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人們交往場域深刻變革,海量資訊和多元文化披上了華麗外衣,易使感知力和獵奇心旺盛的大學生群體陷入審美困境。當代大學生能否在萬物互聯的審美喧嘩中重尋美所固有的清澈基因,自覺將個人審美需要和審美理想同國家需要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已成為青年大學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大學生;審美;數字社會;美育
數字社會背景下,多媒介的交互發展正以全新的姿態普遍嵌入大學生群體的社交互動、輿論傳播與文化鑒賞等審美場域,信息傳播的多元化與復雜化、平臺環境的不確定性與隱蔽性等特殊因素,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群體的審美價值觀念和審美判斷標準的形成。當代大學生能否在萬物互聯的審美喧嘩中重尋美所固有的清澈基因,自覺將個人審美需要和審美理想同國家需要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已成為青年大學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數字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審美問題研究的必要性
審美是主體在思維層面對客體的感知、判斷、推論與聯結及在實踐層面對事物的自由與能動創造,進而基于這一動態過程實現自身精神需求的價值活動。在數字全球化和信息化帶來的開闊視野和開放思想中,諸多審美形態交錯。資本、技術、大眾文化等因素經由數字媒介的組織整合在經驗與感受層面侵蝕了當代人的精神世界。[1]青年大學生的審美主題往往不再是純粹對精神超越與心靈自由的追求向往,而是逐漸單一地偏重于注重滿足生活品質的基本訴求和普遍行為。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人格培養和人性塑造的重要環節,既關乎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又關乎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與民族復興偉業。據此,應結合數字時代下社會發展現狀,剖析大學生在審美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警惕潛在弊端,規避化解風險,及時形成防范策略。
二、數字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審美困境
(一)數字時代的審美泛化使大學生審美情感平滑
審美具有 “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特征”,[2]審美源自審美主體的審美情感與審美趣味,是一種無關現實利益或具體目的的愉快。“情感”彌散于生命的全程,是人的生理、意識、認知、思想、行為等一切生命方式及其運動的基膜,并通過表征人的欲望和需求構成人的價值觀。[3]審美情感深刻地影響主體從內心深處對諸多活動方向自由而直觀的選擇。而數字社會背景下,技術以及文化產業幾乎將藝術強制架離了熟悉的無功利場域,通過機械的復制制造出審美與消費間的單調反應。以數據和消費偽裝的美僅僅以重復大量的感官刺激短暫而局限地填補著大學生的精神需要,以膚淺的感官快感生產出千篇一律的審美經驗。數字伊甸園所帶來的貧瘠養分不但無法真正滋養感性的生長,還極易造成審美主體情感的偏差、被動和惰性等消極因素不斷沉積。長此以往,頻繁而短暫的刺激將會使大學生的審美情感趨于麻木和平滑,弱化對事物的否定性而無法達到精神層面的撼動和躍升,更不利于大學生自身批判性、能動性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數字網絡的去中心化使大學生審美觀念迷途
審美觀念是一切審美需求和審美活動產生的起點。有學者認為,審美觀念是從無到有發展而來的,是審美社會化的過程。[4]所處時代的環境特征會極大影響大學生審美觀念的發展。面對數字社會,數字媒介重塑了傳統制度下的等級和秩序,生產、接受和傳播的權力從少數權威主體逐步分散到各個受眾群體手中,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 “去中心化”交互環境已經成為數字時代的典型特征。由于守門人的缺失,審美場域有序與失序并存,主流社會的話語影響力被分散和消解,隨之個人審美行為的主觀性和審美話語權的多變性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出泛濫、盲目且極端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判斷。大學生是意識形態爭奪的關鍵群體,審美場域中取得強勢話語權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群體的審美判斷能力和審美觀念的形塑。
(三)數字媒體的圈層固化使大學生審美能力缺失
