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立足于新時代和新征程,第一次把“文化自強”這四個字寫入了黨的代表大會報告,并對文化在新時代和新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不移地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路,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自立能力。本文對文化自信自強的思想蘊含進行了闡釋,并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展開探討,梳理出如何以“六個必須堅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我們的文化自強才能實現,才能使中華文化煥發新生機。
關鍵詞:文化;自信;自強;“六個必須堅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不斷增強自己的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逐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文化自信自強的思想蘊含
(一)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概念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自信強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己的文化理想與價值觀,對自己的文化生命力與創造力的高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國人民對中華優秀文化從內心深處產生的一種認同、一種自豪;[2]文化自強就是以文化自信為基礎,把中華優秀文化發揚光大,以其獨到的創新精神、強勁的競爭優勢以及深刻的影響力,為發展和建設中華文化而做出的實踐和努力。
(二)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之間的關系
雖然兩者在內涵上存在著差異,但是就其產生邏輯而言,兩者是一體的,既互為前提,又相互支持,相互補充。一方面,一個國家的文化要想實現自我提升,必須要有文化自信,這樣民族才能自覺地進行自我增強;而文化自強又能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的繁榮與強盛必然會使人民更加有信心。從實踐方面來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是統一的,沒有了文化自信,就很難實現文化自強,而沒有了文化自強,就很難建立起文化自信。它們滲透并反映在民族國家的成員為了某種目的而形成的一種文化意志之中。
二、以“六個必須堅持”促進文化自信自強的路徑分析
(一)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著力打造人本文化
人是最主要的文化創造者與承載者,文化是人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所積累與形成的,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與結果。在實質上,文化自信是人的自信,文化自強也是人的自強,因此,推動文化自信自強,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在文化實踐活動中,人處于主導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是人的思想意識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因此,它必須滿足人的精神需要。
第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文化屬性。青年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要充分發揮青年對于文化的主體作用,從青年的精神文化出發,逐步化解單一的文化發展形態與多元的青年精神需求之間的矛盾,進而不斷體現青年群體精神面貌的特征,實現文化服務于青年群體的屬性。
第二,要滿足青年人的精神需要,這也是提高他們文化自信的不可或缺的環節。準確把握青年精神需要的具化樣態,把握青年在新時代所面臨的文化沖擊,這是精準滿足青年精神需求的基本前提。中華優秀文化所蘊含的 “自強不息”“艱苦奮斗”以及革命文化所蘊含的 “堅定信仰”“奮發圖強”等,正是當代年輕人所急需的精神營養。只有借助中華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才能使年輕人在認識自己的文化時,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二)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凝聚中華文化標識
文化自信自立,不僅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所擁有的先進文化及其價值的充分認可,也是對文化在發展實踐中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必要釋放。因此,要實現文化強國目標,必須樹立 “文化自信,自力更生”的理念,凝聚中華文化標識,從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一方面,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要不斷地繼承與發展,這是中華民族堅韌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組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因此,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就要促進三種文化的有機結合、協同發展。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煥發勃勃生機。同時,要從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發掘具有時代意義的精神,包括艱苦奮斗、不畏艱險等,讓這些時代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文化合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一種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由此,必須堅持文化自信自立,這是中國特有的優勢和底蘊,是中國人的基因與標志,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
另一方面,要具有中華文化中內生的包容氣度與反思精神。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曾經把目光投向西方以尋找現代化之路,并提倡完全西化。但是,人們始終試圖以理性和成熟的眼光來看待西方,并試圖重新構建中國本土的文化。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保守性和虛無性進行了一次修正,并突破了西方文化的束縛,因此,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過程中吸收借鑒西方文化,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本國文化,只有這樣,才不會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3]因為自立而自信自強,因為文化的自信自強而讓文化主體挺立起來。從這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為文化自立,文化自信自強才能生成與構建起來。
(三)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推動文化實踐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守正是說我們所繼承的并不是一種死板的教條,而是文化活的有機體。而創新則是要根據時代的發展,發揚之前的文化精髓和意涵,并在其基礎上融合現代性的要素,以求不斷充實其內涵。
第一,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青年群體在培養文化自信時,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兩大傳統力量。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真理,對于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另一方面,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對上下五千年文化傳承的繼承與發展,兩者在追求目的、價值觀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因此,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階級分析方法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存在,以 “現實的人”的立場來推進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人文文化的創新發展。
