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姑奶奶
在我的老家河北省阜平縣,晚輩們把父親的姑姑叫做姑奶奶。我有3個姑奶奶,其中兩個姑奶奶參加了八路軍,后來跟著八路軍進了北京城,在北京的什么單位工作,我搞不清楚,反正是級別不低的高級干部。現在她們姐妹兩人都去世了,都安睡在北京八寶山的革命烈士公墓。
由于阜平縣地處太行山深腹,是個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地,所以,在抗日戰爭時期,那里就成了革命根據地。著名的城南莊是毛主席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它就在阜平縣城附近。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舍保定,不舍阜平”,可見阜平縣在軍事上多么重要。我們村叫上蒼山村,就在離阜平縣城15華里的地方,山高路險,正適合抗日軍事力量的駐扎。我們村很小,只有幾十戶人家。我的家就在村子南面的一個半山坡上,人稱“小南院”。我就出生在那院子里,當然,這是1954年的事了。別看如今的小南院是一處普通的民宅,且院子里也長滿了荒草,很久沒人住了,但在抗日戰爭時期它可是八路軍的印刷所,為宣傳抗日、鼓舞八路軍的士氣,立下過汗馬功勞。聽村上的人說,就因為如此,我家的小南院在日本鬼子掃蕩中曾三次慘遭“三光政策”。當然,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日本鬼子掃蕩走了以后,八路軍又幫我家建起了5間新房。也正因為如此,兩個當時還年輕的姑奶奶才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八路軍部隊里,姑奶奶學習了文化知識和軍事知識,后來成為進駐北京的八路軍老干部。
在我小的時候,經常聽到村里人講兩個姑奶奶的事,他們說三姑奶奶是個智勇雙全的人,曾兩次在戰斗中負過傷,還有一次裝扮成新娘子,把日本鬼子引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消滅了敵人,保護了群眾。至于是怎樣的細節,村上流傳著好幾種說法,哪種說法更接近于實際?我也搞不清楚。總之,在我幼小的心里,三姑奶奶是值得我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
在3個姑奶奶當中,我最喜歡的是三姑奶奶張宗風,原因是她對我幫助最大,且和我們家的來往也最密切。三姑奶奶在“文革”之前就退休了,當時她住在北京頤和園的東三所。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我所穿的衣服都是三姑奶奶從東三所寄來的舊衣服,那些衣服都是表哥穿過的,男式的,洗得發白,但質地結實,口袋特別多,我很喜歡。我的女同學們經常問我:“你沒有哥哥,怎么盡穿些男孩子的舊衣服呢?”我非常驕傲地告訴她們:“這是我住在北京頤和園的三姑奶奶寄來的,是我表哥穿過的。”在我心中,那沒見過面的表哥就是我的親哥哥。
每當三姑奶奶寄來一大包舊衣物,我媽就從罐子里弄出幾斤莜面,用口袋裝好,讓我寫上地址給三姑奶奶郵去。我很喜歡干這些活兒,特別是喜歡寫地址,“北京頤和園東三所”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無奈那時家里窮,不可能讓我去。
三姑奶奶知道我們家孩子多,收入少,生活困難,收到莜面后總會寄錢來。這樣循環往復了很多年。
再后來,我中學沒畢業就去了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三姑奶奶為了鼓勵我思想和學習進步,經常寄書給我看,還寫信鼓勵我好好鍛煉,服從命令聽指揮。在我的散文《讓我悲喜交加的書》中提到的那本《共產黨宣言》,就是三姑奶奶寄給我的。除此之外,她還給我寄過從蘇聯翻譯過來的那本《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國家與革命》《反杜林論》《哥達綱領批判》《魯迅雜文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等等書籍,在內蒙古建設兵團時,我的小書箱里有一半書是她從北京寄給我的,另一半是我母親寄給我的。
