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曲阜文物資源豐富,不僅表現在數量和類別上,更多的是體現在質量和特點層面,高級別、唯一性、代表性是這些文物的獨有特征。除獲得廣泛認可的特色文物以外,還有一些文物古跡因歷史演變或社會發展雖然有其唯一性和代表性,但尚未得到正史資料或考古勘探的有效佐證,這些文物雖事實存在,但其價值或地位并未得到正面認可或認證。文章通過選取不同類型、不同文化承載體的文物古跡,以“民間之最”的形式予以概括和體現,去探究其來龍去脈,展現其獨特價值,透視其獨有的文化魅力,揭示其在助力文化繁榮、民族復興征程上的作用與貢獻。
關鍵詞:文物古跡;曲阜;特色;價值與影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3.023
0 引言
曲阜地處山東省的西南部,是魯國故都、商奄故國、孔子誕生地,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華夏、東夷時期,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均在曲阜被發現,三皇五帝中的黃帝、炎帝、少昊、顓頊等多人在曲阜留下了活動蹤跡。數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為曲阜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00余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曲阜市核定文物點數量800多處。
曲阜的文物古跡不僅數量多,而且級別高,一些文物極具代表性,有著自身的地域和文化特色,無論是在文物行業還是國家層面都是首屈一指的。這些唯一性的文物,有的被公眾廣泛認可,比如漢碑的數量居全國之首,有最大的貴族府第—孔府,還有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更有我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曲阜孔廟建筑群等。另外,還有一些文物古跡雖地位獨特、事實存在,卻因各種因素,或僅存于民間傳說趣聞中,目前尚無正史可考,或是存在一些爭議,當前還缺少考古資料的佐證,又或因為國家相關法律規定或規范性文件的要求,這些文物古跡尚未被認可。這些文物古跡特征鮮明,文化多樣,當是曲阜眾多文物中“民間之最”的集中代表。
1 孔子故宅—最早的官辦人物類博物館(紀念館)
孔子故宅(圖1),是孔子生活居住的地方,原有房屋三間。孔子故宅今位于孔廟東路,原址位于孔廟毓粹門外北側,是孔廟中最為古老的遺跡。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前478),魯哀公將其改做“壽堂”,把孔子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陳列于室內,“因以為廟,歲時奉祀”。由此,孔子故宅可作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人物類博物館(紀念館)。
隨著孔子及儒家思想地位的不斷提高,歷代帝王在孔子故宅的基礎上不斷維修擴建,最終奠定了現存規模的孔廟。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下令修繕孔廟大成殿,定名為孔子紀念堂。由此,孔廟也可稱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官辦的人物類博物館(紀念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文化事業的繁榮進步,博物館發展迎來了春天。1990年3月,曲阜市文物管理局增設孔子故里博物館,1994年3月更名為曲阜市孔子博物院,2013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三級博物館。孔子故宅舊址上現有故宅門和御贊碑亭,據傳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故宅門上懸掛有“孔子故宅”匾額,現為孔廟景區職工進出專用通道。
曲阜現有文物特別是古建筑類文物,絕大多數是在孔子以及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影響下,于漫漫歷史長河中因人、因事而生,受國家、地方官員等保護管理并保存至今,因此,孔子故宅可謂是曲阜現存地上文物古跡的源頭與發端。
2 閣老凳—級別最高的“第一冷板凳”
閣老凳(圖2),是孔府內木凳的俗稱,位于孔府大堂與二堂之間的穿廊下,左右各有一個,紅漆、靠背,原為專供孔府拜見衍圣公的官員所用,后因明朝權臣嚴嵩的一則故事,故稱“閣老凳”。
嘉靖三十五年(1556),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賢襲封衍圣公,娶嚴嵩的孫女嚴氏為元配夫人。襲爵之初,孔尚賢便立志“遠不負祖訓,上不負國恩,下不負所學”。萬歷十一年(1583),孔尚賢主持制定了孔氏家族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族規《孔氏祖訓箴規》,在突出“崇儒重道,好禮尚德”等孔門傳統的同時,尤為強調了“克己秉公”“讀書明理”“勿嗜利忘義”等道理準則。后嚴嵩因罪被彈劾,明世宗朱厚熜下諭旨治罪。嚴嵩為求脫罪,便來到孔府,想請衍圣公孔尚賢出面向皇帝說情,孔尚賢不與相見,就把他冷落在了穿廊里的長凳上。嚴嵩為武英殿大學士,入值文淵閣,人稱“嚴閣老”,后人便把此長凳稱作“閣老凳”。嚴嵩最終因罪被罰沒抄家,削官還鄉,孔府穿廊里的長凳也因此成了級別最高的“第一冷板凳”。
