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他離開家鄉,踏上了去省城的求學之路;22歲,他走上社會,懷揣夢想,開始了他的謀生之路;而立之年,他以業載善,以善興業,從一個打工仔到回鄉創業并擁有三家公司的總經理,在發展企業的同時他把“向善向上,筑夢前行”作為人生幸福密碼,不僅對人生有新的定位,而且對成功和向善而行也有了全新理解。
回望十年,一路的跌跌撞撞,其苦、其痛、其感慨一言難盡。
他,就是河南中靈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睢縣電商商會常務副會長郇新橋。
一、夢想
沉穩,干練,再加上睿智是郇新橋給記者最深的印象。
2011年,畢業于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動物科技學院的郇新橋,憑著對畜牧業的熱愛和執著追求,踏入社會。同年3月,作為實習生的他去新鄉某獸藥公司做實習業務員,初來乍到,身外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好奇的。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也終于有了用武之地。盡管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都會迎刃而解。甚而有一次他被派到信陽市場做市場調查被惡狗咬傷的痛苦經歷,都被他戲謔地認為走了“狗屎運”。他知道,人生沒有白走的路,當下跨出的每一步,都是未來的基石與鋪墊,只要努力、肯干,離夢想就會更近一步。
生意一項一項地談,合同一單一單地簽。說來也奇怪,自那次“狗屎運”事件后,他與客戶的每一次合作都非常順利,甚至當月還獲得了新建團隊的銷售冠軍。經過半年的努力做到了銷售主管,個人業績占到了整個公司銷量的三分之二。然而,正當他準備大展身手、大干一場之際,突如其來的工作變故讓他猝不及防,公司竟以各種理由把他的客戶全部收回并降低其銷售提成、克扣工資,甚而位置難保。動了誰的奶酪,觸了誰的利益?十幾年,從家門到校門,從小家到大家,一路走來受到的都是良好的正規教育,與人為善,公平競爭,然而一連串的打擊卻讓他迷霧重重,那種無法言說之痛,令他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二、創業
守著一片森林,何苦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樹上。唯有讓自己強大才是王道,思慮權衡,2011年3月他向公司提出辭呈后入職省內一家大型飼料廠,并代理部分產品開始獨自創業。
打拼過的人都知道,創業,可不是一首張口即來的妙曲,它伴隨的是艱苦、困難、挫折與風險。況且一沒有背景,二沒有靠山,三沒有資金,四沒有辦公場所。說白了,就是白手起家。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2014年,國家出臺創業政策,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學校也出臺相應政策,并籌建大學生創業孵化園,鼓勵畢業5年內的大學生回校創業,并提供辦公場所。2015年1月,在高校老師的幫助與指導下創立鄭州鑫維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從事飼料添加劑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并創立了“鑫維康”品牌,開始了漫長的創業之路。
“不成不罷休”的創業理念,使他在積極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頭。2017年3月,已在商界積累一定經驗的郇新橋憑毅力、真誠、不走尋常路的創業抉擇及獨到的眼光,注冊了以微生態制劑、中藥微生態制劑、中藥超微粉、發酵中藥、中藥提取物等研發、生產、銷售為主的科技型企業——河南中靈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短短時間內,他在同行業競爭和發展中搶占先機。他知道,只有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才能得到對的結果。
目前此公司有三個銷售分公司,一個高校研發中心,高校科研團隊10人,主要集中研發領域抗生素的替代品,微生態制劑及中藥超微粉,中藥微生態制劑,中藥提取物,發酵中藥等。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吃的苦,伴隨著企業的迅速發展壯大,公司已擁有企業標準42項,天然植物飼料原料標準18項,中藥提取物標準4項,并依托于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大學、福建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等高校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其中公司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正在申報的專利6項,商標知識產權30項。2020年—2021年與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大學教授共同參與編寫禽病鑒別診斷與防治圖譜,并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8年帶領科研團隊研發的產品一次通過農業部驗收并獲得飼料添加劑生產許可證;
2019年帶領公司團隊獲得三項國家發明專利和一項外觀專利,并先后申請商標證書31項。
“以人才為根本,以管理為基礎”。為了將企業做大做強,他帶領公司高層經過論證、分析,為企業建立了科學的發展戰略目標:以優于國內、國際標準的更嚴格的企業標準,滿足顧客對產品質量的期望和要求。
誠信為本,以質取勝,真誠服務,努力創新,創中國名牌,出世界精品。
