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博物館展陳設計是博物館展陳工作的重要環節,在策展中如何精細處理展陳布展的節點,更好地讓文物鮮活起來,達到傳播歷史文化,拉近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已成為各博物館一直在關注與思考的問題。文章以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故土情深—泉籍華僑華人奉獻史”展覽為例,淺談如何處理展陳中的細節關系。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設計;細化處理;運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3.012
0 引言
博物館陳列是一個博物館收藏、研究、教育等業務工作水平的綜合展示,也是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活動的主要手段。《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中對博物館陳列是這樣概括的—它是文物、標本和輔助陳列品的科學組合,同時也是一個組合的綜合體。在博物館中,無論是何種類型的陳列,從文本撰寫到布展竣工,其程序幾乎都離不開三大階段,即內容策劃與研究階段、形式設計階段、施工制作與布展階段,而這三者又是由許多環節構成的,必須循序漸進去完成。以往博物館的陳列工作曾有過所謂的“邊研究、邊設計、邊施工”的提法,但實踐證明這是一種不理性、不科學的陳列行為。毫無疑問,任何雜亂無章的“拼盤”式做法都會因為忽略了形式設計中某些重要展現環節的細節關系,而導致展陳失去其完整性和系統性,無法實現“陳列是要傳播并創造一個在藝術上令人喜愛的展覽”①這一目標。細節決定成敗,博物館的展陳設計一定要本著“細致,細致,再細致”的原則,認真處理好每一個細微之處,切實做到“以人為本,服務觀眾”。
博物館展陳設計中的細節又該如何處理呢?本文以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故土情深—泉籍華僑華人奉獻史”展覽中的一些細節的處理為例,談談個人心得體會,并求教于方家。
1 選題立意:突出陳列主題
一個好的陳列或展示都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就是整個展廳的主題,它能從展廳的結構、色彩、材質中體現出來,而最能體現這個靈魂所在的就是主題序廳的創意設計。序廳從本質上來說雖只是一個過渡空間,是整個展覽活動的前導部分,但其設計馬虎不得,必須緊扣展覽的主題與內容,不能憑空臆造,或做通俗化的圖解,必須從展覽內容中提煉精華,加以藝術再創作,且必須高于所要展示的內容,因此序廳設計在立意上必須精準定位。不少博物館在主題序廳設計上沒有很好地把握“度”,盲目追求“高、大、上”的豪華裝飾效果,以為只有時尚與高檔的材質才能滿足當下觀眾的要求,不僅花費不菲,而且形式煩瑣且與主題立意脫節,最終導致文化品格錯位。瑞典社會學家格蘭·尼勒夫說:“著手了解你的觀眾、他們的希望、意見和興趣,必然會使展覽設計人員的工作變得容易一些。如果你向一大堆陌生人展示材料,而反過來卻得不到任何情況反映你取得多大成就,那你的努力和你的使命是不會獲得有價值的結果的。”②可見,一個成功的主題序廳創意設計,是建立在形式設計師對展示內容深刻理解和消化之后,從主題立意上對設計語言進行藝術化的詮釋和提升,讓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故土情深—泉籍華僑華人奉獻史”展覽的序廳由主屏和前言構成,從泉籍華僑華人濃厚的家國情懷內涵中提煉設計語言,通過細化處理和運用,使主題內容與藝術形式相得益彰,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首先,序廳主屏的創意。序廳主屏一改常規做法,設計三重疊層立體展現,像一個拉開序幕的劇場,待人觀賞。三重疊層的厚重造型蘊含著“僑”的特質及“僑”的人格魅力,具有特別的深意。主體背景借用已故印尼泉籍華人藝術家莊占輝的彩墨作品《老馬覓途》局部為底圖,從抽象的筆墨中由遠及近演化成一個具象的“鄉”字圖案,從中不難看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海外赤子內心潛意識里濃厚的思鄉情愫。主屏中軸四個蒼勁有力的書法體“故土情深”置中處理,整體設計風格樸實、大氣、莊重,形象生動,又渾然一體,使觀眾在步入展廳時便有不同的感受。兩翼以波浪裝飾板制作而成,象征著華僑華人赤子丹心、一腔熱血,奉獻給情牽夢繞的故土如大海般的寬闊胸懷。
其次,前言部分的改造(圖1)。從序廳步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堵與前言搭配的主題浮雕。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此部分制作的是一個“破碎家園”的場景,描述清末以降,中國大地農村破產、社會動蕩不安,加上外敵入侵,國家烽煙四起,人民災難深重。遠景天空濃煙滾滾、硝煙彌漫,近景則是殘垣斷壁的輔助實物堆積組合,整個畫面定格在一片滿目瘡痍的凄涼情景中。但以此作為展館的前奏,會讓觀眾一入門就產生一種壓抑的情緒,總感覺不盡如人意。況且“破碎家園”場景僅僅是第一部分中的內容之一,涵蓋不了整個展覽主題的表述。因此,決定轉換展陳思路,將此場景改成“根”的浮雕,把前言版置入其中。經過調整,內容不但貼切主題,形式上亦更具親和力。
