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陪同一位女醫生出診時,她告訴我這么一件事。
一位多年以來靠從事翻譯工作安身立命的高齡單身女性病重臥床不起后,選擇在家中度過生命的最后歲月。平時老人身邊一直有弟子及護工照護。一天在女醫生準備離開時,老人突然冒出了這么一句:好孤獨啊……
女醫生沒想到那么驕傲的一個人竟然會說出這樣的話,然而雖然驚訝莫名,心里很想再陪她一會兒,但因當日另有安排,只得告辭而去。可是第二天卻聽到了老人去世的消息。
女醫生感慨地說:“上野女士,臨死之人想必是知道自己將要死去的吧?因而才會感到孤寂吧……”
聽了女醫生講的故事,我不由得心中黯然。
自這以后,每當碰到一線醫護人員,我都會問他們:“將死之人臨命終時會感到孤獨嗎?”
回答是各式各樣的。
有人回答說:將死之人的意識混沌模糊,哪會有什么凄涼孤獨之想啊。還有人說:那些在家去世的人每一個都面貌安詳,離世之時應該沒有孤獨感吧。但也有人說:經常聽說將死之人臨命終時,會流下一滴眼淚,這大概能表明他們是感到孤獨凄涼的吧。可又有人反對說:臨命終時的眼淚,只是他們向這個世界告別并表達感謝的表現。
活著的人揣度將死之人的心情,很容易根據自己的想法隨意做出各種不同的解釋。
話說回來,孤獨之感到底是什么呢?
不想一個人待著,希望有人陪伴,希望有人握著自己的手,希望有人抱抱自己……是不是上述這樣的情感呢?還有,只要有人在身邊,孤獨就會被治愈嗎?那么,這個人是誰?陪伴的人是上門服務的護工、護士就行,還是必須是親近的友人及親密的家人?抑或是這種孤獨感是任何人的陪伴都排解不了的根本性的孤寂?這些也是我在為父親送終之后的感懷。
陪伴于躺在病榻上的父親身旁時,我切身感受到了跟父親之間那種天各一方的隔絕。臨終的父親恐怕比繼續活著的我更強烈感覺到了那種隔絕。我感受到了父親臨命終時的那種絕對的孤獨。
有位女士不無驕傲地對我說:她父親離開人世時,她和她母親一人一邊握著父親的手看著他離世。可我并不認為那樣就可以排解臨終者的孤獨感。這種做法只是活著的人的自我滿足,未必是將死之人臨終時想要的。非常體貼地陪伴在臨死者的身邊片刻不離也好,來自護士的流于形式的死前擁抱也罷,說不定對于將死之人來說都是個麻煩、負累。甚至有可能,臨終者希望在他生命最后陪伴在他身邊的人并不是你。
山崎章郎先生是從事居家安寧療護的醫師,我問了他同樣的問題,山崎醫師的回答頗具現實意義。
山崎醫師說:“最好在病人精神狀態尚好的時候,就事先問好他臨終時希望聯系誰。在他臨終時,就聯系他最希望陪在身邊的人。他的人選名單如果能有5個人的話,到時候總會有人來的。我想如果預先做好了這樣的準備就沒有問題了。”
(蘇曉巧薦自《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