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共中央東南分局舊址建于1917年,為鹽商余興慶的舊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該舊址被分別作為民居使用,受自然環境和居民過度使用的影響,建筑面臨損毀風險。經中共南昌市委、市政府調查后,交由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進行搶救性保護修繕和開發利用。中共中央東南分局舊址從此得到新生,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對南昌市革命舊址的保護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參照作用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東南分局舊址;保護修繕;展示利用;優化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3.007
革命舊址是近代以來見證我國各族人民長期革命斗爭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歷程,反映革命文化的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①。
1938年1月6日,中共中央東南分局(以下簡稱“東南分局”)在南昌市書院街明德邨4號(現東書院街21號)成立,受中共中央和長江局的雙重領導②。東南分局舊址原為鹽商余興慶私宅,1917年建設完成,由6棟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組成。
多年來,身負厚重紅色歷史的百年建筑—東南分局舊址矗立在南昌市老城區的逼仄街巷中,幾經轉手面臨損毀風險。經過調查研究,2016年中共南昌市委、市政府確定啟動東南分局舊址搶救性保護利用工程,地方財政劃撥近億元對住戶進行搬遷安置,將舊址管理權交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以下簡稱“新四軍館”),同時劃撥2300余萬元進行搶救性保護修繕、展示利用。2017年7月29日,東南分局舊址正式對外開放,為南昌市“英雄城”的紅色品牌增添了新亮點。
目前,該舊址對外開放已6年,維修保護和展示利用機制都已經建立并日臻成熟,一些現實問題逐漸顯現。對該工程進行回顧、復盤、優化十分必要,可以為南昌市革命舊址的修繕保護和展示利用提供借鑒樣本,開拓新路。
1 東南分局舊址概況
1.1 使用和管理沿革
1917年,鹽商余興慶在南昌市明德邨4號買下土地產權,建造了7棟小洋樓,供其全家居住使用。
十余年后,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除第1棟東西向的小樓其家人還在居住外,余下的6棟樓由法國天主教會承租,是教會為其創辦的“法國醫院”的員工租用的宿舍,這里也成為南昌市最早的醫務人員住房。
1938年1月6日,東南分局在現址內成立。南昌會戰時,日軍飛機轟炸全城,一棟小樓被炸毀,余興慶宅由7棟小樓變為6棟。
1949年后,余興慶宅收歸國有。20世紀60年代,國營江西印刷廠在這里設立了職工宿舍。至90年代,江西印刷廠改制,余興慶宅管轄權重歸南昌市西湖區。西湖區房管局三眼井房管所將其租給不同的私人住戶,后部分住戶購買產權,由公房轉變為私房。
2004年,西湖區文化局在第三次江西省文物普查時調查到此處舊址,將其列為登記保護對象。當時舊址由三眼井房管所負責管理,因維修經費所限,房管所僅對舊址進行一般性常規檢修,無全面維修計劃。舊址屬自然敞開狀態,可自由參觀。2006年6月10日,南昌市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將其列為第一批南昌市登記保護不可移動文物。2017年,南昌市西湖區政府對這6棟建筑的居民進行了拆遷安置。2017年4月,南昌市政府將其劃歸新四軍館管理使用。
1.2 舊址保存狀況
東南分局舊址占地面積1572.42平方米,建筑面積1908.02平方米,東西面寬28米,南北進深45米,共有6棟二層小洋樓,樓層倒板為木板條,屋頂為圓木人字梁,紅磚上有陰刻法文“WAY”和“興和”等字樣,字跡清晰,院內還有枯井和水塔(圖1)。
從房屋使用過程和材質可以看出,東南分局舊址已經十分危險:在南昌濕熱多雨的環境中,真菌、細菌十分活躍,磚木結構、圓木人字梁頂架和木板條倒板等材質極易受到侵蝕,產生各種各樣的病變。多年的陽光暴曬和風雨侵蝕則使木質構件糟朽,磚石構件風化、酥堿。同時,舊址地處南昌老城區,擁擠逼仄,且長期以來都在不同居住單位間流轉,缺乏維護保養,尤其是劃歸私人居住后,居民為了生活便利亂搭亂建,幾乎沒有維護。舊址的墻體、樓梯、屋面、門窗都出現了開裂、破損等問題,安全隱患很大,且周邊環境較差,亟須搶救性保護和修繕。
2 東南分局舊址的搶救性保護修繕