“閣老凳”雖然只是一則民間故事,但是這則故事充分體現了衍圣公為官清廉、不徇私情的崇高品質,對當世及后人均有著鮮明的時代價值和警示意義,它與孔廟的杏壇、孔府的戒貪圖及孔林孔子墓等,共同發揮著政德基地“為政以德、反腐倡廉”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3 五泉莊古墓—最“低調無名”的王陵
五泉莊古墓位于曲阜市魯城街道五泉莊村北,總體輪廓呈圓錐形,封土周長約90米,斜高15米,為漢代單體墓,俗稱霸王墳,據說此古墓是項羽頭顱所埋之處。項羽墓在全國各地共有5處之多,分別位于河南省河陽縣、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舊縣、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五泉莊和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曲阜五泉莊古墓被稱作霸王墳,也有其歷史依據和史料參考,《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說明魯地守城軍民見到了項羽的頭顱,證明項羽確已戰死,才最終開城投降。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云。”
目前史學考證更多傾向于平陰縣東阿鎮為項羽墓,因為《史記·項羽本紀》中明確記載“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而谷城就是現在的東阿鎮,而非東阿縣。安徽和縣與山東曲阜兩地,應與當時項羽自刎烏江、漢王攻魯城難下有關,傾向于為項羽的“衣冠冢”,非真實的墓葬。但這也只是據理推測,缺乏考古實證。由此,曲阜霸王墳就存在幾種猜測:其一是確為項羽頭顱埋葬之處,魯城拒守不降時,漢王原有“引天下兵屠之”的打算,魯城投降,也存在把項羽頭顱就地埋葬的可能。其二是衣冠冢,應是魯地軍民降漢后為紀念項羽而建。其三猜測是李將軍墓或其他漢墓。魯地降漢后,守城李將軍自刎,魯地軍民感其大義而厚葬,后人訛傳為項羽墓。無論哪種猜測為實,都與項羽有著密切的關系。魯地忠公及霸王墳的傳說也早已深入人心,被社會廣為傳頌。
曲阜古墓葬數量眾多,且級別高、影響大,有九龍山漢魯王墓4座、亭山漢魯王墓2座、馬鞍山漢魯王墓1座、防山周代魯國諸公墓10座,另有孔林孔子及其后裔家族墓和孟母林孟子父母及部分后裔家族墓10萬余座,它們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霸王墳緊鄰魯國故城國家考古公園東偏北的外環路,湮沒于曲阜眾多古跡中,加之史學存疑,未有考古實證,也就成了最“低調無名”的王陵了。
4 明故城北城門—“一門兩名”的城門
曲阜明故城(圖3)是曲阜歷史上第一座磚砌城郭,城周4.8千米,東墻長1.2千米、南墻長1.4千米、西墻長0.7千米、北墻長1.5千米,占地1.41平方千米。城墻高7米,厚3.5米。曲阜明故城始建于明正德年間,初建有城門四座,后增建東南門,其中南門為仰圣門,北門為延恩門。后仰圣門更名為“萬仞宮墻”,原“仰圣門”匾額移到北城門上。
曲阜明故城是為保護孔廟、孔府而建。明正德五年(1510)十月,河北文安人劉六、劉七在霸州發動起義,正德六年(1511)二月二十七日“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數百……是夕,移營犯闕里,秣馬于庭,污書于池”。時任按察使潘君珍以僉事巡察當地情況后,上奏朝廷,建議移仙源縣城于闕里,以確保孔府孔廟的安全。得到朝廷恩準后,于正德八年(1513)動工,歷時十年時間,于明嘉靖元年(1522)竣工。因屬移城衛廟,曲阜明故城的五座城門命名均與孔子有關,東門名“秉禮門”,東南門名“崇信門”,正南門名“仰圣門”,西門名“宗魯門”,北門名“延恩門”。明嘉靖十五年(1536),時任山東巡撫右副都御史的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親書“萬仞宮墻”石額鑲于南門城墻上。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到曲阜祭祀孔子期間,親自書寫了“萬仞宮墻”四字,把原來的匾額換了下來,以顯示對孔子的尊崇。
1930年軍閥混戰期間,曲阜明故城東、西、北三座城門樓及東北城墻遭到炮轟,破壞嚴重。1945年12月30日,魯南軍區警八旅十五團、十六團發動了第一次解放曲阜縣城的戰役,至12月31日晚完成對守城山東省保安第二十九旅五十八團的圍殲清繳。后期對城門及城墻進行了維修加固,北城門現存“仰圣門”石匾額便是這一期間所立的刻石,匾額右側有“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九日復員紀念”的刻石小記。1978年7月,大部分城墻被拆除,僅存正南門和北門甕城及東北角、西北角的部分城墻。2002年3月,曲阜實施明故城恢復工程,并于2004年孔子文化節期間竣工。