第二,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過程中有一個新的成長空間,就必須把科學的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使它在實踐中得到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中華優秀文化面臨著怎樣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怎樣把中華優秀文化推向世界、怎樣培養青年的主流思想、怎樣提高他們的思想文化素質等問題。因此,將科技元素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通過將5G、AR技術與影視產業的融合,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同時也創造出了更加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產品。
(四)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優化文化整體布局
文化發展包含多個要素,其中包括制度、主體、資源、載體等。只有系統把握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加強規劃統籌、優化整體布局,才能不斷深化文化自信自強的主題思想,科學地延伸出文化自信自強的縱深和空間。[5]文化自信自強既是人民大眾的精神之源,又是世界各國發展的智慧參考。對它的推進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堅持系統觀念,增強前瞻思維,才能在掌握發展趨勢中保持文化自信自強的活力;加強全局謀劃,在為民族復興服務的過程中,提高文化的凝聚力;強化戰略布局,增強文化的傳播力,講好中國故事;強化整體推動,增強文化的引導力量,實現文化的繁榮復興。只有堅持系統觀念,才能不斷地體現出文化自信自強在中國社會中的價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重要意義。[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只有從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角度來觀察事物,才能掌握其發展規律。”在統籌規劃推動文化自信自強的總體布局中,我們必須認清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要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出發點,以 “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為核心,從思想上、輿論上、精神上理解文化自信自強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保障、輿論支持、精神力量,以統籌協調、系統謀劃的思路,促進文化高質量發展。
(五)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面臨著空前的現實困境。一方面,我國的文化產業存在著高質量的文化創意不足、文化管理人才匱乏、各類文化資源的發掘不足等問題,特別是在某些邊遠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相對滯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不健全,這些都導致了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不足;另一方面,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利益格局持續調整的背景下,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與壯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導與凝聚,都受到了嚴重的挑戰與考驗。因此,推動文化自信自強,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準確定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現實條件。
實現文化產業的高質量協調發展,有益于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第一,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全面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提高公共文化資源分配的均衡性、正規化,讓更多的邊遠地區的人民享受到文化的成果。第二,要從規劃、政策等方面著手,培育文化新形態,發展創意文化,培養文化創新人才,不斷挖掘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動能。
沒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引和領航,我們就無法推動文化自信自強。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將意識形態工作放在了全局工作的首位,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既提高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導力,又讓我們堅定了文化自信,推動了文化強國的建設。意識形態本身所固有的文化特性,使它在文化生產與創造過程中,有一種建構的統御內涵與旨趣。所以,推動文化自信自強,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意識形態陣地,強化主流思想輿論,保證我國的文化建設可以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六)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推動文化走向世界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孕育出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它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對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傳播能力,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須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我們要以更寬廣的胸襟,不斷推進各種文明的交流和互鑒,創新推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化,積極建設一個多元文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增強文化自信,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增強中國聲音,增強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促進文化創新。
三、結束語
文化自信自強,不僅是我國的一項發展戰略,更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文化責任感。我們要始終堅持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對復雜的國際環境所產生的新矛盾和新挑戰有清醒的認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將 “六個必須堅持”融入到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自強中,形成一種文化共識,不斷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迎來中華文化新輝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42-43.
[2] 宇文利.新時代推進文化自信自強[J].新視野,2023(03):5-12.
[3]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280.
[4] 武娜娜,張亦婷.新時代青年堅定文化自信的三重邏輯[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2):28-31+37.
[5] 鄭人杰,高福進.新時代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邏輯依據、內容要素及實踐遵循[J].山東社會科學,2023(03):25-32.
[6] 王威峰,李紅革.以系統觀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J].人民論壇,2022(05):123-125.
作者簡介: 任燕雯,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陳靜,女,漢族,山西忻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