針對東南分局舊址面臨的危險,新四軍館向中共南昌市委、市政府報告,建議遷出居民,進行保護性修繕,并布置基本陳列和復原陳列,全面再現百年建筑的歷史風貌,展示東南分局的歷史脈絡和偉大功勛,使之成為弘揚革命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基地。中共南昌市委高度重視革命文物,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搶救”。
2.1 搬遷安置居民住戶
東南分局舊址是61戶居民的住所(其中公房14戶,私房46戶,自搭房1戶),約300人(其中3戶為低保戶)。為徹底消除該舊址的安全隱患,新四軍館多次向中共南昌市委、市政府報告并與該舊址所在轄區—西湖區相關部門溝通。2016年10月,中共南昌市委、市政府做出搬遷安置61戶居民和該舊址周邊地塊拆遷改造的決定,總投入近1億元。
該舊址內的61戶居民和該舊址周邊地塊居民大部分是城市低收入人群,搬遷安置工作十分困難。新四軍館會同拆遷部門采取“一人對一戶”的工作方法,向搬遷安置居民解釋搬遷安置的意義并爭取最好的拆遷安置政策。經過努力,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成功將61戶居民從該舊址中搬遷并對該舊址周邊地塊進行了拆遷改造,既保護了該舊址,也凈化了該舊址的周邊環境,成功將該舊址從棚戶區中“搶救”出來并交由新四軍館管理。
2.2 實施舊址修繕和安全工程
針對該舊址存在的損毀風險,新四軍館爭取資金400余萬元啟動修繕工程,及時組織專業人員對該舊址內的建筑結構等進行全面勘察,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編制切實可行的《中共中央東南分局舊址修繕方案》,逐級報江西文物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為消除該舊址的安全隱患,確保該舊址的文物安全,新四軍館爭取資金300余萬元,實施了安防、消防、防雷等文物安全防范工程,系統推進安防、消防、防雷方案的編制,形成了集人防、物防、技防為一體的舊址安全防范體系,從根本上保證了該舊址的文物安全。
2017年4月24日,東南分局舊址修繕和安全工程開始施工,施工人員嚴格按照傳統工藝精心施工,確保舊址維修后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傳遞其歷史和文化價值。在后期舊址三防項目、舊址復原項目進場交叉施工的情況下,系統安排施工時間,嚴格按照各自設計方案有條不紊地施工。舊址修繕和安全工程如期完成,還原了舊址的歷史風貌,完整地搶救保護了中國近代史上這座百年建筑(圖2)。
3 東南分局舊址的展示和利用
東南分局舊址是蘊含著革命歷史的紅色基因寶庫,南昌市在搶救、保護該舊址的基礎上,采取得力措施加以展示。
3.1 開展理論研究
東南分局在歷史上時間短、資料少,國內尚無大型的、完整的陳列布展。新四軍館組織專業人員多處尋訪、拜訪老戰士和專家學者等,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奔赴安徽、福建等多處東南分局轄地收集史料和圖片,深入研究并梳理東南分局的時代特性、歷史脈絡和主要工作: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南方革命力量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蔣介石反共勢力的重要組織結構,在統籌、調配、安排南方革命力量方面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厘清東南分局的主要工作和歷史貢獻后,新四軍館工作人員著手撰寫大綱初稿,經過多次論證修改,《東南分局陳列大綱》最終編制完成,為展示和利用東南分局舊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2 實施舊址陳展工程
新四軍館爭取資金600余萬元,實施了東南分局舊址陳列布展工程,該展覽詳細講述了東南分局在南昌的成立過程,條分縷析地展示了東南分局的主要工作和對民族、國家的歷史貢獻,應用微縮景觀、幻影成像、AR現實增強、多媒體、電子手翻書等先進技術,通過壁龕柜、版面畫、斜面燈箱展臺、展柜、大通柜等多種形式,展示大量歷史照片、珍貴文獻以及復原的眾多家具物件,讓觀眾更加接近歷史真實(圖3)。展覽采用紗綢墻布、塑料金屬復合管、生物乳膠漆等新型環保裝飾材料,制作精良,技藝精湛,獲得“江西省十大精品陳列”等榮譽稱號。
東南分局機關復原陳展尊重史實史據,參考學術研究成果,生動地還原了歷史場景(圖4)。建筑及內景布置修繕如初,精選大量富有時代感的茶具、暖水壺、電話機、留聲機、煤油燈、角柜等物件,真實還原了東南分局各科室、領導辦公室、臥室等,讓觀眾能夠沉浸式領略到民國初年的建筑藝術和家具布置風格。
4 東南分局舊址存在的現實問題
東南分局舊址搶救性保護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服務了廣大人民群眾,傳承了紅色文化基因,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東南分局舊址經過新四軍館工作人員的精心維護和申報,一年一個臺階,2017年被確定為南昌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確定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東南分局舊址在運行中也存在著一定的現實問題。
