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是一個閃光的名詞,不因身份卑微的汗水而抹黑;勞動者是一個樸實的字眼,在咸澀的汗水里浸染而發亮。
人活在世都是在謀生中不停地勞動,勞動始終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只有通過勞動擁有的收獲才最踏實。
城市的發展和變化往往超越了我們局限的眼界和思想。有的是你的足跡沒有抵達,有的風景和變化是你每天經過卻疏忽地擦肩而過,茫然無覺。
2023年的西峽可謂風風光光,火出了河南,火向了全國。西峽上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山水間的家》和《記住鄉愁》欄目,西峽還成為了“中國縣域旅游百強縣市”!提起西峽,人們會想到西峽的獼猴桃、香菇和山茱萸,了解西峽的更知道在西峽家喻戶曉都喜愛的石龍堰黃酒。在西峽進入冬季,幾乎家家必備黃酒,到了春節期間邀請賓朋、看望親戚,黃酒更是必不可少的禮品。石龍堰喬家黃酒是西峽的知名特產,備受來西峽觀光旅游的游客的青睞。
西峽,地處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森林覆蓋率高達81%,被譽為綠色王國。石龍堰黃酒(后改名石龍堰喬家黃酒)是西峽第一黃酒,有350多年的歷史淵源。精選優質紅小米、小米、糯米、大曲,選用南水北調源頭石門湖上游老龍泉水為原料,由釀酒師采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方法,結合天時地利,經過蒸煮、拌曲、糖化、發酵、壓榨、過濾、煎酒、儲存等30多道工序匠心獨運傾心而成的高品質的純糧釀造酒。
石龍堰黃酒富含維生素B1、B12、維生素E、膳食纖維、色酸氨、氨基酸、蛋白質、異麥芽糖、鋅、鐵、磷、鉀、鈉、碳水化合物等營養元素,色正清亮,香氣濃郁,甘甜味美,風味醇厚。集甜、酸、苦、辛、鮮、澀六味于一體而中正不偏,天衣無縫,自然融合,形成不同平常之格,綜合得恰到好處,守而不走,酸甜苦辣,防止消化不良,調節睡眠,促進食欲,增強免疫力,促進生長發育,預防貧血,活血化瘀,防御機體細胞膜遭遇氧化破壞,并可清除體內氧自由基等代謝垃圾,有助于血液循環,補血養顏,促進新陳代謝。
傳承有淵源
喬家黃酒始自喬家祖先喬中和。春秋時期,西峽的白羽城是前楚最早的名城。楚王常到此宴請賓客,這就需要上等的好酒,楚王即向天下征召。
造好酒需好水。喬中和經過考察發現灌河中游石門東下的老龍泉水口感很好。就用本地紅谷子、小米為原料,以麥曲為曲,以老龍泉水為基,運用傳統釀造技術反復摸索,終于造出了上等好酒。持久溫和圓潤可口,芳香低度,營養保健,深受各方人士喜愛。楚王欽定為喬家黃酒,所產黃酒全部作為王室貢酒。
傳承到喬永鋒(河南省石龍堰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父親喬思勤這一代,石龍堰黃酒已在西峽家喻戶曉。
喬永鋒家居石門湖下別公渠首五里橋鎮北堂村,具有350多年的釀造黃酒的傳統習俗,是個名副其實的黃酒村。昔日家家戶戶都有幾口大酒缸。伏天選上好的小麥踩曲,入冬用優質的九月寒大米釀酒。一家做酒左鄰右舍都來幫忙,氣氛熱烈,場面和諧。整個冬季酒香在村落中彌漫。鄉親們熱情地捧出自家黃酒邀請鄰居都來品嘗。你言我語,笑聲里浸潤著酒香和歡樂祥和的人間煙火氣息。
喬思勤回憶說:“起先釀點兒黃酒,只是為自家人喝。過年給知己親戚送一點兒,也有方圓附近聞名而來購買。”
改革開放以后,1983年底,喬思勤用賣豬的錢從鎮平買回30多個陶罐,搞起了家庭小作坊。產量加大隨后就開始面向市場推銷。喬父用架子車拉著黃酒去縣城街上賣,主要銷售給飯店食堂。當時酒廠、罐頭廠門口賣鹵肉的隔三差五都要買上一壺喬氏黃酒。當時的喬家黃酒就兩種:原汁五毛錢一斤,水酒三毛錢一斤,統統用塑料壺裝。鄰縣內鄉、鎮平、商南等地,需求量也慢慢加大。往內鄉有時一次送酒六七百斤,喬父就給拉車套上牲口,一大早啟程。一路上馬不停蹄,顧不上休息,上午到達,喬父花兩毛錢買上一個燒餅就算一頓飯。卸了黃酒就趕緊返程,到家已是黑夜。后來喬父買了大梁自行車,后座兩邊各掛一個筐,加上后座,一次能裝150斤,主要往西坪、內鄉送。喬父為人實誠厚道,從不缺斤短兩,到鄉下賣酒,凡過往駐足者,必邀先品嘗。喬家黃酒是純糧食酒,香氣濃郁、甘甜味美、風味醇厚,在西峽及鄰縣留下了好的口碑,很快打開了銷路,縣城境內的好多散客戶都爭相自己上門購買。
子承父業,誓志發展擴大
好的文化和手藝需要傳承。
喬永鋒,1973年出生。18歲高中畢業,跟著父親開始學做酒。為了保證酒的品質,本地的九月寒大米產量已跟不上喬家黃酒的生產,因為城市化發展,耕地越來越少,永鋒就去信陽買米。永鋒跟著父親在家庭作坊一干就是12年。隨著銷路的打開,喬家黃酒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往往是新酒還沒生產出來,就被預訂一空,擴大生產規模勢在必行。
