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標準驗證是標準制修訂程序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對標準技術條文、核心指標、試驗和檢驗方法等內容進行確證,可以保障和提高標準的科學性、規范性、適用性和時效性。海洋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推動海洋強國建設需要發揮標準的技術支撐作用。針對海洋領域標準數量多、驗證需求廣泛,標準內容跨行業、多學科、技術復雜、驗證難度高的特點,在分析驗證工作的重點難點基礎上,本文探討了如何在海洋領域推動開展標準驗證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建立標準驗證點,建設標準驗證技術體系,構建統一工作平臺,強化驗證結果應用,重視驗證技術國際合作,以提高海洋標準整體質量和海洋標準化服務水平。
關鍵詞:標準驗證,海洋標準,標準質量,標準驗證點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3.12.014
0 引 言
GB/ T 19000-2016《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將“驗證(ver i f ication)”定義為“通過提供客觀證據對規定要求已得到滿足的認定”[1]。GB/T 1.2-2002《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2部分 標準中規范性技術要素內容的確定方法》提出標準要具有可證實性,“如果沒有一種試驗方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證實產品是否符合穩定性、可靠性或壽命等要求,則不應規定這些要求”[2]。由此可見,標準驗證是對標準技術條文、核心指標、試驗和檢驗方法等進行客觀確證的過程,通過驗證保證標準的科學性、規范性、適用性和時效性,提高標準編制質量。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規劃建設若干“國家標準驗證點”來夯實標準化發展基礎,提升標準化技術支撐水平[3]。
海洋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海洋標準是海洋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在高質量發展新時期,海洋事業對海洋標準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海洋標準體系門類眾多、數量龐大、應用廣泛。目前已發布各層級海洋標準(包含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等)500余項,研制中的各層級標準400多項,其中約60%為儀器設備產品、海洋技術、試驗方法、海洋資源管理類標準,普遍存在標準驗證需求。基于海洋標準的技術內容存在跨行業、多學科、技術復雜、驗證難度高的特點和海洋標準化工作現狀,分析驗證工作重點難點,探討在海洋領域推動標準驗證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對提高海洋標準質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 推進海洋標準驗證工作的重要性
海洋在國家經濟社會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示:“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4]。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環保低碳發展的主陣地,海洋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是實現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藍色碳匯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海岸帶綜合治理、國土空間規劃、海平面上升監測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課題;建立健全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是實現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海洋標準為推動海洋科技進步、助力海洋經濟建設、促進海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提高海洋事務服務管理水平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5]。
