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過后,最為人們所關注的考試內容便是作文。一是因為其分值高,作文分數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考生的總分;二是數理化史地政專業性較強,未必人人皆能“置喙”,而作文卻是所有“識字分子”均可參與評說的。所以書報雜志上總也少不了各種考場優秀作文、名家下水作文、準高三學生的備考作文……這里我也想選擇其中一些優秀的作品推薦給大家,讓將要走進考場的學子有一個寫作的模板。
“發展等級”中的第一項要求便是“深刻”,而“深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二是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三是觀點具有啟發性。在這三個方面中,“透過現象看本質”可以說是后兩個方面的基礎。因為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才能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也才能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觀點。
所以,要想讓文章思想深刻,就要能掀開生活的表象,讓讀者借助你的文章看清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這句話中的“未見”與“未發”很多便屬于本質性的東西。
下面,我們就來讀一篇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考場佳作,體會文章立意深刻的妙處。
固本夯基,妙手生輝
初學圍棋,需自本手始,打牢基礎;漸入佳境后,再追求妙手,創造神奇。平素既不可學俗手,因小失大;也不應熱衷妙手,舍本逐末。圍棋之道啟示我們:凡事需固本夯基,方可妙手生輝。(聯系命題材料,簡析本手與妙手之間的關系,提出中心論點)
初學圍棋,必先學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然而,很多人偏偏熱衷于速成。殊不知,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何來奇招?于是不少人妙手不成,反出俗手,甚至惡手。可見,圍棋之道,當先夯實基礎,只有掌握了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方可生出出人意料的精妙靈感。棋理如此,人生之理亦是如此。(運用對比手法闡述“固本夯基”之重要性,并由棋理轉入人生之理,拓展自然)
由棋入學,道理是一樣的。求學之道,亦當先夯實基礎,如此方能漸入佳境,繼而有所創造。
古今中外,凡有大學問者,莫不遵循此道。“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而這“源頭活水”便是賈島的“兩句三年得”、孟郊的“拈斷數莖須”、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的鐵杵磨成針、錢鐘書的學貫中西……他們所有的妙手,無不得益于早年本手之鍛煉。陸游詩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見,求學之道亦如圍棋之道——學好本手,方有妙手。(引證、例證相結合,論據信手拈來,正面闡述“固本”之重要性)
本手促成妙手,妙手源于本手。只有遵循行事之規律,方能達到妙手天成之境界。不懂行事之規律者,常常會因小失大,甚至自食惡果。當下一些所謂的“學者”,無專業功底,卻急于出書成名,以致散布謬誤,貽害一方;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在幼兒園、小學便學超階知識,結果得不償失,害娃不淺;一些流量明星,胸無點墨,卻在大眾面前為文化代言,以致誤導青少年……無本手之功,非但不會出妙手,還會出俗手、惡手。(結合典型事例,從反面闡述“固本”之重要性。上面兩段正反結合,揭示了“固本”對求學的意義,見解深刻,發人深省)
只有夯實基礎,方能構建大廈。求學如此,世間萬事,概莫能外。(承上啟下,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題)
《論語》有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人有仁德之本,方能立于世間;若無仁德之本,便無“道”之人生。《尚書》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治國應以民為本,本固才會國富兵強,才會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對“本”的意義作深層次的拓展。由求學之“本”——基礎,到為人之“本”——仁德,再到治國之“本”——民眾,逐層闡述“本”之于事業、人生乃至國家、民族的意義。這一段是主題的升華)
新時代青年應深諳此道:求學應先夯實基礎,練好基本功,如此才能學有所成、妙手生花;為人當以仁德為本,如此方能立于天地之間,收獲精彩人生;治國須堅守本心,不忘初心,為大眾謀福祉,如此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切忌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熱衷于妙手,導致失去求學立德的大好時機;更不可專思妙手,忽視本手,最終下出俗手、惡手,害人亦害己!(總結全文,從正反兩個方面重申“固本夯基”之意義)
棋道亦人道,固本夯基,方可妙手生輝!(再次點題,凸顯中心)
這篇文章最大的亮點在于考生不僅闡述了“凡事需固本夯基,方可妙手生輝”的道理,還對主題的意義進行了拓展。在運用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論證“固本夯基”的重要性后,考生筆鋒一轉,對“本”的含意加以拓展,即借助經典名言,闡述了“本”之于人的另一層重要意義——仁德。為人當以仁德為本,只有在立好仁德的基礎上,方能建功立業,收獲美妙人生。如此一來,既拓展了文章的主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也使文章主題更富新意。
下面,我們再來研讀兩則立意深刻的精彩文段,體會優秀作文中思想火花的絢麗。
在發展的道路上,方向比道路更重要。沒有方向和目標,我們很難知道自己要走哪條路。所以,選擇好目標,才能贏得未來;而贏得未來,就是最大的成功。華為開發5G的例子就向我們證明了什么是找準目標、創造未來。反之,如果像諾基亞那樣,不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那即使現在輝煌,未來也會慘遭淘汰。只有瞄準目標,才會永葆生機。
這是2022年新高考Ⅱ卷優秀作文《選擇好人生道路,用創新鑄就未來》的片段。分論點“在發展的道路上,方向比道路更重要”是一個很有深度的論題,考生提出這一分論點,并舉例論證,正是希望廣大青年能選擇和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走彎路。
喜歡發問是孩子們共同的特點。他們用清澈的眼睛和純真的心去觀察和探求這個世界,因而有無數的疑問希望得到解答,而發問是最為自然的方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慢慢地變了:煩惱增加了,負擔加重了,不喜發問了,接受了無須發問的現實,也服從了已有的結論。吸收尚且不暇,遑論追問?于是,他們一個個都成了懂事的、聽話的“別人家的孩子”。
曾幾何時,我們發現自己不再有問題,孩子們也不再發問了。對此,我們真的可以心安理得嗎?我們是否要去思考關于快樂、理想、天性、靈感等方面的話題?
這是2022年上海卷優秀作文《保有一顆探索的童心》的片段。考生對孩子們從喜歡發問到一味聽話這一現象作了細致的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過重的課業負擔讓孩子們“吸收尚且不暇,遑論追問”,也就是說,應試教育扼殺了孩子們喜歡發問的天性,使他們失去了少兒時期本應具有的“快樂、理想、天性、靈感”。議論有深度,能給人以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