2007年,縣政府號召要求各鄉鎮實行“一村一品”。喬家黃酒首屈一指被推送入選五里橋鄉名牌產品。家庭作坊已經不能與品牌效益匹配,在鄉政府的支持下,村干部到家號召,時任村支書的喬敏華到家和永鋒商議擴大建廠的計劃實施方案。
永鋒啟筆向村里提交用地申請,村里很支持,特批喬家黃酒廠工業用地30畝。永鋒拿出積攢的5萬元錢,又向左鄰右舍東挪西借湊了3萬元,萬丈高樓平地起,輝煌只能靠自己!喬永鋒咬緊牙攥緊拳頭,決定大干一番!石龍堰黃酒正式建廠。
廠址在距離村子十幾里的灌河邊,當時濱河路還沒延伸到石龍堰。那里還是一片河灘茅草地,一片荒涼。永鋒和妻子就從家里帶來些生活必需品,搭了個簡易帳篷住了下來。左鄰右舍、老鄉都跑來幫永鋒壘廠院墻,蓋廠房。永鋒感激不盡地說:“謝謝各位鄉親!大家都很忙還跑來幫我干活,我也不能讓大家白干,工錢先欠著,年底一定給大家。”永鋒為人憨厚實在,話不多,但擲地有聲。
永鋒在父母的反對下,又花四五千元買了一輛舊的小貨車,一口大缸,百十口酒缸,從信陽買糯米。永鋒自己開車采購、送貨。往米坪、桑坪送貨,早上四五點就要啟程,冬天更是辛苦。分水嶺、獨阜嶺上凍,車轱轆打滑上不來,永鋒就下車,用路邊的干草擰成繩纏車轱轆……酒送到地兒,再笨笨磕磕開回來。
喬永鋒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拉400斤酒去分水嶺保玉河,一來一回只用了半天時間。永鋒說:“感覺可幸福了。4個轱轆不僅裝酒裝得多,還跑得快。車有自主性,想啥時候走就啥時候走。”
酒香不怕巷子深
石龍堰黃酒靠品質味道信譽贏得了好的口碑,暢銷西峽各鄉鎮,遠到內鄉、信陽、陜西。那個年頭北山幾個鄉鎮的老中青村民,提起石龍堰黃酒無不交口稱贊,提起喬永鋒,無不豎起大拇指:人實酒厚!酒品如人品,永鋒父子用他們的汗水、勤勞,用他們的良心、人品釀出了西峽第一黃酒!良心酒!為習酒之人釀出了健康生活!
2012年,永鋒到齊魯、徐州購置流水線設備,石龍堰黃酒廠黃酒生產整個流程機械化設備逐步完善。幾年的艱苦奮斗,石龍堰喬氏黃酒廠終于從手工作坊轉型為機械化現代化酒業公司。
速度提高,生產量加快。石龍堰黃酒廠從過去一家人關門生產到現在擁有工人30多名。永鋒從鄭州高校請來專家指導,建了專業的化驗室、展品室。
廠根基扎牢了,永鋒就開始親自去鄭州、上海、神州等地拓展市場。在外銷比中,深圳銷量比重大,精品裝“上海印象”專供上海市場,省內銷量也逐漸漲加。
建廠14年來,永鋒夫婦二人齊心協力,默默無聞,以廠為家。永鋒愛人王金麗,典型的農村婦女,為人厚道熱情,孝敬公婆,還要照顧3個子女。金麗夫唱婦隨全身心支持永鋒。永鋒親自開車采購,黃酒生產、銷售、送貨、拓展市場;技術和質量上都由金麗把關。
我們常說黃酒越陳越好。黃酒要經過一年四季的不同溫差度,接受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進而才能變得醇香濃郁柔和。只有在陶質酒壇里真正經過窖藏,才能實現。因為陶壇有細微的小孔,在儲存陳釀中,經過各種反應,改變了新酒的刺激性,使酒變得醇厚柔和、香氣豐滿。
2015年永鋒去四川、貴州名酒廠家考察回來后,投資30多萬元修建10畝地面積的大酒窖。永鋒說,這樣30多種黃酒分類就比較清晰了。酒窖內,現在還珍藏100多壇30多年的原汁陳釀,用于生產新酒勾兌調試,蘊藏十年之久而得佳釀。永鋒還招募了專業的銷售人員。永鋒說:“現在物流挺便利的,只是鑒于黃酒的瓶裝易碎特殊性,我們都是大車專車貨運,量小的我就自己開車送,陜西湖北鄰縣的也有上門購貨的。”
當我問起永鋒以后的規劃抱負,永鋒很平靜地說:“我只想兢兢業業做個釀酒人。為國家和地方財政多納點稅做點兒貢獻,回報祖國和黨。”
永鋒說,技術革新,擴大生產,多出新品,計劃年產量1萬噸以上。爭取把石龍堰黃酒銷往北京,銷向全國。
未來,喬氏黃酒廠要發展成為河南省內最大最牛的黃酒廠。
尾聲
天道酬勤,未來可期。2013年,石龍堰黃酒被評為市級傳統手工釀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喬永鋒被選為南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酒釀造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酒業協會黃酒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耀眼奪目的招牌掛在了西峽縣濱河大道通達石龍堰、石門湖的喬家黃酒廠門口——河南省石龍堰酒業有限公司。
我不能用空洞的豪言壯語去替永鋒暢想未來石龍堰黃酒廠。人活一世,總要做點兒實事,哪怕只為了生活而勞作。在平凡的勞動者中,能畢生把一件事做大做強,做成做好,那就是很了不起的勞動者,優秀的人,行業的楷模!
八百里伏牛山雄偉厚重,三百里析江水川流不息,三百年石龍堰黃酒醇厚綿長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