推進海洋領域的標準驗證,需要面向各類市場主體,基于海洋標準立項評估、報批審查、實施效果評估等標準制定程序中的實際需求,提供海洋標準關鍵指標確證、標準實施效果評估驗證等全方位、多元化標準驗證技術支持。通過服務海洋標準化制修訂全過程管理,解決海洋標準研制實施各階段出現的技術分歧、多領域交叉融合等難點問題。同時,以技術驗證的方式,支撐重大技術標準和新興領域的標準研制轉化,推動海洋領域國際標準化水平。通過標準驗證工作,從源頭提高海洋標準質量水平,推動構建海洋領域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是標準助力自然資源海洋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可以為服務海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 海洋標準驗證工作現狀
海洋標準是海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技術支撐。按照《自然資源標準體系》規劃,以海洋各項業務功能為主,以海洋業務涉及專業學科領域為輔,將海洋子體系劃分為海洋經濟發展、海域海島管理、海洋預警監測、海洋決策服務、極地大洋科學考察5個門類,24個子領域,海洋標準體系結構圖[6]如圖1所示。
從海洋標準體系結構圖可以看到,海洋標準涉及范圍廣、種類多、多學科交叉融合,又因標準技術復雜,驗證難度高。目前在海洋經濟發展、海域海島管理、海洋預警監測、極地大洋科學考察、海洋決策服務等各領域研制中的海洋標準,存在廣泛的標準驗證需求。關于海洋標準驗證的現行要求為:產品標準和方法標準須進行驗證,管理標準根據需要進行驗證。對關鍵技術內容或指標,應在自行驗證基礎上,委托3家以上單位進行試驗驗證,分析方法標準應委托6家以上單位驗證。試驗驗證結束后,驗證單位需編制“試驗驗證報告”。驗證報告內容應包括驗證內容、過程、結果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加蓋驗證單位公章[7]。
但在執行過程中,海洋標準的實際驗證效果不足,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驗證依據、要求不充分;標準編制單位缺少驗證渠道,標準驗證資源不足,某些技術達標單位驗證經驗不足;標準驗證技術和方法有效性不足;驗證報告的驗證內容、過程、驗證數據結果不充分,缺乏實用價值,不能完整、真實、準確地反映標準技術水平。
3 海洋標準驗證的重點難點分析
3.1 海洋標準驗證工作內容和重點
驗證內容:標準驗證主要是針對標準的技術指標和技術條款,驗證內容包括:驗證技術指標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確定標準條款的配套性和協調性,確定標準條款類型是否恰當等[8]。
標準驗證方法:標準驗證通常有試驗模擬法、演示試用法、對比經驗法、實物試驗法、仿真試驗法[9]等方法。根據海洋行業特點,驗證環境又分為實驗室驗證、現場比測驗證、航次驗證、多地應用驗證(此方法適用于海洋資源管理、海洋經濟運行監測等管理方法標準)等。
驗證過程:驗證的一般過程包括,明確標準主要指標和技術條款—策劃確定標準驗證方案—實施標準驗證—客觀準確記錄驗證數據—對比分析驗證結果—給出驗證結論。不同類型標準驗證方法不同,具體實施方案應根據標準類型進行設計。驗證前明確驗證對象、類型、環境要求、技術條件等,確保驗證活動的獨立性、有效性、完整性和規范性。
驗證相關方:驗證設計環節充分考慮標準編制單位、標準驗證單位、標準使用單位、專業第三方評審機構等各相關方,保證驗證結論的真實性、公正性。
基于驗證工作現狀,分析要解決現有的海洋領域標準驗證工作問題,其重點在于建立海洋標準驗證工作體系,梳理不同類型、不同領域標準驗證需求和特點,明確標準驗證工作程序和要求,研究確定標準驗證技術方法,開展驗證能力建設,提升驗證技術水平。
3.2 海洋標準驗證工作難點
海洋領域的標準驗證工作難點既有因海事驗證成本高、航次驗證周期長等海洋行業特點而導致的標準驗證技術和驗證方法困難,也有因缺乏統一的標準驗證工作平臺、缺少驗證資源渠道、尚未形成滿足多種驗證需求的有效工作模式等原因導致的標準驗證滯后不充分問題。
海洋環境復雜多變,海洋標準涉及領域廣泛,標準化對象多樣,一些技術標準的驗證技術難度大、成本高、驗證工作周期長。以極地和大洋戰略科研領域為例,深海潛水器、水下機器人等高端裝備,極地生態環境監測方法等因極地和深海的極端環境,對驗證技術要求極高,驗證方法待完善。再者,海上試驗驗證費用高昂,驗證實施周期長。海事航次驗證周期可達一年以上,客觀上可能存在因驗證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過高導致驗證缺失、驗證不充分、影響標準制定進度等問題。
目前在海洋領域還缺乏統一的標準驗證工作平臺,具備驗證技術實力的單位較為分散。以海洋生態領域為例,多家單位涉及海岸帶生態綜合治理、海洋生態環境預警、生態調查監測與評估、生態保護和修復等工作內容,各有優勢,各有側重,生態類標準哪些具體內容需開展驗證,如何確立驗證方案,需要協調驗證資源,必要時應開展驗證內容研討和試驗驗證比對以確立有效驗證方法。因此,建立資源集約、成本節約(如一個航次開展多項標準驗證任務)、可統一協調驗證資源的工作平臺和高效運行機制十分必要。目前尚未形成與標準制修訂管理緊密銜接、能夠滿足多門類多層級標準驗證需求的工作平臺和機制,需要研究確立和逐步完善。
4 推進海洋標準驗證工作的思路
4.1 構建統一的標準驗證工作平臺