1973年,我參加了那場并不十分正規的全國高考,政治試卷上有三道論述題:一、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二、什么是正義戰爭,什么是非正義戰爭?舉例說明。三、社會主義積累和消費的關系。我拿到試卷,就把自己平時的讀書心得統統寫了出來,這些問題在我的腦子里裝著,像流水一樣,傾瀉在試卷上,寫滿了整個試卷。走出考場,有人哭了,說:“什么也沒答上來,肯定考砸了。”一些人選擇了放棄,其他科目不考了。而我暗暗高興,堅信自己幾乎得了滿分。后來,我被廈門大學經濟系錄取了,可能與我的政治試卷答得好有很大關系。這都要歸功于三姑奶奶給我寄來的那些書籍,是它們使我懂得了許多知識和真理。那時在我心中最崇拜的親人就是三姑奶奶。
大二放暑假,我從廈門回內蒙古路過北京,特地去頤和園東三所看望了我仰慕已久的三姑奶奶。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三姑奶奶,她給我的印象是慈祥、和藹又不失嚴肅,很少笑,卻平易近人。那天,我在頤和園門口一打聽“張宗風”這個名字,服務員就像接待貴賓那樣接待了我,搞得我挺不好意思的。從這其中我也體會到三姑奶奶的職位和個人魅力。當我問三姑奶奶是個什么干部時,她只是說“普通一兵”。因為時間的關系,我最終也沒有弄明白,她在退休前是做什么工作的。
三姑奶奶問我:“聽說你們是專門為化工部培養的干部,你是否考慮過到北京來工作呢?”我照實說:“沒有,我打算報名到最艱苦的三線企業去工作。”三姑奶奶說:“也好,年輕人先到艱苦的環境中鍛煉鍛煉,才能有出息。”
那天晚上,我和三姑奶奶聊天到很晚才睡,她給我講了爺爺膽小怕事的性格,主要是從小嬌慣的結果。她還說:“咱家人都太傻,傻得有點過分。”她講了我父親小的時候當過兒童團員,上鐵路的時候,填寫參加革命的時間及加入過什么革命組織時,竟然沒有填寫。結果,同村的“小蚊子”與我父親一起上鐵路工作,只因填寫參加革命是在1939年,當過兒童團長,竟然被提升為干部,而我父親只能當工人。她說,咱倒不圖當官,這只是說明咱家人的性格特點。后來又說到長相,她說我長得像她,白皮膚,微微發黃的頭發,寬額頭,胖體態……經她一說,我才仔細端詳起三姑奶奶,她說得沒錯,我生得和她真是很像,這可能就是隔代遺傳吧,難怪我感到她那么可親可敬呢!
那次我不但給三姑奶奶帶來了內蒙古的莜面,還帶來福建的花茶。三姑奶奶則把她本人還有表叔表嬸、表哥表妹的照片送給我,說以后有機會別忘了來北京看她,我就是她的娘家人等等。
再后來,三姑奶奶搬出了頤和園,我寫的信被退回來。而我也畢業分配到了河南省內鄉縣境內的化工部第二膠片廠,現在已經改稱為樂凱集團第二膠片廠,從此,就失去了聯系。后來從父親的信中,我才知道了三姑奶奶去世的消息,心中十分遺憾,為什么沒有人通知我參加三姑奶奶的追悼會呢?是不是因為我的社會地位太低了?這都怪我努力得不夠,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得太少,才沒資格去參加她老人家的追悼會。這是我心中永遠的痛和悔。
現如今我已經從大學副教授的職位上退休了,在職期間曾經著書、發表論文不少,要是三姑奶奶活著,她一定很欣慰。三姑奶奶說過:“一個人只要還活著,就應該努力工作。”我現在就是把寫作和編輯文學作品當成是自己的工作。如果這些工作能夠給讀者朋友們帶來愉悅,我將會感覺十分幸福。
此心安處是故鄉
經常遇到有人問我:“你的故鄉在哪里啊?”我的回答往往是:“我是本地人,我的故鄉就在煙臺。”其實,我是喜歡蘇東坡的那句話:“此心安處是吾鄉。”說實在的,我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我的故鄉不止一個,凡是我居住過的地方都是我的故鄉。起碼在我心里是這么認為的。能讓內心安靜的地方就是家鄉。
