端。在漢儒官學語境下,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為主旨,描繪了一個天地同構、天人相通的整體空間:天象被表征為類似王朝的人文位階和地理秩序,由此構建的空間秩序則經由天象獲得了合法性與恒常性,作為整體的天地共同構成了王朝政治建構自我展開的觀念空間。此后,在東西兩漢天人感應宇宙論、讖緯學說等的推動下,上述空間在《漢書》《靈憲》等天文書志及民間星占、緯書等記載中不斷地擴展與細化,加深了內在同構與耦合程度,逐漸形成“天上-天下”統合為一的、理想化的王朝空間秩序。

區別于純粹地理層面的“解釋捍衛王朝的社會空間”的結構,基于漢代星占地理的空間秩序囊括了更為宏闊的天文、氣象乃至宇宙維度,從而呈現出了天上恒星列布與天下王朝地理同構對應的宇宙圖景。這一圖景不僅在有漢一代,即為儒者從宇宙論出發論證王朝制度樹立了合法性,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后世學者借天象介入政治、論說人事提供了話語依據。進一步講,它對歷代中原王朝的自我理解和演進邏輯,對于古代中國地理與天文思想史的融合,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史上的影響。筆者唯望對這一整體空間秩序的揭示,可以為學界同儕理解中國王朝背景下的天地關系和空間觀念提供新的線索。

參考文獻

[1] "江曉原. 天學真原[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1. 5—6.

[2] Tolias G.. The World under the Stars: Astrological Geography and the Bologna 1477 Edition of Ptolemys Cosmographia[J]. Imago Mundi, 2019, "71 (2): 125—150.

[3] Cumont F.. La Plus Ancienne Géographie Astrologique[J]. Klio, 1909, "9 (9): 263—273.

[4] 唐曉峰. 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 286—311.

[5] 高平子. 史記天官書今注[M]. 臺北: “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965. 28.

[6] (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 禮記正義[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81.

[7] 馮時. 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J]. 文物, 1990, (3): 52—60.

[8] 陳久金, 張敬國. 含山出土玉片圖形試考[J]. 文物, 1989, (4): 14—17.

[9] 陳久金. 華夏族群的圖騰崇拜與四象概念的形成[J]. 自然科學史研究, 1992, "11 (1): 9—21.

[10] "潘鼐. 中國恒星觀測史[M]. 上海: 學林出版社, 2009.

[11] (漢)孔安國, 傳. (唐)孔穎達, 疏. 尚書正義[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29—30.

[12] 何寧. 淮南子集釋[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13] Needham J..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

[14] 鄭文光. 中國天文學源流[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79.

[15] 劉信芳, 蘇莉. 曾侯乙墓衣箱上的宇宙圖式[J]. 考古與文物, 2011, (2): 49—54.

[16] 王健民, 梁柱, 王勝利. 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象[J]. 文物, 1979, (7): 40—45.

[17]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周禮注疏[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0. 704—705.

[18] 李勇. 對中國古代恒星分野和分野式盤研究[J]. 自然科學史研究, 1992, "11 (1): 22—31.

[19] 劉俊男. 上古星宿與地域對應之科學性考釋[J]. 農業考古, 2008, (1): 234—243.

[20] 班大為. 中國上古史實揭秘[M]. 徐鳳先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300—303.

[21] (漢)司馬遷. 史記·天官書[A].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歷代天文律歷等志匯編·第一冊[C].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22] 藪內清. 中國的天文歷法[M]. 杜石然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 10.

[23] 劉云友. 中國天文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五星占》[J]. 文物, 1974, (11): 28—36.

[24] 趙繼寧. 《史記·天官書》研究[M].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5.

[25] (漢)班固. 漢書[M]. (唐)顏師古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

[26] 邱靖嘉. “十三國”與“十二州”——釋傳統天文分野說之地理系統[J]. 文史, 2014, (1): 5—24.

[27] 李智君. 分野的虛實之辨[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5, "20 (1): 61—69.

[28] 陳遵媯. 中國天文學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177.

[29] Pankenier D W.. Seeing Stars in the Han Sky[J]. Early China, 2000, "25 : 185—203.

[30] Hartshorne R.. The Concept of Geography as a Science of Space, from Kant and Humboldt to Hettner[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 (2): 97—108.

[31] (清)蘇輿. 春秋繁露義證[M]. 鐘哲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19.

[32] 黃暉. 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 916—917.

[33] 何清谷. 三輔黃圖校釋[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64, 254.

[34] (南朝宋)范曄. 后漢書[M]. (唐)李賢 等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35] 甄盡忠. 漢代星官體系及其政治功能探析[J]. 青海社會科學, 2016, (1): 182—189.

[36] (唐)瞿曇悉達. 開元占經[A]. 薄樹人主編.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天文卷·第五冊[C]. 鄭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7.

[37] 劉寧. 讖緯天學研究[D]. 濟南: 山東大學, 2015. 19—20.

[38] (唐)瞿曇悉達. 開元占經[M]. 常秉義點校.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 888.

[39]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歷代天文律歷等志匯編[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40] 江曉原. 星占學與傳統文化[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40—42.

[41] 呂傳益. 中國古代占星術中的分野[J]. 長江文史論叢, 2017, (00): 184—198.

[42] Pankenier D W.. Characteristics of Field Allocation (Fenye) Astrology in Early China[J]. Current Studies in Archaeoastronomy: "Conversations across space and time, 2005: 499—513.

From Field Allocation to the Celestial Office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stic spatial order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strological geography

LU Bolin

Abstract: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re already existed a kind of astrological geography know as the field allocation. Astrologers in the Han Dynasty tried to reform it based on their political realities, but finally turned to a correspondence pattern more suitable for the unified empire, which is called the Celestial Office System. Sima Qian provided its earliest systematic demonstration. On one hand, he reformed the traditional field allo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he integrated it into the Celestial Office System, turning celestial fields into a reflection of the imperial order. As a result,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constituted the conceptual space in which imperial order unfolded itself. Later, the influence of correlative cosmology and divination practices led to a unified space in which both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share the same structure. In the end a mature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dynastic order emerged in astrology. Investigation on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this spatial order goes beyond the range of traditional histories of geography,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elestial-terrestrial relationship and the ideas of space in ancient China.

Keywords: "field allocation, astrology, geography, astrological geography, dynastic spatial orde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天天摸夜夜操|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69av在线|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伊人久综合|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97视频免费看|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2|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国产精品30p| 国产在线第二页|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观|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97| 成年A级毛片| 在线观看av永久|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 国产青青操|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91视频首页| 亚洲永久视频| 亚洲免费毛片|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伊人久久婷婷|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99视频在线看|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亚洲综合专区|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麻豆另类AV|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a在线看|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