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序廳設計源于形式設計師與策劃者共同對眾多因素和細節的分析探究,確定最佳的平衡點,如此才能在設計上有所突破,呈現出一個科學、美觀的序廳,使其成為博物館的眼睛。
2 展品選用:呈現展陳亮點
文物藏品是博物館展覽的基礎。由于各類型博物館性質和任務的不同,文物藏品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唯有把握住文物藏品的特點,才能精準提煉出其中的精髓,使之在展陳中更好地傳播歷史內涵和文化信息。正如印度班加羅爾工業技術博物館策展人查克拉博迪所說:“展品應該是簡單、扼要、給人深刻印象和有條理的,它們必須是容易為人們所懂和難以忘懷的。”③可見,展品在陳列中必須是精心鑒選的,經典展現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是一所專題博物館,收藏文物主要有手稿、出生證、會員證、僑批、賬單、寄物單據、結婚證、照片、證書、護照、錦旗、牌匾、獎章、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等,展品種類繁雜,但有關奉獻史的展品較為同質化。如何在奉獻史的展覽中通過有限的展品突顯主題、突出個性,較好地展現泉籍華僑不朽的家國情懷?這就必須在展陳中通過對展品細節的處理和巧妙的構思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照片的立體化處理。展覽中有三處內容進行了立體化處理:一是菲律賓華僑孫成贊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獻石,二是孫中山為新加坡華僑盛九昌醫生的題詞,三是著名藝術家黃永玉寫給印尼僑領李尚大的墨寶。三者皆為照片,按常規的制作程序就是將照片掃描處理—電腦噴繪—裱褙圖版—組合上墻。但這樣的展示效果不佳,難以凸顯海外華僑心系祖國、奉獻家鄉的可歌可泣的壯舉,所以轉換思維,改變表現方式,對照片進行立體化處理:①對三張照片進行仔細研究探討及實地拓片、拍攝;②使用不同的材質按1∶1的比例進行仿制,如孫成贊獻石以石材雕刻、孫中山“衛生之一道”題詞以木刻牌匾制作、黃永玉題詞按書法裝裱裝框;③運用懸掛及鑲嵌入墻的方式進行展示,讓照片從平面變得立體活化起來,從而增強了觀賞度,又使主題內容得到了生動、準確的體現,也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一段僑史。
其次,會講華僑故事的行李箱。展覽第二部分“僑界翹楚 群星璀璨”,主要講述國內政治、科技、文藝領域及中外邦交方面涌現出的杰出泉籍華僑人物。這個部分的展示實物以紙質及生活用品為主,種類繁雜,采用櫥柜式陳列將展品置于展櫥中,或平放,或懸掛,背景墻附上幾張相關照片并配備說明牌也能充分表現該主題。然而這種傳統式的陳列,因缺乏時代進步所賦予的形式美,在審美情趣上難以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如何通過特色的處理讓展品亮麗起來?設計師別具匠心的構思是,以帶有濃濃“僑”味的老物件行李箱替代通柜展櫥的展示形式。打開的行李箱分別選用木質、藤條、皮革三種質地呈現,箱蓋上展示老照片、紙質類展品,并將部分華僑實物如水杯、毛筆、手表、筆記本等一一裝進改良后的行李箱內,配備玻璃罩,輔以LED燈光照明,并在個別重點展現的行李箱中置入多媒體觸摸屏。如此獨具一格的展示讓觀眾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一方面拉近了觀眾與展品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多媒體的展示方式也可以讓觀眾愉悅地進行互動。例如:在了解著名歸僑軍旅作家白刃的手跡作品時,能通過界面輕松點擊播放其代表作《兵臨城下》影片;也可通過目錄選擇,駐足聆聽當代著名華僑詩人蔡其矯的詩歌;還可以通過置有留聲機的行李箱感受中國當代出色的革命音樂家和指揮家、德化籍歸僑羅浪創編的歌曲。
通過對展陳方式的細化處理和構建及對展品的精心甄選、科學組合,讓普普通通的華僑文物展品呈現出不一樣的意蘊,讓展品更貼近生活、貼近觀眾、貼近主題,亦更形象地表述展品的內在含義。
3 場景創設:營造展陳氛圍
所謂場景是一個時空同一的概念,是博物館展陳的一個重要展示手段,主要通過實物與情景輔助展品的組合來完成陳列內容主體的活動環境,以相對逼真而豐富的陳列語言傳達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過程,或具有典型意義的場面等。然而,場景創設是建立在陳列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融合和統一之上的,形式設計上不僅要吃透文本內容的內涵,還必須對各環節進行藝術化處理,形成直觀的形象,讓觀眾清晰地解讀和深入理解其內涵。該展覽中的三處場景復原正是通過這樣的精準處理營造較濃厚的展示氛圍的。
