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數據和區塊鏈將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工具,本文闡述了大數據發展面臨的瓶頸和區塊鏈技術原理,分析了兩者在數字身份認證系統、智能基層社會治理、政府數據開放和交易、社會誠信治理等5個方面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應用原理和路徑。大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等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社會治理方式,提高了政務服務效率,區塊鏈將進一步解決數據安全、數據確權、數據共享、數據可追溯等問題,為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社會治理;大數據;區塊鏈;技術賦能
以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驅動國家治理體系的變革,大數據和區塊鏈將成為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工具。大數據思維和技術已經逐步應用到政府治理中,如政務云、政務數據共享和開放、普惠金融、審計等,切實提高了政務效率,為 “最多跑一趟”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數據隱私、數據確權、數據安全、數據壁壘、身份信任等問題日益凸顯。區塊鏈技術是一個分布式的共享賬本和數據庫,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價值傳遞、信息公開透明等特點,為大數據治理中出現的新問題提供了破解思路。
諸多學者關注社會治理問題,有學者認為應從完善政黨引領社會治理的制度體系、健全多元主體有效參與的體制機制、加強社會治理能力建設、構建網絡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強化社會治理保障體系建設進行社會治理實踐。[1]楊檸聰和白平浩 (2020)指出,區塊鏈給政府治理帶來機遇也有風險,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核心技術能夠有效保障政務數據安全,提高政務效率,減少權力腐敗,且已被應用于多國政府治理,但其本身的局限和特點也會使政府治理面臨風險。[2]吳春 (2021)針對不同治理主體間的不信任、不配合問題,探討了 “區塊鏈+大數據”下網格化社會治理信任機制的構建路徑,包括基于 “區塊鏈+大數據”建立網格化社會治理信任體系;建立新型的大數據網格化社會治理系統;以 “區塊鏈+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建立高效的協同聯動機制。[3]本文立足以人民為中心,針對社會治理中的身份信任、數據共享、數據可追溯等關鍵問題,從大數據和區塊鏈的技術特點、融合和應用場景出發,探討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在基層社會治理、數據開放和交易、誠信社會治理等的應用。
一、“大數據+區塊鏈”社會治理的技術原理
(一)大數據社會治理面臨的困境
大數據技術給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發展和突破,但也面臨發展的困境:1.優質可用數據少。大數據的價值體現在通過數據分析挖掘出數據中隱含的信息,對未來進行預測,激活數據價值。優質數據是大數據分析實現智能治理的必要支撐,但由于大數據產業的興起過快,業內并沒有統一規范的數據衡量標準,[4]政務數據隱私不僅包含公民的個人隱私,還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導致數據整合存在困難。由于數據隱私、數據壁壘和數據權屬等問題,目前開放數據多為基礎數據。2.數據安全問題。數據泄露事件時有發生,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各部門的海量數據集中存放在數據中心,數據安全問題更為凸顯。3.數據孤島嚴重。信息化早期,各部門獨立建立信息系統,數據都存儲在自己的數據庫中,自身利益和數據安全都會阻礙跨部門跨區域共享數據。要發揮大數據的真正價值,需要收集海量數據,在部門間數據共享時,要解決用戶隱私保護,保證數據安全。4.綜合性的專業人才缺乏。隨著大數據在社會治理中的廣泛應用,需要大量掌握社會治理理論、大數據思維和大數據技術的人才,一些地方紛紛出臺了大數據人才引進政策,而人才培養和成長需要一定周期。
(二)區塊鏈為大數據提供安全保障