在早市上買魚,碰上一個河南人,聽見那熟悉的河南話,我就不由自主地用南陽話和她討價還價,她說:“你是河南人?看在老鄉的面子上給你便宜些。”我趕緊說:“不瞞你說,我只能算你半個老鄉。我在南陽生活了9年,會說幾句南陽話,聽見你的家鄉話,感到很親切。”于是從此認識了半個老鄉。我在河南生活了9年,交了許多河南朋友,至今還經常來往。河南人的老實厚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我經常去河南朋友家里做客,每一次,他們都要盛情款待。一般河南人家里晚上都是喝湯的,這與他們長此以往的生活困難有關,白天干活吃米飯,晚上則喝湯面條。可是我去河南老鄉家做客時,遇到晚上的時候都能喝上羊肉湯的,羊肉那么貴,他們不惜花大價錢做一頓羊肉湯撈面條招待我。吃得我心里熱乎乎的,感覺和在自己家一樣溫暖。那時候,我跟著他們學會了河南話,至今還叫男孩是“娃兒”,叫女孩是“妮兒”。習慣了,所以我說,河南是我的第二故鄉。
在三站批發市場碰上一個南方人,說一口閩南普通話,他向路人打聽去大連到哪里坐船。我趕緊走過去給他帶路,并且用閩南話問他吃飯了嗎。他說剛剛下火車沒有來得及吃飯。我就請他去吃了一頓燒烤。后來,老公說我太大意,要是碰上騙子怎么辦?我說:“那是我的老鄉,他鄉遇故人,他不會起歹意的。”
說心里話,我在內蒙古草原當小學教師的那幾年,生活得很安心,雖然自然環境很艱苦,但是蒙古老鄉的心地特別善良,他們對我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從年紀最大的老額吉到年紀最小的學齡前兒童,都親切地稱我“老師”。老師是他們對我的尊稱,也是他們對我的愛稱。每一個周末,都有牧民老鄉給我送奶茶、奶酪和羊肉吃。他們認為這是草原上最美味的食品,所以要送給最親的親人。而我就是他們最親的人。在我心中他們也是我最親的人。
在上海飛機場碰到一個煙臺芝罘區的人,他說:“大妹子你是煙臺人嗎?能不能幫忙帶著這個包,我帶的行李多,上不了飛機了。”我略加思索,看了看他的身份證和工作證,就幫助他拿了一個包。老公說:“太危險了,那包里如果有……”我說:“沒事,他是我老鄉,他那個工作單位我去過。”
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為什么我沒有那么多戒心?為什么我那么輕信他人?為什么我喜歡幫助那些陌生人?是因為我曾經在那些地方住過。是因為我相信我故鄉的人。哪怕是第二故鄉或是第三故鄉,因為這些故鄉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這些故鄉曾經叫我心情愉快地生活過,我和這些地方的人們友好地交往過。所以我喜歡自己的這些故鄉,喜歡這些故鄉的人。
我此生游歷了大半個中國,在許多地方居住過,最后落腳到芝罘。我感覺芝罘區的街道我最熟悉,每一條街道上都能碰上我的學生。芝罘區的南山我最喜歡爬,因為那里有我青春的記憶;芝罘區的公園里我經常去散步,因為那里有我的歡歌笑語;芝罘區的海邊是我經常和心靈對話的地方,因為大海就像母親一樣……我在芝罘居住心里最安靜,有時候寫寫小說,逛逛街,有時候是去看看老人,和孩子們聊聊天。在芝罘生活這么多年,從來沒有因為升官發財而累心,從來沒有因為人際交往而費心,從來沒有因為權衡利弊而鬧心……所以說久居芝罘為故鄉,心安即家,我已經把這里當成我的養老之地,我的最后的故鄉了。正如白居易在《種桃杏》中寫的那樣:“無論天涯與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路遠誰能念鄉曲,年深兼欲忘京華。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
沉睡的軟驅
放暑假了,兒子從任職的學校回來了。進門第一件事,就是到陽臺上去翻騰放廢棄物的儲物柜。不一會兒,翻出一個沉睡了多年的電腦軟驅。
“喔,5寸軟盤的軟驅啊,我以為是什么寶貝呢,早已經淘汰了啊,找它干啥?”我不以為然地說。正像電子管被晶體管代替、晶體管又被集成電路代替一樣,軟驅早已經被歷史淘汰了。
兒子神秘地說:“老媽。這你就不懂了吧?這樣的5寸軟驅,在‘亞馬遜’網站有人收購,價格148美元。”我一聽,好一個吃驚:“這不是說這個廢棄物價值900多人民幣嗎?這一下你可以發一筆小財了。”兒子很認真地說:“可是我找它,不是為了賣錢。”
