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人的現代化”是指在科技、經濟、文化等方面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使人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而達到全面現代化的目標。鄉村振興與實現“人的現代化”兩者相互關聯,彼此滲透,共同構成鄉村振興的行動基礎。在鄉村振興過程實現基層農民群眾“人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從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方面探討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農民主體性、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的現代化”;實踐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 “人的現代化”中實現農民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本文從教育、品德、健康、素質等方面探討了鄉村振興中 “人的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旨在為農村人口素質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一、依托地方自治融合治理
(一)依托基層黨組織推動鄉村教育發展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1]實現人的現代化,關鍵在于教育,基層教育現代化是實現農村 “人的現代化”的基礎,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鄉村教育振興迫在眉睫。加強職業教育是農村基層黨組織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一方面組織農民開展職業教育有助于鄉村結構化改革,在實際工作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開展培訓班、組織技能比賽等加強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技能水平,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積極促進農業技術先進發展,同時增強農民技能;另一方面要提高職業技術學校教育質量,設立城鎮職業技術學校,基層黨組織要積極倡導和幫助鄉村貧困家庭輟學學生進入職業技術學校,學習農業科學技術,使其感受到職業教育的實用性。
(二)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加強文化素質培養
中華文化是民族教育的底氣和自信,鄉土文化則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鄉村教育現代化的精神內核。[2]農村文化建設是實現 “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要吸收中國儒家傳統文化,把鄉土文化和鄉村教育相結合,將優秀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植入鄉村教育中,加強農民對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鄉村社會認同感,培養培育鄉村學生的文化自豪感。農村基層黨組織通過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舉辦文化講座等,加強農村鄉土文化建設,提升農村居民的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心,以促進農村文化繁榮發展。把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結合,以鄉村教育現代化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例如,Y市某村群眾服務中心在村街道路邊設立宣傳架,設置鄉村振興、黨員服務群眾的有關文化宣傳語,并在閑暇時間依托當地傳統文化舉辦比賽活動并設立群眾生活物資類的獎品福利。文化素質是實現 “人的現代化”的重要素質之一。農村基層黨組織也應該注重文化素質教育。在實際工作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開展文化講座、組織文化考察等,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這樣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促進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家庭是農村的基本單位,因此家風建設與民風、鄉風關系緊密。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環節,正確的家庭德育觀有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農村基層黨組織應該注重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和引導。農村大量適齡人口外出務工造成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給和諧家庭家風建設帶來一定影響。在實際工作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開展家庭教育講座、組織家庭教育咨詢等,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和引導。此外,面對在外務工人員,基層黨組織應當依托當地產業發展,吸引外出人員回流就業,通過人口回流,穩固家庭和諧的同時帶動鄉村經濟發展。這樣可以促進農村居民家庭和睦,增強家庭成員間的親情。
(三)推進衛生環境建設
衛生環境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在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廁所衛生改造、住房建設等方面,需進一步優化。在實際工作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組織清潔衛生日、加強環境衛生管理等,推進鄉村衛生環境改善。激發群眾的主動參與性,全面完善監督機制,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個人,形成動態化監督管理體制。同時,基層組織要加強對村民的健康鄉村、美麗中國的政策宣講,不斷增強全民的健康意識。這樣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減少疾病的發生率。
二、依托德育促進鄉村全面發展
(一)加強鄉村思想政治教育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是建設文明新農村的重要條件。促進農村居民的全面發展,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學習貫徹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面對思想活躍、價值多元的現實形勢,要充分認識到人的思想的獨立性和差異性,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廣大黨員干部應該積極引導規范基層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對錯誤思想的辨別和判斷能力,幫助群眾在參與農村建設發展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實際工作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開展道德講座、組織道德評比等,加強道德教育,利用網絡新媒體組織群眾學習新思想。這樣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道德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
(二)加強青少年和務工群眾心理教育輔導
近年來,城市和鄉村的發展失衡,鄉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家庭教育缺失,外出打工的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愈來愈遠,子女大部分缺少關愛與傾訴,使鄉村留守兒童產生性格孤僻、郁悶寡言、攻擊叛逆等一系列問題。我國大部分鄉村基礎教育較低,因此鄉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問題是當代鄉村建設中的重點,青少年則是農村基層黨組織進行品德教育的重點對象。在實際工作中,農村基層黨組織應該注重開展各種形式的青少年教育活動,如開設農村少年宮、組織暑期夏令營、心理健康輔導等。通過培養鄉村青少年的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為農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也應當建立老師結對幫扶留守兒童的機制,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廣泛的興趣愛好、豐富的情感、堅定果敢的意志等,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農民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民在外就業的迷茫不安在于戶籍的限制、社會保障無法實現均等化,在外打工的壓力伴隨著未知風險,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孤獨感和壓抑心理,基層黨組織應當加強和完善農民工培訓、設立農民工心理咨詢部門,為農民工提供心理疏導援助,對有心理問題的農民工進行疏導化解,幫其早日走出困境,避免產生問題嚴重化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三)加強健康管理