區塊鏈是由多個節點共同維護的按時間順序鏈接而成的分布式賬本。區塊鏈的每個節點都保存一份完整的數據賬本,與大數據技術一樣均采用分布式存儲,但大數據技術中的存儲節點保存部分分片數據,通過大量節點共同實現大規模海量數據存儲。在數據結構上,區塊鏈賬本由區塊保存數據,區塊由區塊頭和區塊體兩部分構成。區塊頭包含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本區塊的哈希值、時間戳、Merkle根值等信息,區塊體保存鏈上交易的數量和具體信息。大數據的典型特征是非結構化,具有多樣化、大體量、速度快和價值密度低的特點,而區塊鏈中的數據多為結構化數據,體量不大、價值密度高。從技術的角度,區塊鏈是哈希算法、非對稱加密算法、P2P網絡、共識算法、智能合約等技術的創新組合。鏈上數據被修改會引起哈希值改變,將無法通過驗證,以防止區塊數據被篡改。區塊中前一區塊哈希值可以保證鏈結構的完整性;時間戳可以標識交易記錄的生成時間,使數據可追溯。數據的可追溯是區塊鏈安全的核心。
(三)主權區塊鏈
根據去中心化的程度,區塊鏈可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 (詳見表1)。根據政務特點,政務區塊鏈多采用聯盟鏈,聯盟鏈由多中心共同維護,節點要經過聯盟許可才能加入。
為適應 “區塊鏈+政務”的發展需要,2016年 《貴陽區塊鏈發展和應用白皮書》創新性地提出 “主權區塊鏈”的概念。主權區塊鏈是將區塊鏈技術發展納入國家主權范疇下,在法律和監管下,從改進和完善自身架構入手,以分布式賬本為基礎,以規則與共識為核心,實現不同參與者的相互認同,在主權經濟體框架下形成共有價值的交付、流通、分享及增值。[5]主權區塊鏈更強調 “主權+技術”“代碼+法律”的理念。區塊鏈使信息互聯網發展到價值互聯網,主權區塊鏈則推動互聯網向秩序互聯網發展。
二、“大數據+區塊鏈”賦能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應用
大數據已經取得了區塊鏈適合在不可信的環境中建立基于數學的信任,實現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可解決社會治理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大數據和區塊鏈可以應用到基層社會治理、政府數據開放、市場數據交易、社會誠信治理、網絡信息治理、智慧監管、精準扶貧、數字金融、食品安全溯源等多個社會治理領域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共服務力,賦能黨建引領、政府主導、多主體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
(一)建立統一的數字身份認證系統,完善基礎治理能力
大數據思維和技術的應用不斷落地,政務系統用戶通過真實的數字身份登錄,身份認證和身份信息安全是需首要解決的問題,王柏華等 (2020)提出采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字身份生成及驗證的方法,[6]認為區塊鏈可保證身份數據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數字身份的理念和技術實現經歷了中心化身份、聯盟身份、用戶為中心的身份和自主主權身份4個階段,自主主權身份是指由用戶個人完全控制的數字身份管理模式。區塊鏈技術應用身份認證有兩種方式:創建新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身份,或將已有的數字身份信息置于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之上。未來數字身份不是一個數字化的公民身份或身份證這樣的簡單標識,而是用戶能力、屬性和行為的集合。
(二)構建網格化基層治理大數據智能平臺,提高服務效能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基層是和人民最貼近的,推進基層治理數字化建設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和公信力。網格化社會治理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創新模式,多元主體之間的良性協同互動是網格化社會治理順利開展的關鍵性因素。大數據平臺需要有大量算力的支持,國家的 “東數西算”工程為大數據提供了算力,地方政府也在積極部署本地數據中心,大連市建成云數據中心和計算中心,預計未來可達300P算力,支撐政務系統在云平臺上運行,為大連政務云及相關企業提供算力和數據服務。通過智能化的大數據平臺,可以更精準高效地發布自上而下的信息,如急救和安全知識,提高服務能力。大數據平臺通過數據管理、分析挖掘技術等可以幫助基層提供多維且精準的信息,使工作人員提升效率和決策科學性。基層網格員可以利用手機的拍照、視頻錄制、位置等功能隨時隨地采集數據信息,準確翔實地上報風險隱患。老百姓可以通過平臺提意見和建議,暢通自下而上的交流渠道,平臺將自動分類并轉到相應部門。未來,通過機器學習等技術實現將掃描的垃圾自動分揀并回收到相應垃圾桶內。借助攝像頭、電子手環等電子監控設備采集老年人的行為活動、情緒狀態、健康指數等數據,分析其飲食習慣、睡眠習慣、健康狀況,構建數據模型進行個性化看護方案和健康預警等。
(三)解決數據確權等問題,促進數據資源開放和交易