原來兒子所在的計算機系要籌辦一個“計算機發展史展覽會”,號召全體師生搜集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作為展品,還要搜集計算機發展過程中有趣的小故事,作為展覽會的點綴。所以兒子就上網搜集資料,偶然發現有人在亞馬遜收購5寸軟驅,價格148美元。回來當個笑料講給我聽的。
原來如此啊!講起初計算機的事情,我和兒子都回憶起他在煙臺五中讀初中的往事。那時候五中剛剛從牟平調來一個新領導,對培養學生的素質非常重視,在初中各個班級開始了計算機教學。我當時在山東省第二輕工業經濟管理學校教授會計課,而會計電算化也剛剛開始推廣,所以我們需要學習計算機。于是,我和兒子在不同的學校同時開始了計算機初級知識的學習。那時候,計算機都是臺式的,型號有286和386,最新的是486,應用的都是DOS語言,要進行繁瑣的人機對話。每天只學習幾句計算機語言。我和兒子回到家以后,總是互相切磋,互相對照,看看彼此記住了多少計算機語言,弄懂了多少計算機語言的應用方式。
漸漸地,由于英語水平有限,我開始跟不上進度了,兒子卻突飛猛進地學習起來。期末考試的時候,兒子已經用BASIC語言編程序了,而且給老師編制了一張各門功課全體同學成績一覽表。我在佩服兒子的同時感覺自己老了,學習能力和記憶力下降了。
還好,隨著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長足發展,計算機由286,升級為386、486、586……出現了筆記本電腦和如今的品牌計算機。我應用現代計算機學會了會計賬務處理程序。計算機的儲存配件也由5寸軟盤、3寸軟盤,發展成為U盤和光盤。而且計算機硬盤的存儲量也從5寸盤的1.2MB,變成了現在的硬盤的4TB,可見計算機發展之快是不可想象的。
我家的第一臺個人電腦就是內存486的組裝機,那時候我家生活水平很低,為了給兒子買計算機還借了外債。當時在煙臺芝罘區,電腦還沒有走進家庭,許多人笑話我,家里窮得什么似的,卻花3000元給兒子買電腦,有什么用?還不是把游戲廳搬回家了。可是事實證明,我兒子沒有沉迷于游戲,而是成長為了一個電腦專家。這是我們家的驕傲!如今我和兒子、老公每人一臺筆記本電腦。兒子已經在軟件行業成為資深程序員,他首創的0J軟件應用客戶遍及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看看沉睡在我家儲藏柜里的486電腦和翻騰出來的5寸軟驅,我就又想起煙臺三站科技市場。那時候,兒子三天兩頭跑三站科技市場,從那里淘弄回一個電腦配件,就跟得到一件寶貝似的。考上大學的時候,為了便于攜帶,便于學習,我們給兒子買了一款二手的筆記本電腦,當時花了5000元錢,是他爸爸出書賺的稿費。
兒子上大學的時候,有條件帶著筆記本電腦上學的大學生還是比較少的。兒子的電腦帶到學校不到一個月就被小偷偷走了。可是小偷卻不能順暢地使用那臺筆記本電腦,因為兒子在里面安裝了自動保護程序,只要有人想試圖打開電腦,電腦就會自動報警,將盜賊的方位和有關數據發回兒子的臺式電腦。就這樣,兒子配合派出所的警察,捉住了偷電腦的小偷。從此兒子的計算機編程技術進入了新的里程。
眨眼間,這都是十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現在煙臺的計算機發展得突飛猛進。想起煙臺的計算機發展歷程,煙臺芝罘區的計算機行業就是從三站科技市場的創立開始發展起來的。如今煙臺已經有了自己的軟件園區,有了一批軟件企業,有了東方電子等許多知名的計算機企業。電子商務也逐漸走進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我想,煙臺街不僅有片片、燜子等各種小吃,還有鐘表、葡萄酒、啤酒和自行車等產業故事。而計算機在煙臺的普及和發展也正成為煙臺的老故事,我們和煙臺一起成長、共同進步,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煙臺街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