短短幾年的經營伴隨著市場需求、企業的壯大,郇新橋組建了一支過硬的生產及銷售團隊。他們憑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的產品品質和優質的服務理念贏得了客戶的信賴與贊譽,目前年生產能力超過1萬噸,2023年營業額已突破6000萬元。產品也從地方走出全省,走向全國,企業先后被評為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中國315誠信品牌,畜牧產品十優品牌,質量、服務、誠信AAA企業,CCTV-17展播品牌。
三、思源
“讓更多的養殖業因中靈的存在而受益”不僅成為他個人的信念,更成了中靈企業的終極目標。
鄉村振興,回鄉創業,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回鄉創業發展的天地更加廣闊,“互聯網+農業”,郇新橋謀定思動后堅定回家鄉發展。2020年10月,原準備在外擴大經營的他,看著家鄉一天天的變化,毅然決然地把廠區建在自己的家鄉,并解決就業群眾近百人。
從一個優秀的大學生蛻變為一個擁有上千萬資產的民營企業家,郇新橋初心未改,始終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2017年當值國家扶貧攻堅沖鋒號吹響之際,中靈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向當地貧困村送溫暖慰問服務,為睢縣多個貧困村及貧困人員送去米面糧油和蔬菜等民生物資。慰問過程中發現村里有許多搞養殖的散養戶,由于養殖技術和養殖觀念的落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損失,于是他立即組織公司專業技術人員利用自身優勢為養殖戶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及相關所需產品的服務,希望通過幫助,讓他們徹底擺脫貧困現狀。較短時間內,他們共計幫助三個村委60多戶貧困戶和20多戶養殖散養戶,送出1.5萬元左右的慰問物資和養殖產品。并且廠區共招入30多名貧困人員進入生產部工作。
2017年9月,睢縣長崗鎮的羅小娟,初中畢業考入本縣重點高中,母親多年前因為一次意外造成腦癱,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顧,父親羅永興為了照顧一家老小,便在自家門口干起了零工,掙點活便錢補貼家用。由于長時間高強度的勞作,再加上長期照顧病人,除花光本不多的積蓄之外還外欠左鄰右舍的錢,巨大壓力讓羅永興突發腦溢血,雖然經過全力搶救,但還是落下了半身不遂的病疾。至此羅小娟的學費、生活費沒有著落。郇新橋得知情況后,帶著慰問品及5000元現金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同時,他還資助10余名貧困孩子重返校園。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了解農村和農民的難處,農村是我的根,我的魂……”
四、初心
“用真誠創造一流產品,用善意傳遞人間真情”。良好的家規家風讓郇新橋的商海之路越走越順。
富而思源,熱心公益,2020年那場令國人觸目驚心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第一時間他組織貨源,向奮戰在一線的白衣天使捐贈了數百萬元物資;“7·20”洪災,他又向災區送去米、面、油及生活用品,以解災民的燃眉之急。
一筆筆款項,一件件故事,一個個感人的瞬間,都記錄著郇新橋及其企業的大愛和大善,彰顯出一個民營企業家的無私奉獻和情懷。
善良,是財富的種子,只要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說起家規家風,不得不提起他的祖輩。他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的爺爺不僅是十里八村的能工巧匠,而且還是有名的大善人,誰家的姑娘出嫁、誰家的兒子蓋老屋他都要前去幫忙,那一柜一椅、一榫頭、一木紋,老人都會精雕細琢。在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窮得叮當響,每次忙完一家的活計,爺爺都少收甚至不收人家的工錢,因而備受鄰里的尊敬。老人家雖大字不識,但為人厚道、善良,做事有板有眼。尤其是對奶奶的愛更是讓后人仰慕,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長命百歲的爺爺無疾而終的離去,讓受寵了一輩子的奶奶無法接受,就在爺爺走的第二天,奶奶也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幾十年過去,老人雖已作古,但他們的品行卻一代代傳承下來。尤其爺爺生前給他取的這個名字,橋,就寓意著家庭傳承中的親情、團圓等。
就是在這種大愛的感召與熏陶下,自小起,郇新橋的心里便種下了一粒“愛”的種子。無論對誰,只要有困難他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幾年來,每逢重大節日,他都會帶著各種禮品和生活用品去村里、鎮上的敬老院,為那里的老人們送去祝福。
“睢縣政協委員”“商丘市青聯委員”“河南省青年企業家”“返鄉創業之星”“扶貧創業帶頭人”等一份份榮譽的背后讓記者突然頓悟:青春的光輝,理想的實現,生命的意義,乃至于舌尖上的中國……新橋的成功源于此。
“在大數據時代,科技賦能,發展現代農業大有可為。三年的疫情,讓人們更加注重綠色健康,在科技的支撐下,‘舌尖安全’盡在掌握。”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批農戶,增收一方百姓。發展無極限,追求無止境。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并帶動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創家業、辦企業、干事業的洪流中,為建設和諧新農村、小康新農村奉獻出自己的青春。
鋪下的是路,樹起的是碑,連接的是心,架起來的是橋。率真、真誠的新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