4.1 歷史挖掘不夠深入細化
東南分局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東南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為新四軍的改編組建、開赴前線,地方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以及統戰工作和抗日救亡運動等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但是長期以來,東南分局在學術界討論較少、影響較小,在社會民眾中普及率也不高。隨著東南分局基本陳列的完成,情況略有改觀,但未根本解決該問題。由于基本陳列的特性,缺乏更系統深入的史料挖掘和闡述,也未能更細致地闡述東南分局革命英烈的感人故事和偉大精神。
4.2 主題教育活動單一
東南分局舊址對外開放后,也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但內容與形式單一,主要與革命紀念日相關,活動形式也多為朗誦、老戰士交流、參觀等,很難長期吸引觀眾尤其是中小學生的注意力,游客體驗有待提升③,不能完全發揮弘揚革命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的作用。
4.3 運行維護手段不夠先進
目前,東南分局舊址的日常維護主要有:建立不可移動文物“四有”檔案,工作人員24小時巡查,消防、安防、防雷等安全防護設施和監視報警系統。這些人力和技術手段在現在看來已經比較落后,不能滿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文物安全的更高要求。周邊民居林立、老舊電線遍布,文物安全的威脅一直存在。
5 東南分局舊址下一步工作的優化策略
新時期必須充分認識到革命舊址在傳承紅色根脈、繁榮文化、增強民族自信等方面的重大價值④,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針對關鍵問題進行一一優化。
5.1 打造東南分局的研究陣地
強化史料搜尋和收集工作,組織專業人員多角度、多維度進行分析,深入研究并擴大研究的高度、廣度、深度,提煉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將東南分局歷史上的革命史實、人物故事、文化影響等分門別類,按照受眾的不同,結集出版為理論著作、故事集錦和影視戲劇等,同時還可以根據東南分局的主要工作和歷史特點開發互動性小游戲,滿足不同層次和年齡段觀眾的心理需要,提升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讓東南分局的歷史貢獻和革命精神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觀眾心田。
5.2 開展多元化的主題教育活動
紅色文化的弘揚和傳播不可能僅僅依靠大眾到革命歷史紀念館中的學習和參觀,還需要革命歷史紀念館具備多種多樣的文化呈現形式⑤。主題教育亦是如此,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單方面灌輸性的宣教活動,尊重不同需求受眾的接受力和獨特性,做到貼近實際、貼近公眾、貼近生活,實現宣教活動的雙向奔赴。應嘗試館校合作和向社會開放,問道于宣教受眾,讓中小學生、社會各界真正參與主題教育的策劃和實施,讓教育活動走進受眾的心坎里。
5.3 建立數字化管理和預防性保護系統
革命舊址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東南分局舊址之類的百年建筑本身就非常脆弱,加之周邊環境復雜,不可預測因素很多,在舊址的安全保護上更應與時俱進,采用先進手段全方位無死角進行保護。應建立數字管理系統和預防性保護系統,實行動態監測,對暴雨、大風、雷電、蟲害等突發事件和易發事件制定預案,防患于未然。
注釋
①國家文物局.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導則[S].2019-01-15.
②蘇多壽.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史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
③李菁,程蘭.鄧小平舊居與勞動車間舊址保護利用的思考[J].南方文物,2018(3):266-269.
④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一)[J].前進論壇,2021(7):24-25.
⑤吳迪.革命歷史紀念館紅色文化傳播的實踐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0):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