目前,曲阜明故城北城門的甕城北側鑲嵌有民國三十六年(1947)的“仰圣門”石匾額,城門上的五間重檐歇山頂城樓掛有“延恩門”木匾額,城外東西向道路仍遵照明故城建城時的命名,被稱作“延恩路”。南城門的匾額移鑲到了北城門,造成了北城門“一門二名”的現實,雖有歷史因素的無奈之舉,卻也是世所罕見的。
5 北陛石—“一字千金”的臺階石
北陛石(圖4)是西漢時期刻石,呈長方體,高19厘米,長94.5厘米,寬42厘米。正面刻雙線邊框,框內右側大部陰刻篆書“魯六年九月所造北陛”。陛,特指帝王宮殿的臺階。北陛石,也就是宮殿北側的臺階石。漢景帝三年(154),漢景帝改封劉余為魯恭王,根據刻石上的文字,魯六年應是公元前149年。而劉余任魯王后,曾在周魯宮廢址上興建了大規模的魯王宮建筑,其中主要建筑為靈光殿,它與長安未央宮、建章宮并稱西漢三大宮殿建筑。由此,北陛石被推斷為靈光殿的臺階石。
北陛石發現于1942年秋,日本侵略軍占領曲阜后,日本“東亞考古學會”成員駒井和愛等人對曲阜周公廟東側高地進行發掘,于周公廟東北約30米處出土發現了北陛石。日軍本想偷運回日本,但在北京被愛國人士攔截,暫存于北京大學圖書館,1979年經國家文物局協調運回了曲阜孔廟,1998年移置于現漢魏碑刻陳列館。北陛石距今已2170多年,是曲阜最早的刻石,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非常稀有的西漢刻石。北陛石上的刻字是秦篆過渡到漢篆、漢隸的重大發展,是研究我國漢字書體的重要實物材料。北陛石雖個頭不大,但時代早、價值高、意義大,更是日本侵華的有力佐證。北陛石上雖僅寥寥幾字,卻起到了斷代定性、史事考證的重要作用,可謂是“字字千金”。
6 “萬人愁”碑—“巨大無二”的無字碑
曲阜書院街道舊縣二街東壽丘院內,有一座石碑豎立于池塘東側,即“無字碑”,俗稱“萬人愁”碑(圖5)。整碑通高16.95米,其中碑身高7.1米,與西側的“慶壽”碑同是景靈宮遺址僅存的實物見證。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宋真宗下詔于曲阜壽丘修建景靈宮。大中祥符九年(1016)五月,建成壽丘景靈宮太極觀。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2),景靈宮建筑群遭遇火災焚毀殆盡。宋徽宗對景靈宮進行第二次大修時,準備刻制“萬人愁”“慶壽”等四塊石碑。尚未完工時,宋金戰爭爆發,金兵占領曲阜,工程半途而廢。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到曲阜釋奠孔子,并致祭少昊、周公。山東大吏因碑無字,恐觸圣怒,便將碑擊碎埋于土中。1991年由政府撥款修復,工作人員由水塘及東岸搜集碑身、碑首及龜趺殘損碎塊共140余塊,將“萬人愁”碑在原址復立。“萬人愁”碑碑身無字,通高16.95米,寬3.75米,厚1.14米。碑首高5.8米,碑額浮雕六條盤龍,雄壯生動。龜趺座高2.22米,龜蓋上刻有花紋,碑座兩側各雕一尊護神大力士,呈托舉巨碑的姿勢。碑下有《萬人愁碑修復碑記》,為山東省書法家、文物專家關天相先生書丹。碑四周以石欄砌護,恢宏壯麗。整碑重達388噸,在存世碑刻中極為少見。由此,“萬人愁”碑實可謂“巨大無二”的無字碑。
7 東終吉石經幢—“珍貴無比”的石經幢
曲阜市息陬鎮東終吉村原有一座觀音廟,廟內有一金代經幢刻石,通高1米,通寬0.6米,四面分別淺刻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畫像。刻石正面碑題“時康熙三年二月十一日重修”,款“時承安二年(1197)旬九月宣圣四十八代孔錡立石”。此石經幢于2008年曲阜市開展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被發現,命名為“東終吉石經幢”。
曲阜碑石遺存豐富,現存清代以前碑刻5000余塊,2022年開展的名碑名刻遴選工作共上報碑刻619通,但多數以記事碑、功德碑、題名碑和墓碑為主,石經幢類的碑石存世較為少見,這與石經幢的佛教屬性和曲阜儒源文化的性質格格不入有關。東終吉石經幢刻工精細,畫像栩栩如生,是極為少見的佛教類文物。經幢創于初唐,盛行于唐宋時期,元代以后開始沒落轉衰。經幢多為八面八棱形,其他如六棱、四棱、圓柱形等也有,但數量比較少。目前山東省內發現的四棱經幢較少,在四棱經幢上刻佛像的更少,而附確切紀年題記的石刻更是少之又少。由此,東終吉石經幢當是經幢巔峰時期的作品,加之存世極少,可謂“珍貴無比”。
8 孔尚任墓—“無名勝有名”的名人墓
孔林東北環林路北段偏東有一座墓葬,墓前石碑正書“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是清代著名劇作家、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的長眠之地。墓碑立于雍正十三年(1684)四月,墓前左側栽有一棵桃樹以示紀念。孔尚任,生于順治五年(1648),出身書香門第,幼時頗有才名,年長后卻屢第不中,可謂早期仕途不順、官場無名。但他博學多才且通音律,幫助衍圣公孔毓圻處理公府事務,為孔府主修《家譜》《闕里志》,兼修禮樂、祭器;特別是康熙二十三年(1867),擔任引駕官,引導皇帝游覽孔廟、孔府,奉命御前講經,被破格提拔踏入仕途。