審美能力是人類在完成一次審美活動時所需要的總體行為能力與認知能力。[5]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健全,不僅包含自由追尋美的能力,還包含對于美的正確價值取向和感悟美的高級能力。數字時代下,“算法推薦”依據個體的審美傾向、交互范圍和行為數據,為其精準畫像、類別判定,從而形成了部分相對獨立的信息場域。然而,這種以個體偏好為軸心的投送方式,在算法技術的強化下也產生了圈層固化和繭房效應等負面影響。大學生以趣緣為導向形成圈層,圈層之間往往壁壘森嚴。圈層排他性的不斷增強致使主體的信息選擇權進一步式微,大學生將被桎梏于同質化信息構筑的孤島之上。一方面,大學生群體被分置于相對窄化的空間定位,難以跨越的信息圈層與壁壘侵蝕著審美主體認知與行為的敏銳性;另一方面,以技術理性置換價值理性,對大學生審美能力發展形成了 “掌控”局面,既隔絕了橫向于審美的感性延伸,又阻礙了縱向于現實世界的理性反思,無益于其對審美理想的自由追尋和精神的自由發展。
三、數字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審美機遇
(一)數字語境為大學生審美需要提供豐富資源
大學生群體的審美需要包含身體感官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數字語境下融合性的媒介技術和多元化的信息特征為其審美需要提供了豐富資源。一是滿足了感官層面的審美需要。視頻影視、3D仿真、虛擬現實等技術以立體化呈現、互動式和沉浸式的體驗為大學生群體帶來了身臨其境的身體感知。二是滿足了精神層面的審美需要。多元媒介將情感投射到更加豐富的文化和藝術產品中,大學生群體通過審美體驗能夠激活主體效能并激發自身的情感釋放,進而產生情感共鳴。在合理運用和鑒別數字時代豐富成果的基礎上,數字媒介能夠拓寬審美主體的外在感官體驗。同時,審美資源的豐富性能夠激發大學生群體將充沛的審美感性體驗轉為對現實世界探尋的積極動力,進而從審美最本真的角度認識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二)數字媒介為大學生審美教育提供開闊場域
審美教育是將優秀的文化、藝術和行為典范作為育人素材,以達到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數字媒介為大學生審美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更開闊的素材視角和資源類型以及更寬闊便捷的場域和平臺。一方面,數字媒介的信息優勢可以幫助高校教師最大效率地收獲審美教育的相關素材,將具有正確審美價值觀引領的實時信息資源傳輸給學生,形成雙向的交互模式,增強審美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在數碼影視、社交媒體、數字博物館等新型的數字場域中,根據其特征而相應建構出龐大而隱性的審美教育機制。其所具有的共享性與互動性特征,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啟發大學生群體審美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形成大學生審美行為自我發展與完善的重要途徑。
(三)數字科技為大學生審美意識提供發展動能
人對美的感知和追求自始至終都蘊含在其生命活動之中,反映的是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無止境的追求。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演進,數字科技新領域不斷涌現。媒體存在的多元化必將帶來藝術傳達方式的多元化,從而也為促使人們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發生新的嬗變和新的適應提供巨大推動力。[6]在此背景下,數字科技充分了挖掘審美對象的潛力,以數字化創新為技術支持的先進文化與藝術深度交叉融合所帶來的審美旨趣,極大限度地促進了大學生群體審美意識的發展,誕生了新的人際交往方式和關系,形成了互助共享、自由平等、開放兼容等當代審美意識,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了理想化的審美對象和追求符合自身審美意識的思維境界。
四、數字社會背景下全面提升大學生審美素養的路徑
(一)完善高校美育體系建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認知
審美認知是人進行一切審美活動的 “先驗”基礎,是在人生經驗過程中形成的深層認知結構。高校審美教育能夠通過根植于大學生所處的日常生活、人文及教育環境,引導其樹立正確審美認知。在審美實踐中為大學生的意志培養、認知修養提供價值引領,調動其能動性、強化其思維反思性。在目標導向層面,當前高校美育應著重關注當代大學生對審美的需求,推進課程設置與新時代美育要求相契合;在內容發展層面,結合數字產物的趣味性和美育的實踐性特點,進一步創新和拓展審美教育的內容及路徑,使教育的內容更具藝術性和創新性;在依托形式層面,發揚校風學風和營造高校文化環境是美育的重要環節。高校文化設施和文化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審美認知,將數字媒介技術引入高校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場域布局,進一步挖掘利用其審美功能,為師生共同奠基深厚廣博的文化底蘊,得到正向的認知經驗積累。
(二)加強數字媒體審美監督,為大學生營造規范的審美秩序
數字媒介往往占領著輿論引導的制高點,沖擊著社會審美秩序。大學生群體處于價值觀念尚未發展成熟階段,無法準確辨析潛在不良社會思潮和極端意識形態。據此,亟須加強數字媒體的網絡監管機制。第一,加強法律、制度和技術方面對數字媒介的監督、審核與管控。構建甄別體系機制,克服資本和技術抗阻。嚴防相悖于國家意志的言論和庸俗信息的傳播,實時對審美主體所處的數據環境進行監管及維護。第二,鼓勵和弘揚優秀傳統與現代審美之精華,對審美秩序實現彌補和糾正。配合國家網絡信息管理部門,給予官方認證創作者以審美主導話語權,為大學生群體樹立審美榜樣。同時,警惕資本市場與媒體技術催生的利益產物,避免大學生群體遭到錯誤思潮和虛假信息的侵染。
