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高校教育逐漸向國際化的發展目標邁進,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傳統的地方高校外事管理存在著一系列的弊端,不利于高校與國際化接軌。高??沙掷m進步發展的實現需要高校外事工作人員與時俱進,結合相關優勢學科,由點到面,充分拓展高校國際化辦學空間,逐步推動國際化理念的深入,促進地方高校國際化辦學觀念的改革。
關鍵詞:國際化;外事工作;地方高校;管理研究
隨著經濟不斷進步,高校外事工作需要與時俱進,利用國際化教學原則,為地方高校創建國際交往發展平臺,生成新的國際教育市場和教學理念,進一步促進地方高校辦學觀念的改革和創新,促進高校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創新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也要加強全面研究,提高更多人才的專業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斷進步。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教育國際化,外事需求量增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科技、文化的全面進步,我國的國際教育交流和合作也變得越來越頻繁,并且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高校國際化外事工作管理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從開始簡單的人員溝通交流,到更深層次的科研合作,再到校與校之間開展課程共建、交換生項目、合作辦學等。結合實際教育的發展理念不僅給地方高校與國際接軌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形式和教學機會,同時也是高校當前自身教育素質教學和國際競爭能力的發展體現,為我國國際化教育的發展和培養需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的學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教育教學條件。地方高校應利用現有的外事條件開展國際溝通和交流,使當前高等教育更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1]結合高校的教育政策和發展目標,外事部門的工作人員是連通地方高校與世界的橋梁,可以為學校師生接觸世界打開更大的窗口,同時全面整合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取其精華、融會貫通,從根本上進一步推動地方高校的國際化發展和進步。
在傳統的高校外事工作背景下,仍然存在著教育方式、教學形式、思想比較落后及工作人員的國際化視野狹窄和整合應用國際教育資源能力較弱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高校之間開展國際化交流教育合作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事部門的工作人員應全面了解本校的優勢學科并整合相關資源,結合所了解到的國際化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可能的合作機會,因地制宜地全方面促進地方高校的國際化建設穩步發展。在當前的外事工作規劃中,部分工作人員對于國際化教育理念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舉辦相關國際會議和國際教育活動時沒能結合國際教育發展的步伐,沒有邁出固有模式的舒適圈,陷入模式化的工作方式,模糊了外事工作的根本理念,對本地高校國際化的發展脈絡節奏不夠清晰。
(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強外事工作
地方高校要想保持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并穩步實現其國際化教育的發展目標,需要加強外事工作建設,深入理解并全方位貫徹高校國際化發展理念。
地方高校應以國外同等水平的高校合作為切入點,積少成多、由點到面,逐漸深入。外事部門切不可故步自封,而應牽頭開展專業化的學術論壇,組織推動各項主題的國際會議,擴大國際交換生項目的選擇范圍,鼓勵教師結合優勢學科進行課程共建,聯系海外具有相同優勢學科的高校進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者機構的申報,從根本上進一步增強高校外事部門的職能,同時結合二級學院的相關教學目標進行管理,實現學校各部門之間的優勢聯動,共同推動高校的外事工作邁上新臺階。這就要求外事部門與二級學院之間要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并且要提出有效的國際會議或者課程共建等方面的教學方案和執行分工,共同促進地方高校國際化發展。
國際化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形式已經成為新時代國際教育建設發展的根本關鍵,結合中國地方高校的教學形式開展外事工作管理建設,最終達到從根本上提高中國地方高校國際影響力的目標。[2]推動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的理念發展,為高校提供更多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提供更開闊的發展思路,同時進一步加速我國高校與國際接軌的步伐。不僅如此,高校外事工作人員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外事工作建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人員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國際化視野,與時俱進,全方位多層次地加強地方高校對外的溝通交流合作,不斷促進推動高校外事工作全面發展和進步。