首先,行駛在滇緬公路上的南僑機工場景(圖2)。此場景表現的是抗戰時期日軍封鎖中國沿海的港口和海岸線,企圖切斷中國的國際交通線,掐斷中國的國際援助,而位于西南地區的滇緬公路成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南洋華僑青年機工應征回國,在這條生命線上駕駛汽車、運輸物資的感人事跡。形式設計人員全面搜集有關南僑機工的各種文獻史料、圖片,從中了解機工的形象、服飾穿戴、工作工具等,作為造型設計的依據。然后按比例節選三個精彩片段制作景箱模型,但由于展示空間的局限,無法一一展現,只能選擇一段南僑機工為搶運戰略物資拖車行駛的場景予以呈現。以歷史圖片、人物雕塑、仿制汽車、公路景觀輔助設施及實物展品進行組合制作,以1∶0.6進行場景復原。采用抗戰時期著名的二十四拐歷史圖片為大背景,展現公路上四名機工以不同動態,或拖、或拉、或駕駛的姿勢讓深陷泥坑的“道奇”汽車重新上路。為豐富場景的內容表述,在場景的拐角處,運用汽車配件、輪胎、工具箱等又搭建了一個公路汽車修理驛站。為盡可能地向觀眾傳達故事情節,又特意懸空配備感應視頻播放《南僑機工》影片,讓參觀者從視覺上一目了然地了解南僑機工這段感人至深的事跡。
其次,和昌信局場景的創設(圖3)。僑批作為“一封特殊的家書”在展覽中是一個重要看點,泉籍華僑在家鄉投資首選即為僑批業。僑批又稱“番批”“銀信”,是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銀信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對于這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陳列展示內容,形式設計師為了使場景復原精準到位,除了向專家請教外,還多次深入僑鄉信局遺址采集相關史料作為依據。該場景信局門面以1∶1還原了南安和昌信局遺址中取送僑批的安全柵欄,內部墻體以炭燒木板仿制,懸掛老照片,實物展品則是來自永春豐記信局的營業桌、文件柜及古老的錢柜等。在陳舊的營業桌臺上還添置算盤、筆架、毛筆、便箋及幾封僑批復制品等輔助展品,讓人感覺這是一間營業中的信局。在空間氛圍營造的細節上,設計者又在信局對面墻上增設了一個僑批袋,袋內裝滿仿僑批樣式的明信片,觀眾可取、可寄、可留念。這一個有趣的互動環節,讓整體場景意境更加生動,也強化了主題內容的表現力與渲染力。
展覽的最后一部分是反映泉籍華僑華人長期以來對家鄉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慈善、交通等公益事業的巨大貢獻。作為展覽的核心點,根據文本要求,以復原被譽為“南安陳嘉庚”的黃仲咸書房場景(圖4)來體現泉籍華僑華人儉樸、大愛、寬懷的精神境界。場景制作以廈門必利達大廈22樓的黃仲咸的書房實景為藍本,展陳面積雖然只有4平方米,但與其真實書房相差無幾。陳設要素以仿生硅膠人物塑像、書桌、藤椅、衣帽架及仿制窗外實景等構成。整個場景沒有豪華裝修,陳設再簡單不過了,為了讓如此簡約的場景能夠呈現深刻的精神情境,形式設計師又從內容細節中尋求亮點,發現黃仲咸最開心的事是收到受惠于基金會的學子們的來信,學子們在信中匯報自己在學業上取得的成就及未來的志向,這是讓他最感到欣慰的事情。于是,情景中的黃仲咸先生慈愛可親,戴著老花鏡雙手捧著信件閱讀,反襯書房簡單的陳設,從中滲透出黃仲咸一生簡樸務實、崇德向善的高尚品德。該場景在“情”“簡”“愛”中精準定位,從空間序列的細節布局上突出亮點,使之在“潤物細無聲”中潛移默化地達到了見人、見事、見精神的效果,起到教育人、激勵人的作用。
場景的表述是有“原”可據的,“它傳達給觀眾的感覺都必須符合真實的歷史,在創設方法上不是客觀自然主義,而是現實主義,它源于生活的真實,但更高于生活”④。場景復原往往成為陳列中的亮點、吸引觀眾的興奮點,因此藝術創設上必須遵循科學性、學術性、藝術性三性并重的原則,細致到每個節點的運用。
4 結語
陳列設計是一種藝術創造,藝術化的創設與博物館展陳如影隨形、密不可分,展陳中存在的節點問題唯有從精細化出發,精益求精地去發現它、解決它,才能使博物館保持其特有的專業性,從而增強文物、博物館展陳的精品意識,推動博物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注釋
①赫德森.八十年代的博物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105.
②赫德森.八十年代的博物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430.
③赫德森.八十年代的博物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283.
④費欽生.探索者的履印[M].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11:116.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李文儒.中國博物館陳列精品圖解[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