農村基層黨組織應該注重群眾健康管理的指導和引導。在實際工作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開展健康管理咨詢、組織健康檢查等,加強健康管理的指導,引導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保障身體健康。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注重加強健康宣傳。在實際工作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開展健康講座、組織體檢等,加強健康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增強預防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例如,針對農村老人多的情況,可通過開展中醫講座,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圍繞養生誤區、常見病癥用藥等內容,有針對性地對中老年人的養生要點展開生動形象的講解,將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和健康理念融入村民的衣食住行中,滲透到廣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三、依托法治為現代化發展奠定保障
(一)普及義務教育,完善城鄉教育法規體系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道路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4]促進鄉村教育現代化不僅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實現鄉村現代化發展,基層黨組織應積極推動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注重教育公平性,積極促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由于鄉村學生和教師流失、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師質量難以保障、家庭教育缺位等多方面的影響,鄉村教育發展受阻。政府和基層黨組織要做好頂層設計,完善教育法規體系,優化鄉村學校布局和教育資源配置,也要適度加大政策傾斜力度、資金投入力度建設高質量鄉村教師隊伍,提高鄉村教師待遇,通過推動家校合作等方式促進鄉村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5]
(二)加強群眾政治法律素質培養
政治素質是農村現代化發展中農民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農民的政治參與行為與基層組織的建設有很大關系。端正的基層干部作風和農民知情權的充分保障能夠有效提升農民參政熱情。因此,應在基層政府及干部的建設工作中提升透明度,建立民主信息公開機制,讓村民真正獲得當家作主、管理村務的權利。可以在村委會設置電子公示欄,農民可以匿名發表對村委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并由村民投票選出公示欄監管人 (定期更換),對公示信息進行規范性管理。只有保證了農民的主體權益,才能保證農民參政意識和政治素養的穩步提升。目前,鄉村農民學習法律的態度普遍消極,農村落后的教學條件,大部分鄉村居民都得不到有效的法律培養,缺乏知識文化儲備,進而導致農民的法律意識普遍淡薄、法律素養欠缺等問題的出現。先教育后實踐是人的素質培養的必然過程,所以學法懂法是農民運用法律的前提和基礎。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農民非常有必要領悟學習法律的實踐價值和重要意義,進而培養積極的學法意識。基層黨組織可以通過普法教育和網絡新媒體的傳播宣傳,把職業教育和法律培訓相結合,提升農民法律法規的遵守意識,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三)利用政策法規推動健康鄉村建設
健康是國富民強的重要標志。當下農村醫療資源短缺、保障形式單一,應對大病情形作用有限;影響健康的農村人居環境短板頻現。此外,家庭經濟困難仍然是影響農民健康的重要因素。鄉村唯有呈現嶄新健康的狀態,農民擁有健康的體魄,我們的社會才能稱之為 “人的現代化”的社會。健康鄉村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健康鄉村建設有利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共同富裕。農村基層黨組織可以通過完善醫療保障和醫療人才引進推進健康教育。在大時代的環境下,大批農民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基本以短期為主,而這類工作無穩定醫療保障,因此健全鄉村基本醫療保障是鄉村健康建設的重要環節,要統籌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加大基層醫療政策扶持力度,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協調城鄉差異,提升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性。統籌完善鄉村醫療保障體系,將重大疾病險納入醫療保障之中,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公平可及,為健康鄉村的建設提供醫療制度保障,逐步實現農民從 “有病難醫”到 “有病可醫”“有病敢醫”的轉變,在促進鄉村振興的同時也為社會醫療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6]國家大力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建設是重中之重。當前基層衛生人才建設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體系不健全、培訓機制不完善等,這都嚴重阻礙了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升。對此,應當適當完善有關醫療人才的激勵機制,拓寬醫療人才的引進渠道,同時提高基層醫療人才的專業素質培養,進一步提升鄉村醫療的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提高基層醫療人才素質,為健康鄉村發展保駕護航。
四、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依托自治、德治和法治,不斷挖掘鄉村的內在潛能,推動鄉村振興和人的現代化高度融合,激發農村活力,創新發展模式,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群體整體素質,讓廣大農民群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農村 “人的現代化”與城市 “人的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始終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著力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治理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657.
[2] 趙鑫,李敏.中國式鄉村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邏輯與推進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3(06):21-30.
[3]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新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 張志勇,袁語聰.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道路芻議[J].教育研究, 2022,43(10):34-43.
[5] 劉引引.習近平新時代鄉村教育重要論述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21.
[6] 白描.鄉村振興背景下健康鄉村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2020,453(07):119-126.
作者簡介: 徐冕,女,漢族,湖北黃岡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