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完最后一次節目,輕輕地掩上播音間的門,接過老師手中“優秀站員”的榮譽證書,宣告自己在廣播站的編輯生涯告一段落時,我總覺得有些恍惚。相逢又告別,歸帆又離岸,總覺得剛進入廣播站的那一幕幕情景就發生在昨日。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就被廣播站的學長學姐那變換聲線的配音以及廣播站極高的創作自由度所吸引。為了彌補自己高中時與廣播站失之交臂的遺憾,我懷著既緊張又期待的心情報名參加了廣播站的選拔。
真誠與堅毅
與常規的社團不同,大學的廣播站隸屬于校黨委宣傳統戰部,跟學生會一樣為校級學生部門,因此其選拔要求也相對偏高。
第一輪考核是常規的筆試。編輯與機務兩個崗位僅僅需要完成相關的試卷即可,而播音崗位則需要在寫完一道公共大題后,前往另一間教室進行普通話基礎測試。糾結于選擇哪個組別的我,在看到隔壁播音組的考場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編輯組。編輯崗位的筆試不僅需要完成基礎題,還需要在十道選做題里選擇三道不同類別的題目作答,每道題回答的字數不得少于250字。構思時,我不小心花了太多時間,留給我落筆的時間已然不多了。奮筆疾書時,我仿佛回到了高考考場,感覺既緊張又興奮。后來,在廣播站新人見面會上,學長學姐打趣我說,在整個考場中,他們最先記住的人就是我,因為到最后就只剩我一個人坐在那間教室里,寫了一份“千字小論文”。
比起答案是否正中出題者下懷,一輪筆試更側重于考察應試者對這次考核的態度,因此,即使我們回答得不夠出彩,也不要企圖通過查手機等途徑尋求通關的捷徑。真誠的態度才是我們通過考核的不二法門。
與大部分學生組織不同,廣播站最后一輪的考核是入站實習,實習的時間接近一個月,而且這一環節仍然有高達40%的淘汰率。設置這一環節,一方面是為了進一步觀察新人的上鏡表現,另一方面是為了考察新人的長線“作戰”抗壓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
懷著真誠與堅毅的態度,我順利地通過層層選拔,正式成為校廣播站編輯組的一員。
困難與磨合
進入廣播站后,我們學習的第一課就是先和自己的節目混個“臉熟”。作為一名編輯,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撰寫廣播稿、臺詞稿,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節目的特性、風格,創作出來的稿子才是貼切且符合要求的。我們廣播站主要有這幾個欄目:“一周要聞”——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本,著眼世界形勢變化,實時報道國內外政治經濟局勢,引領學子們接軌國際與民族未來;“奇行天下”——筆繪秀美的大地山川,帶領學子們在廣闊山河中暢游;“光影留聲”——在一段段傳奇故事中引領學子們走進經典,領悟人生……這些都是一屆又一屆干事們精心策劃并經過“市場”考驗留下來的精品欄目,極具風格與特色。
我們在撰寫稿件、熟悉節目調性的同時,還要學習實時節目的播放操作,例如:片頭片尾播放時間點的把控,節目中途應該切換哪個間奏,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停頓時間如何控制,等等。
為了保障節目能按時播出,提前試音和對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一開始對稿的時候,聽著播音員們的試音,我根本聽不出哪里有問題,但跟著一起對稿的學姐卻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播音員的問題所在:新聞播報的情緒不正確,斷句有問題或是整段念得沒有重點。當學姐溫柔地問我“你覺得還有哪里需要改進嗎?”的時候,我的目光游移不定,支支吾吾半天也說不出具體的東西,甚至一度秉持“沉默是金”的原則努力將自己透明化。
沒過幾天,在對完稿后,我被帶我的學姐單獨留了下來。學姐邊收拾東西邊和我說要帶我去校外美食街的刨冰店解解饞。走在路上,我心生不妙的預感,緩慢地挪動著腳步,只希望能夠晚一些面臨這場“審判”。
出乎意料的是,在接下來的“美食環節”中,學姐并沒有嚴肅地批評或是指責我,而是溫柔地給我講解了新聞播音需要格外注意的幾個方面。至于困擾我已久的“如何找到‘新聞感’”的問題,她告訴我:“對節目組而言,編輯是一個節目真正的靈魂。要想做好一名編輯,首先要了解自己想要做一檔什么樣的節目。新聞報道究竟應該怎么讀,其實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就好比同樣是新聞節目,《新聞聯播》和《共同關注》也各有區別。你可以多看看自己喜歡的新聞節目來培養聽感,學學如何斷句、如何突出重點,再去尋找你想要的‘新聞感’。”
那天,學姐把我送到宿舍樓下的時候,還俏皮地捋了兩下我的頭發,笑著告訴我不用那么緊張,她剛來廣播站的時候,也曾像我一樣什么建議都不敢提,擔心惹得學長學姐不快。但在節目組內,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是一起工作的同僚,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人無完人,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幫助其他人找到不足并改正問題,這樣才能讓廣播站走得更長遠。
大概是那天的太陽太過熱烈,被看穿心事的我被白晃晃的陽光一照居然有想要流淚的沖動,但心里卻仿佛卸下了一個重擔,一下子輕盈了起來。
敬畏與熱愛
我依稀記得第一次上節目的時候,自己用止不住顫抖的雙手小心翼翼地控制著音量鍵,聽到監聽耳機里順利地傳出節目聲音的時候長舒一口氣;在節目播出中途,自己因緊張而導致大腦一片空白,不記得下一步要播放哪個間奏音頻時,學姐在我身后小聲地提醒我并安撫我的情緒;節目播完后,大家聚在一起復盤今天的節目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和改進,同時激情澎湃地碰著拳,為下一次的節目鼓勁、積蓄能量。即使我已經操作過無數次,漸漸熟悉了節目流程,不會在播節目時手忙腳亂,但每一次播節目的時候,我都會像第一次操作時那樣對調音臺充滿敬畏之情,用真誠的熱愛來面對自己的文字和節目,而這也是廣播節目永葆生機與活力的秘訣。
后記
綠蔭下折射出暮色的光影,我們聽著校園內熟悉的廣播聲,開始翻閱青春這本太倉促的書。當年那個初出茅廬的“菜鳥”飛速地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廣播站骨干,那個曾經總是怯生生的、不敢開口表達內心想法的女孩逐漸敢在播音間里“指點江山”,甚至后來還打造了獨屬于自己的廣播專欄。在一篇篇反復修改的新聞稿件中、一遍遍推翻重來的節目錄制中、一段段精心剪輯的音頻中,我看到我們的青春在一點點發芽、抽枝,逐漸有了參天大樹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