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應忽視主業,應拿出長短結合、務實管用的硬措施。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也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
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著重提出了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問題。據統計,在農民目前的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約占4成,對農民增收貢獻比例最大;其次是農業經營收入,約占2成。農民工資性收入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當前經濟形勢下農民就業壓力明顯增大,增收形勢不容樂觀。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應忽視主業,應拿出長短結合、務實管用的硬措施。
其他省市在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方面的主要做法
實行農資集體采購,節本增效。
新疆烏什縣自2018年以來,就實行農資集中采購制度。農資集中采購能夠降低采購成本、享受更優質服務。在招投標過程中,該縣邀請具有資質的生產商或者供應商投標競價,質檢、農業等部門對采購商品嚴把關,紀委監察委、審計局等部門全程監督,在降低農資價格的同時,保證了采購質量。
江西金溪縣也實行農資集采模式。各村建立了村民微信群,在群里公布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商品的價格、生產廠家等信息。村民若要購買,只需在群里留言即可。各村負責將信息集中匯總上報,廠家統一配送到村、分發到戶。當地村民總結出農資團購的四大優勢:方便,只需動動手指即可;價格便宜,節省了運費;采購若達到一定數量,經銷部門還可派出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日后發生糾紛,維權有保障。
1998年,青島市出臺了《青島市關于化肥、農藥、農膜實行專營的暫行規定》,要求化肥、農藥、農膜均由供銷社所屬的農業生產資料部門和基層供銷社專營,其他部門、單位和個人一律不準經營(地產化肥超計劃生產部分按規定自銷除外)。
發展綠色農業,提質增效。
上海市崇明區響應市政府提出的“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號召,積極探索綠色農資封閉管控新模式,發展綠色農業。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在全區設立了綠色農藥推薦委員會。每年根據本區主要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制定《崇明區綠色農藥推薦目錄》。農業生產主體獲得的補貼只能用來購買推薦目錄內的綠色農藥。
在全區設立1個綠色農資存儲配送中心,在16個鄉鎮各設立1家農資門店,負責綠色農藥供銷服務以及包裝物的回收工作。
建立綠色農藥補貼額度。根據農作物的不同品種,給予不同標準的補貼。如水稻、蔬菜、林果三大類作物每667m2農藥補貼限額分別為80元、130元、260元。對于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生產主體,補貼按上述標準100%發放;對于未通過綠色認證的生產主體,按上述標準80%發放。
設立數據平臺,主要負責全區農業主體的信息采集、落實綠色農藥采購實名制等工作。
取得的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區綠色優質農產品認證率達到90%以上,有25家45個產品新取得綠色認證、6家8個新產品取得有機認證、57家100個產品的綠色食品認證得到續展;打造了崇明清水蟹、白山羊、沙烏頭豬、水仙花、大米和特色蔬菜等6大區域公共品牌,形成了以“崇明+”地理標志為品牌的農產品管理體系,連續兩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全國第一。
近年來,青島市在推動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化肥農藥年使用量連續8年保持“負增長”。2022年,全市化肥使用量比上年減少1.2%,農藥使用量比上年減少2.1%。
推動農資企業從單一農資供應商向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商轉型,延鏈增效。
2016年,肥料巨頭史丹利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從單一流通企業向農業企業轉型。史丹利公司與其他種子公司、農業技術服務公司合作,引進國外先進土壤檢測技術,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促進了肥料等新產品的研發。史丹利公司在東北、內蒙古、山東和河北等地成立多家專業公司,采取了“自營+平臺”的經營模式,帶動周邊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和普通農戶,為其提供全套種植方案和全流程服務。
安徽輝隆農資集團是一家主營化肥、農藥的龍頭上市公司,集團努力向農業生產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向種植大戶提供水肥管理、農機耕作、病蟲害防治等多項服務,托管土地1.5萬多畝。
2021年,青島市出臺了《青島市工商資本投資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獎補政策實施細則(試行)》,鼓勵工商企業通過承包土地形式發展現代農業。
農資供應商向農事服務商轉型,有利于科技賦能、助農增收,提高了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比例,對環境保護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構建長效機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建議
建立化肥、農藥等農資集體采購制度,政府強化監管、服務下沉。