(三)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涵養和浸潤大學生的審美旨趣
審美旨趣反映著群體情感和個人情感兩方面,關乎大學生對于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理性追尋。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包含精神層面的發展、審美的發展及審美旨趣的提升,應注重引領大學生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以風清氣正的中華文化之美代替數字社會的泛化平庸之美。一方面,堅定不移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基因,將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情懷和審美旨趣融匯于數字時代的審美文化和審美蘊含之中;另一方面,將家國情懷和民族傳統鮮活有機地嵌入多元信息之中,浸潤大學生對于國家和民族的主體認同意識。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用傳統文化根基照亮數字時代的暗房,讓大學生成長為有個體思考能力、有群體價值追求、有富足精神奠基的審美主體。
(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掘和鍛造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構成包含審美理想、審美取向和審美素養等多個維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當代青年大學生鍛造審美能力重要途徑。以社會歷史發展的主線推動大學生對文化和社會演變的理解,將祖國河山、生活之美、情誼之美納入大學生的審美視野之中,為審美素養的發掘和升華提供更多可能。第一,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教育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是由價值認知到價值觀形成,再到價值理想樹立的遞進過程。這一過程與協調和調動以認知能力為核心的審美素養密切關聯,能夠實現審美認同與理性認同的統一,促進審美素養的升華。第二,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教育功能。審美取向是形成審美理想的基本前提,在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能夠將大學生的感性認知轉變為理性認識,并進一步作用于內在信念和實際行為,實現審美取向的正向發展。第三,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想教育功能,把核心價值觀升華為大學生的審美理想和人生理想,為培育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提供價值遵循。
五、結束語
面對數字時代所帶來的新的交往場域、新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形態,應適時對大學生群體審美偏好、審美觀念和審美實踐等現實問題予以重視。從健全高校美育體系建設、加強數字媒體審美監督、注重中華傳統文化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引導青年大學生在關鍵時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矢志不渝追求真理,在人生發展道路上達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實現。
參考文獻:
[1] 危昊凌.數字社會下的審美泛化危機[J].天府新論,2023(01): 77-84.
[2] 康德.判斷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7.
[3] 王平.價值觀教育的情感基礎與原理:兼及道德教育理論建設的一種可能視角[J].南京社會科學,2020(06):150-156.
[4] 潘智彪.審美心理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2.
[5] 劉旭光.審美能力的構成[J].文學評論,2019(05):71-79.
[6] 張文杰.泛審美化的生存共享:論新媒介時代藝術生存環境的變化與審美趣味的變遷[J].文化藝術研究,2017,10(01):16-21.
基金項目: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少年專項)“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項目編號:2022Q5)。
作者簡介: 于詠荷,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發展研究;
門瑞雪,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