外事工作在開展中要提出新的國際化教學政策,是高校參與國際競爭的有效力量,同時能夠從根本上實現可持續的教育國際化建設發展。通過對中國各大高校的對外交流實際現狀進行梳理和有效的分析,結合開展的相關教學規劃實踐經驗,高等教育如果需要保持可持續建設發展,同時還擁有強大的國際化視野支撐,不僅需要強化辦學理念,具備良好的服務管理意識,更應該樹立積極主動的社會服務觀念,制定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務教學目標,不論是采用交換生項目還是短期相互交流的國際合作辦學原則,都需要深化加強全校師生的國際化理念,使學校的歷史傳統與國際化教育模式互相適應,走出符合地方高校自身發展建設節奏以及當地特色的國際化發展新路。
二、大學國際化與地方高校改革
(一)大學國際化
為了從根本上促進地方高校加快國際化建設發展的步伐,以及結合各個二級學院教學目標任務,充分挖掘教育資源,大力開展各個學科領域的國際會議,全面對接全球范圍內各個友好學校的交換生項目,結合各方力量申報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機構,對加速地方高校國際化教育體系建設、逐步接軌國際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
根據當前的教育發展理念以及大學的國際化教學政策和教學目標,相關教育工作人員在開展教學應用中需要提出新的教學政策,如邀請一些專業能力比較強的外籍學者來華進行課程共建、定期舉辦專業領域的講座、積極鼓勵學生出國交換、游學以及留學深造等。同時,結合當下教育全球化發展的形勢,外事部門應積極承擔起排頭兵的作用,對于目前繁多的國際化項目進行細致篩選,適配出最符合地方高校的且能發揮出其優勢學科特色的項目,做到品牌化先行,由點到面、逐步鋪開、科學發展直至全面開花。
當前受到地緣因素、經濟支持、政策壁壘等各方面的局限,導致地方高校國際化發展形勢和發展理念仍然沒有得到全面的實施,進而缺少完整的國際化教學體系。但仍應該克服困難,由細微處切入,在現有的條件中篩選出優勢學科及項目。世界貿易組織中相關的教學政策和教育服務體系也充分表明,除了政府相關機構出資進行教育活動創新應用之外,凡是收取相關的資金費用進行教學活動和教學理念學習都屬于當前的教育服務體系的根本范疇,并且在教學應用中需要積極鼓勵學生開展海外留學。[3]要想在國際教育市場中取得一定的地位,需要與國際教育目標和教學形式相接軌,積極學習發達國家教學體系中適合我們地方高校實際情況的部分,創新教育目標,改善教學環境,參與到國際教育市場競爭中,為地方高校的國際化發展吸收更多新鮮血液與力量。
(二)大學國際化的衡量標準
在日本教育研究應用中,一些教授在20世紀的高等教育國際討論學會上提出了衡量大學教育、國際教育和科技教育的三條教育標準具有通用性、交流性和全面性的教育原則。[4]在實際教學發展中,要求一些高校充分進行對外開放,并且要將自己所擁有的一系列教學文化傳播出去,結合國家和民族的教育管理一體知識進行創新。不同國家之間的高校以及教育機構、研究所應該多進行溝通和交流,形成一些小的聯盟與組織,再逐步發展、完善、擴大。教育體系的基本性原則就是具有交流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有效地保證多元化、多地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者和留學生之間能夠多進行溝通和交流。因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更應該抓住自身的優勢學科,打造特色教學項目,并以此為突破點,在外事部門和相關二級學院的緊密配合下,由上到下,上到領導、老師,下到學生以及相關外事工作人員,都要積極參與報名國際上的各類交流項目,充分吸收,逐步發展,最終走向國際。所以應促使地方高校認真審視當下的教育教學模式與理念,有效率、有目的、有實效地革新地方高校辦學理念,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與時俱進。
(三)地方高校國際化進程中的改革
在全球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的當下,結合地方高校教育目標和教學理念,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教育大眾化、多元化的深入管理和研究,整體教育理念融入高等教育體制教學中,成為大學國際化、多元化的教育目標。地方高校需要創設出有效的符合自身實際的國際交流管理平臺和管理理念,與外方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積極的合作了解互動,充分溝通。從多個方面拓寬學校的辦學空間,為學校提供更加高素質的人才。[5]