首先應構建統一的海洋標準驗證平臺,統籌驗證資源,實施標準綜合驗證。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83)是歸口管理海洋經濟類、海洋產業管理類、海洋預報減災、海洋領域實驗測試分析等自然資源海洋領域(不包含漁業經濟和漁業產業相關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考慮海洋領域涉及多學科多專業,且考慮標準驗證的公平性、驗證資源協調性、驗證單位代表性,可由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牽頭,聯合有技術實力、有積極意愿的單位共建,形成統一的海洋領域國家標準驗證點,以面向各類市場主體實際需求為導向,實現標準立項評估、報批審查、實施效果評估[6]等全周期可驗證。
可通過搭建平臺框架,在相對成熟領域開展重點標準驗證試點,研究不同類型標準核心技術內容驗證需求、確定各單位分工領域。研發先進標準驗證工具和設備,開展標準試驗驗證前沿技術和評估方法研究,逐步滿足海洋調查監測、儀器設備檢驗檢測、藍碳、海洋能、海水淡化、海洋生物資源等主要海洋標準驗證需求。
4.2 建設標準驗證工作體系
逐步建成能夠涵蓋主要海洋標準領域的驗證工作體系。首先應確立多方技術力量合作的標準驗證合作和運行管理機制。面向海洋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社會團體等市場主體需求,提供標準驗證服務,創新標準驗證點市場化運行模式。加強驗證技術單位能力建設。其次,結合標準制修訂管理程序,組織制定《海洋領域標準驗證工作程序》和《海洋領域標準驗證工作細則》等文件,明確標準驗證程序和方法,指導和規范不同層級、不同類型標準驗證,保證驗證數據真實、客觀、準確、完整和驗證報告權威性。研討確立標準驗證技術方法,解決海洋標準研制實施各階段出現的重大分歧、多領域交叉融合的難點問題。
4.3 強化標準驗證結果應用
標準驗證是提高標準科學性、合理性及適用性的有效手段,應在標準制修訂過程管理中高度重視,將驗證結果應用于標準立項評估、標準技術審查、標準實施監督和復審各環節,將標準驗證作為標準立項制定和實施效果評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據來支撐標準制修訂全過程管理,以標準技術驗證保障提升標準總體質量。
4.4 重視驗證技術的國際合作
可依托海洋領域已有的國際合作平臺,如: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聯合授權的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RMIC/AP)、全球海洋教師學院天津中心(OTGA/ TIANJIN)、國際海洋學和海洋氣象學技術聯合委員會(JCOMM)等,從最基礎的海洋儀器設備產品標準驗證入手,試行國際鹽度測量和海水溫鹽深測量儀校準等海洋儀器設備的比對活動,在國際會議中設置驗證專題,開展海洋技術標準的驗證技術研討,組織多國實驗室間開展標準技術驗證比測等。
5 結 語
基于海洋行業標準驗證需求和現狀,迫切需要建立海洋領域的國家標準驗證點,通過統一驗證平臺和驗證工作體系的有效運行,提供海洋標準關鍵指標確證、標準實施效果評估驗證等全方位、多元化標準驗證技術支持,提高海洋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適用性,進而完善海洋領域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提高海洋標準支撐和服務自然資源海洋事業和海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GB/T 19000-2016, 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S].
GB/T 1.2-2002,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2部分 標準中規范性技術要素內容的確定方法[S] .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J]. 工程建設標準化, 2021,276(11):10-15.
自然資源部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黨領導新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與啟示[N]. 中國自然資源報,2022-01-05(005).
張文娜,郭小勇,徐春紅,等. 標準助推自然資源海洋事業創新發展[J]. 中國標準化, 2022(23):109-113.
喬思偉,李敏. 標準體系支撐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負責人解讀《自然資源標準體系》[J]. 資源導刊, 2022(07):16-17.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 關于印發《自然資源標準立項審查、評估、復審暫行辦法》的通知(自然資辦函[2022]1966號)[J]. 自然資源通訊, 2022(19):5.
彭文勝,馬宗鋒,鄭朔昉,等. 產品實現標準驗證路徑和方法探討[J]. 標準科學, 2023(04):29-33.
馮洪奎,周瑞平,陸劍,等. 海工產品標準仿真試驗驗證平臺[J]. 船舶標準化工程師, 2023,56(02):39-43.DOI:10.14141/j.31-1981.2023.02.010.
李文文,王俊博,李顏若玥. 標準驗證體系建設及參考模型構建[J]. 標準科學, 2023(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