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成果的產出和轉化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標準作為科技成果的評價和應用的基石,也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將從國家和地方政策入手,著重分析我國當前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路徑,識別和分析轉化過程中的應用因素,為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有效機制提供借鑒。
關鍵詞:科技成果,標準,轉化路徑,影響因素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3.12.003
0 引 言
標準是通過標準化活動,按照規定的程序經協商一致制定,為各種活動或其結構提供規則、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文件。科技成果是在科學技術活動中通過智力勞動所得出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知識產品[1]。標準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標準作為產品制造、工程建設、產業發展的重要指導,為科技成果與生產力搭建了轉化橋梁,有力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及新技術產業的發展[2]。美國、英國等國家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科技成果在專利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等方面的轉化[3,4]。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和標準制定,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文件和指導意見,提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向和目標,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事業單位參與標準的制定過程,確保標準符合實際需求,以提升產品競爭力、促進行業持續向好發展。相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水平作為評價城市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因此,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路徑和影響因素,對于有價值的創新成果轉化落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政策環境
2015年8月,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提出,國家加強標準制定工作,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依法及時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和應用。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28號)將“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試點”作為重點任務[5]。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要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首先,要加強關鍵技術領域標準研究;其次,要及時將先進適用科技創新成果融入標準,以科技創新提升標準水平;第三,要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評價機制和服務體系[6]。
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下,許多省市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指導和落實科技成果向標準的轉化,為科技與標準的深入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北京市2022年發布了《首都標準化發展綱要》要求,到2025年科技項目形成標準研究成果的比率達到60%以上,開展40項標準化試點示范,建成至少12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以凸顯首都標準化綜合能力[7]。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通過設立年度專項資助項目——“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技術標準項目)”,資助重點領域或共性關鍵技術的標準和標準體系研究,推動上海市的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提升上海市的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深圳市自2016年開展本地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試點后,逐漸形成了“一中心、三維度”的服務體系,通過產業標準聯盟服務標準的調研、協商、計劃、實施、評價全過程,并通過團體標準發布平臺提升標準“高度”、通過標準公共數據服務平臺提升標準“寬度”、通過創新標準層級服務拓展標準“深度”,以全面推進科技、標準、產業協同發展[8]。
2 轉化路徑分析
標準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路徑包括科技成果評估與篩選、轉化標準的制定、標準實施與反饋等過程,且涉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科技管理、標準管理等多部門、多機構互相聯動。
2.1 科技成果的評估與篩選
科技成果的評估與篩選是實現成果標準化的基礎和前提,科技成果的水平也直接決定著標準質量和標準化成果的競爭力。
評估與篩選的內容包括:科技成果的標準特性、成熟度、應用前景、與現行標準的協調性。科技成果的標準特性分析主要是分析科技成果是否能夠在某個行業內被相關者共同使用,且具有合理的可重復性。基于科技成果持續應用時間、范圍、效果、與其他相關技術的協調銜接性等,對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進行評價,以說明科技成果的可信度。應用前景分析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3個方面。通過對比分析科技成果適用范圍、核心內容、主要指標與現行標準的相關規定是否協調,以避免標準間的重復、交叉。目前,較為常用的評估方法包括專家咨詢法、市場調研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
2.2 轉化標準的類型
標準的制定是科技成果轉化有效途徑。經過前期對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需求分析、必要性評估和可行性分析來確定轉化標準的類型。首先,根據標準適用對象分為工程建設標準或產品標準,根據標準層級,科技成果可轉化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或企業標準。其次確定標準的屬性,判斷科技成果適用性是否涉及保護國家安全、消費者利益、人身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等需求,明確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后的條文約束力。再次,要科學判斷科技成果的應用范圍和主要內容,以正確地指導標準規定的適用范圍和章節架構。最后,根據不同類別和不同層級標準的管理要求,組建標準編制組并開展標準編制。
2.3 標準實施與反饋
科技成果轉化的標準在完成制定并發布實施后,是對科技成果的進一步檢驗。編制組和標準管理部門應積極開展宣貫,通過舉辦研討會、發布宣傳材料等方式,提高標準的知曉度和認可度,使得標準能夠正確、及時、有效地指導行業相關工作。同時,標準管理部門通過已建立的標準監督管理機制,確保標準的正確實施和有效執行,收集社會對標準的疑問和建議,并及時做出反饋和記錄。在標準實施一定時間后,由于行業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等情況,標準管理部門組織開展標準復審工作,根據復審結論及時對技術落后的標準進行修訂,與最新科學技術成果水平保持同步。
3 影響因素分析
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受到內力和外力雙層作用影響。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驅動力、科技成果質量、市場需求、標準化人才等方面。
3.1 政策驅動力
政策是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重要驅動力,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支持和引導,直接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規模和可行度。高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等是科技成果產出的創新主體,需緊密關注國家或地方政策變化,及時總結、凝練和轉化現有技術成果。
3.2 科技成果質量
科技成果的研發質量決定其是否能夠成功轉化為標準,并直接影響標準的可實施性、指導性、可靠性。處于技術發展過程中的科技成果,適合制定標準化指導性文件。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具有較強的原創性、科學性和可信度,突破現有技術瓶頸,滿足國家或行業的重大需求,具有更高的不可替代性,轉化為標準的價值更大。高成熟度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已實現產業化或規模化的科技成果,其轉化為標準的不確定性小、風險低,轉化成效高,轉化后的標準質量相應地也有所保障。因此,科技成果的創新主體在標準轉化前,仍需積極開展應用實踐,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質量,提高標準轉化的成功率。
3.3 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不僅決定科技成果的經濟價值,也直接關系著科技成果轉化標準后的適用性和應用性。在政策驅動的影響下,擬轉化為標準的科技成果要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關注市場發展動態,及時調整科技成果的研發策略和產出,以保持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標準也可以促進新的產品、技術和服務,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激發市場的創新活力,推動市場的持續發展。
3.4 標準化人才
科技成果的產出主要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機構,在成果的標準化過程中,需注重對相關科研人員標準化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加強標準化意識。首先,可通過設立標準化相關課程,及時對科研人員開展標準化教育,提升科研人員的標準化能力。其次,加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標準化協會、標準化研究院與高校等科研成果產出單位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可使標準管理人員及時發掘有標準化價值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可使科研人員加深對標準化過程的理解,提升標準化工作經驗。
4 結 語
目前,我國在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標準在推動科技成果的應用和產業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等科技創造主體需積極總結科技成果,加強標準化人才培育,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標準管理機構和人員需加強對前沿科技成果的了解和認識,及時挖掘具有標準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共同推動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參考文獻
GB/T 33450-2016, 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指南[S].鄭鷹.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對策研究[J]. 標準科學,2017(12):80-83.
黃傳慧,鄭彥寧,吳春玉. 美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研究[J]. 湖北社會科學, 2011(10):81-84.
李曉慧,賀德方,彭潔. 英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及經驗[J]. 科技與經濟, 2016, 29(4):16-20.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的通知[Z]. 2016.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 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Z]. 2021.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首都標準化發展綱要2035[Z].2022.
楊文君,肖春勇,路宏峰.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一中心、三維度”服務體系探索——記深圳在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試點中的先行實踐[J]. 標準科學, 2021(2) :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