地方高校在國際化的教學發展進程和發展調整中,整體流動性和交流性不強,很難找到一流的、與自身實際相匹配的合作教學目標。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建立合理、科學、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地方高校外事工作教學目標,要加強對外交流管理平臺的全面重視,并且要從根本上拓展國際化教育事業,從根本上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加強學校教育方案,教學理念的改革,培養國際視野,提出全面創新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管理應用中,要加強地方高校工作隊伍以及教師隊伍的建設和規劃,如積極引進優質外籍專家、鼓勵教師積極申報課程共建項目等。加強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制度的全面完善和有效創新,對于促進地方高校外事工作的全面運行、優化管理機制、不斷突破創新有著積極的作用。以規范管理的教育形式促進外事部門的科學發展進步,有助于打開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目前,外籍教師團隊的缺乏以及教育理念、教學目標不夠國際化等問題需要進行積極解決和完善。
三、改革和完善地方高校外事工作管理
隨著社會的文化、經濟、科技不斷發展,地方高校需要加強高校外事工作管理體系和管理建設,針對外事管理工作的缺點,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對教育政策進行及時的改正,并且要結合社會發展方向、順應時代潮流趨勢,進而建立更加完善的工作管理體系和管理形式。地方高校的工作管理人員需要加強對管理機制全面創新能力。高校的外事工作人員要在遵循學校政策的大背景前提下,提高外事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外事能力。通過引入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和教學形式,利用外事部門作為橋梁,展開國際化的高校教育交流和教學目標,將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進行全面改造,并且運用到我國的高校教學發展中。在教學規劃中,通過申報建立高校的中外合作項目或機構,能夠促進教學形式的全面規范,并且可以從根本上促進本地的科學教育發展和進步。國際化的教學語言是當前國際教育學會交流的根本和基礎,所以高校教學要加強英文教育體系建設,適當引入外教,舉辦相關外語類活動,以提高本國學生英語學習以及社交能力。同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展多元化的小語種學習的選修課程,讓語言不再成為學生接觸世界的壁壘。讓學生選擇的面不再局限于英語國家,而是可以放眼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
在高校教學發展中,需要遵循國際化的教育發展原則,從根本上提升國際化的教育視野。高校外事部門也應該加強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訓,在保證工作人員自身語言優勢的同時,更要打開他們的國際化視野,提升其教育國際化意識,同時注重提升其國際化素養。外事部門應該定期舉辦相關能夠開闊學生國際化視野的活動,幫助學生逐漸認識到國際交流的重要性。高校外事部門對于二級學院的教學發展要注重教師自身的國際化教育素質的培養,同時加強對外籍教師管理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創新,提高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語言能力,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工作水平。
四、結束語
隨著教學理念不斷改革、全面創新,在地方高校教學政策不斷完善發展的當下,無論是我國的教授還是國際的專家,都要加強合作,同時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這能從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推動地方教育工作的發展和進步,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高校外事部門應該積極鼓勵上自二級學院、下至每一位學生充分與世界接軌,扮演好地方高校與國際接軌的橋梁的角色,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進而推動學校國際化特色教學發展。不斷完善高校外事部門的工作管理制度,提升外事部門工作人員的國際化素養,在打造地方高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劉韜.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外事管理工作面對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8(03):47-50.
[2] 朱蘇靜.全球化趨勢下高校行政管理隊伍國際化發展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23):40-42.
[3] 陳婧.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外事工作的探討[J].學園,2019, 12(19):95-96.
[4] 李海紅.新發展格局下地方高校國際化內涵式發展[J].海外英語,2023(13):197-199.
[5] 朱曉雯.高質量發展目標向度現代化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9):132-134.
作者簡介: 吉芊融,女,白族,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大學與城市發展、高等教育、文化遺產、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