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被授為國子監博士,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初晉升為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16年的官場生涯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增長了實際認知,更豐富了創作素材,孔尚任三易其稿,終寫成不朽名作—《桃花扇》,朝野轟動,流傳千古,成了后人尤其是學術人員學習、研究、評論的對象。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中旬,孔尚任被罷官還鄉,其原因與《桃花扇》思想內容“隱有亡國之恨”有關,或許早在引駕服務康熙皇帝時便種下禍根。《幸魯盛典》記載,在釋奠回鑾路上,康熙皇帝說:“尚任小子膽量不小,竟敢綴我的口氣,謝恩擴地,如不是圣人后裔,就有殺頭之罪。”康熙五十七年(1718),孔尚任在石門家中去世。
曲阜孔子后裔特別是歷代衍圣公的墓碑題寫形式多樣,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宋金元時期主要以官職和世輩分為主,未出現個人字號。明初的4位衍圣公也沿襲這一俗制,但自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緒開始引用個人字號,六十一代至七十六代共16位衍圣公,其中有9位是在官職和世輩分基礎上引用了號,有5位是引用了字,另有2位是引用了謚號。其他孔子后裔也是基本沿用這種做法。但孔尚任的墓碑只題寫了所任官職和個人號(東塘),未出現孔子世輩分,整個碑文也未出現姓氏,是孔林墓碑中唯一一例,這與他因《桃花扇》獲罪有關,卻也因此幸運地逃過一劫,“文革”期間墓地沒有遭到破壞,成為孔林游覽講解中導游津津樂道的事情。孔尚任墓居孔林北首,西與衍圣公孔憲培墓相鄰,成為孔林游覽線路上必不可少的一處景點;而針對《桃花扇》的研究也跨越整個20世紀,成為學術的熱點課題長盛不衰。由此,孔尚任墓實可謂“無名勝有名”的名人墓。
9 結語
八處文物古跡涵蓋了古建筑、古墓葬、石碑石刻等眾多文物類型,涉及儒家、佛學和革命文物等文化載體,無論是以孔子故居等為承載的儒家文化,還是以明故城北城門為承載的紅色文化,以及以石經幢為承載的佛教文化,都是深植于民族記憶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文化支撐和精神支柱。曲阜眾多文物古跡特別是民間極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是展現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有效載體,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呈現,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的有力見證。濃郁的儒家文化特征,獨特的傳統文化魅力和直觀的革命文物見證,賦予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紅色印記,成為文化繁榮、民族復興征程上的“拱月之星”。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孔繼芬.闕里文獻考[M].[出版信息不詳].
[3]蘇慶恭.山東省志:孔子故里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4:414.
[4]孔德平.踏尋圣地遺珍[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3:138.
[5]李玉春,韓鳳舉.孔廟古碑里的那些人和事[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2-4.
[6]彭慶濤,房政偉.曲阜景靈宮遺址[EB/OL].(2018-03-22)[2023-03-22].http://www.chinakongzi.org/rw/xszj/pengqingtao/201803/t20180322_174975.htm.
[7]彭慶濤,敖翔.曲阜霸王墳[EB/OL].(2017-12-22)[2023-03-22].http://www.chinakongzi.org/rw/xszj/pengqingtao/201712/t20171222_171451.htm.
[8]彭廣成.西楚霸王項羽墓[EB/OL].(2003-07-30)[2023-03-22].https://kns.cnki.net/kns8/defaultresult/index.
[9]趙照.中國古代石刻的存留狀況(二)[J].文物春秋,1989(4):38-48.
[10]周唯.論桃花扇中的時間意識及其書寫[EB/OL].(2022-11-28)[2022-03-22].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M7r2RtqPSaKsPuWHSrvn-DEJyX_gn6L1RMsUUEZocDFamp;uniplatform=NZK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