隨著大數據思維的深化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公認大數據蘊含大量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政務數據開放使更多的組織、個人得以使用和研究,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可以進行合法交易。由于數據的可復制和可修改的特性,數據確權、交易可追溯、數據安全等問題制約數據開放和交易的開展。區塊鏈技術通過身份認證建立信任,數據所有者授權后可進行開放或交易,交易過程上鏈,通過鏈式結構等技術實現交易記錄可追溯,通過非對稱加密算法等加密技術保證數據安全。智能合約自動執行交易方的義務條款。大數據可以自動處理敏感數據,進行數據安全分級。大數據和區塊鏈構建的數據共享平臺,可以打通跨部門、跨區域的政務數據,促進業務協同辦理,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好的政務服務體驗。
(四)解決征信數據共享難題,推進社會誠信治理
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我國信用體系不斷完善,但仍存在數據孤島問題。公民信用意識雖逐漸增強,購物平臺刷單、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罰單不執行等失信行為仍普遍存在。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往往根據網站銷量進行選購,無法購買更優質的商品,也淹沒了一些良心商家的商品;銀行風控難、部門監管難也帶來大量的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問題。
社會誠信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核心內容,其難點之一是數據孤島、身份確認、數據確權、用戶隱私等阻礙數據共享,無法形成反映信用主體真實信用的大數據,也就不能及時全面反映一個人的信用好壞。區塊鏈聯合數字身份和信用評價系統,服務提供者可以驗證節點用戶的身份和歷史記錄來 “證書化”自己。社會誠信治理的另一個難點是信用數據的真實性。區塊鏈技術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等特點,能夠通過對數據信息的存儲、保護、交易、監管等方面保證信用數據的真實性。
大數據和區塊鏈將打破不同組織之間的數據信息孤島,收集和共享高質量可信的信用數據,可幫助解決消費信用、銀行信貸、普惠金融等領域中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成本過高、大數據殺熟、中小企業融資難等難題,同時也有利于提高信用主體的信用意識,構建和諧的誠信社會。
三、結束語
以大數據、區塊鏈、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科技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大數據帶來了社會治理模式變革,使人民群眾更多地參與到社會共同治理中,也享受到大數據帶來的便利和高效。區塊鏈技術是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是一場真正的去中心化革命,是影響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新機遇。通過區塊鏈技術破解數據共享、數據確權、數據安全、數據可追溯等難題,實現跨部門、跨區域的數據高效流通,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整合,分析挖掘數據中蘊含的價值,推進社會治理的精細化。科技支撐社會治理的目的是提質增效,為老百姓服務,因此數字科技在社會治理中的運用要以人民為中心,以黨建為引領。
參考文獻:
[1] 陳宜,王征兵.新時代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機理分析和實踐路徑[J].理論視野,2023(3):75-80.
[2] 楊檸聰,白平浩.區塊鏈技術的政府治理實踐:應用、挑戰及對策[J].黨政研究,2020(2):100-107.
[3] 吳春. “區塊鏈+大數據” 下網格化社會治理信任機制構建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8(1):2-5.
[4] 楊永強,蔡宗輝,劉雅卓.區塊鏈+大數據:突破瓶頸,開啟智能新時代[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
[5] 王煥然.區塊鏈社會:區塊鏈助力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6] 王柏華,孫長杰,李照川,等.遠程辦公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身份認證方法[J].信息安全研究,2020,6(4):317-326.
基金項目: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大數據與區塊鏈技術雙背景下的征信體系創新與應用研究” (項目編號:L20BGL039)。
作者簡介: 閆會娟,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區塊鏈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