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剛進入高中的時候,可以說滿是憧憬與向往,因為大學那道門檻在年幼無知的我眼中是那么容易跨過去。沒想到,高一某個晚自習上,做地理作業(yè)的時候,我突然就開始掉眼淚,我把哭的原因怪罪在地理作業(yè)太難上,但事實并非如此。高中的學業(yè)比初中的繁重許多,壓得初入高中的我慢慢有些喘不過氣來,晚睡早起的作息更是在不斷蠶食著我的精力。
等到我終于適應高中生活的時候,已經(jīng)快要高二了。選科時,對于物理和歷史這兩者,我沒有什么好猶豫的,果斷選了歷史。但高二分班后,因為一些主觀原因,我很不喜歡新的歷史老師,所以都不聽她的課。而一個不聽老師課的孩子,大概率成績是不會好的。
直到某次考試我的歷史科目考出了三十多分的成績,我才開始正視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我不得不花大量時間來補習歷史,甚至用了很多個完整的周末。好在,在自己努力去記歷史事件和老師的提點下,我的歷史學習慢慢步入了正軌,成績逐漸提升。在這之后,我也開始認認真真聽歷史老師講課了,因為我意識到這能節(jié)約很多時間,不用課后再額外花時間去補習。在知識面前,我不得不嘗試著摒棄偏見。
就整個高中階段而言,我覺得最艱苦的時期真的是高三。高三有著數(shù)不清的試卷和看不見的未來,我在高三時就沒有把當天的各科作業(yè)做完過。對于語文、歷史、政治這種偏文科類的科目,我還忙活得過來,而我的數(shù)學和生物科目學得很不好,我需要花上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去搞懂一道數(shù)學題或者是生物題。于是,在打通了思維后,我能開心上好久。
另外,高三時,情緒常常來得猝不及防。每次“模考”結(jié)束后,班上總會有一大堆人哭。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時,我也總是心存疑慮:“這個大學我是非上不可嗎?”有一段時間,我感覺不到努力的意義,就覺得讀書這件事還真看點天分,我明明已經(jīng)那么努力了,怎么就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呢?我真的很納悶。那時候,全靠“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這句話支撐著我,自我懷疑過后,我又告訴自己:“結(jié)果固然很重要,但是努力去做準備的這個過程更加重要。”
在高考前,我和媽媽討論過失敗這個話題,我問她:“如果我高考發(fā)揮失常怎么辦?”我還記得,媽媽那時跟我說:“如果你真的在高考時發(fā)揮失常了,那么之后不管是去復讀還是就這樣上大學,都由到時候的你來決定。盡人事,知天命,把自己所能做到的東西做好了,剩下的就看‘天’了。”
至此,我的焦慮情緒才緩解了一大半。是呀,未來的事情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究竟會怎樣我也無從知曉。我能做的只有好好把握當下,不讓未來的自己后悔。我很認真地努力過了,那么無論結(jié)局好壞,我都能接受。
高考正式開考的那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在進考場前,我對自己說:“準備好迎接你的禮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