我國藥品集中采購制度通過以量換價,大大降低了藥品的采購價格,減輕了患者負擔,實現了多方共贏。建議建立農資集體采購制度,降低農藥、化肥采購成本;紀委監察委、市場監管局等職能部門要加強對集體采購農資的監管,確保統一采購的農資質量,避免買到假農藥(化肥)、劣質農藥(化肥)。農業部門技術服務要下沉,實現線上線下農技推廣“雙服務”,真正做到助農、護農、惠農、安農,確保制度執行不打折、不走樣。
制定有機肥、綠色農藥的補貼政策,發展綠色農業。
我國畝均化肥用量為21.9公斤,高于畝均8公斤的國際平均水平,是歐盟國家的2.5倍、美國的2.6倍;農藥平均利用率僅為35%,而歐美發達國家農藥利用率為50%~60%。
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有機肥生產和施用的獎補政策。對于生產有機肥的企業,國家給予相應的補助;對于施用有機肥的農戶,國家也實行相應的補貼。國家目前已選中100個試點縣,實行有機肥施用補貼政策。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相繼出臺了農民施用有機肥補貼政策,補貼金額為每噸150―480元。浙江省還專門制定了《浙江省商品有機肥推廣應用實施辦法》。青島市可借鑒上海市崇明區的經驗,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制定有機農藥補貼的動態目錄,對列入目錄的綠色農藥,予以相應的補貼;將綠色農藥的補貼范圍拓展至海洋水產養殖、畜牧行業,以進一步推動青島市綠色農業的發展。
落實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
我國化肥施用存在著結構成分不合理的現象,化肥流失率高,出現土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現象,即農業立體污染。我國每年因過量、不合理施肥造成氮磷等元素流失到農田之外,出現湖泊、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造成水體缺氧、水生生物死亡。
根據青島市環保局公布的信息,2022年青島市丁字灣、膠州灣東北部灣頂、洋河口附近海域水質相對較差,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其次為活性磷酸鹽。無機氮、活性磷酸鹽超標,與周圍農民化肥使用不當有關,連續降雨后,農地多施的化肥隨著農地的徑流流入湖泊,導致水體中氮、磷元素超標。
近年來,長江水質有很大改善,其中重要一點是科學施用化肥、推廣有機肥施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第48條規定:“國家加強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長江流域農業生產應當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減少化肥、農藥施用,推廣有機肥使用,科學處置農用薄膜、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
2018年,青島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地表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機制,目前已經實現了地表水生態補償機制“保護網”全覆蓋。目前青島市已累計發放市級地表水生態補償資金1.4億元,有力保障了全市的水生態環境。2023年,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印發了《青島市到2025年化肥減量化行動方案和化學農藥減量化行動方案的通知》,爭取到2025年,全市有機肥施用面積占比要增加5個百分點以上,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要達到43%以上。
青島市獲批山東省唯一國家級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議落實中央提出的生態補償政策,把有機肥、綠色農藥使用與減少土壤污染、水污染結合起來。可先選擇近海重點污染地區(如丁字灣、膠州灣)試點,鼓勵農民施用有機肥。集體采購降一塊、政府補一塊,把防治污染的成本用到有機肥價格補貼上。有機肥價格降到一定程度,農民還是愿意使用有機肥。為避免購買到假劣有機肥,建議實行農資直采制度。農業部門可提供免費土壤檢測服務,幫助農民選擇合適的化肥。
建立社區支持農業的新模式,鼓勵村居結對,構建農產品進社區直銷的新機制。
農產品季節性很強,保質期也很短,農產品銷售難,農民往往忙于季節性搶收而沒空銷售,農產品利潤往往被中間商拿走大半。政府應鼓勵村居結對,比如,社區居委會(物業)可與村委會結對扶貧,農產品可以村委會為單位統一進小區銷售;農民個人也可以拿著身份證(戶口簿)進小區銷售自家種的蔬菜水果。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直接進居民小區,有利于降低中間費用,城市居民也可購買到新鮮放心的蔬菜水果。這需要在市級層面統籌規劃,進行跨部門協調,有關部門應該將減輕農民負擔、促進鄉村振興落到實處。
發展虛擬社區,擴大消費者人群。在網絡技術的推動下,虛擬社區開始涌現。現在很多小區建立了微信群,主要賣新鮮蔬菜水果。政府應該因勢利導,進一步整合資源,建立農產品網上直銷超市,豐富農產品供給品種,擴大消費規模。
對有機農產品的生產、認證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予以支持 。
鼓勵、引導農民施用有機肥、綠色農藥,既需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也需要發揮好市場的作用。科學施用有機肥和綠色農藥,有利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農民嘗到甜頭之后,會積極主動施用有機肥和綠色農藥,可因此形成良性循環。目前有機農產品認證的門檻高、費用高,許多小農戶因此被排除在外;沒有有機綠色農產品的認證,農產品就難以進入主流銷售渠道,就難以賣個好價錢。建議青島市出臺相關政策,對有機農產品的生產、認證在政策、資金、技術方面予以支持;根據認證通過情況,對認證費用予以部分或全部減免,以培育農產品品牌,提高農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