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中國高等教育正面臨著教學模式改革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在教育信息化發展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如何實現信息化教學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成為新時期高校英語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的特點,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從“課程思政”角度,對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信息化改革研究與實踐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中外合作;英語教學;信息化改革
一、引言
“課程思政”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提出的一項重要教育理念,其內涵是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路徑,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變化。提出“課程思政”為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和模式。在“課程思政”的框架下,高校要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學科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和獲得感,推動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
二、課程思政背景闡述
在2018年,教育部等多個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全國高校陸續開展了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目前,“課程思政”理念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如何在各學科課程中充分挖掘和運用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將思政教育納入各門課程中,是當下高校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2020年7月,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該指導綱要提出了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挖掘各門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要求。課程思政建設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工作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各門課程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統一。通過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具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中外合作英語教學信息化改革意義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是實現高校“三全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是英語專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思政”理念下,結合當前教育信息化發展背景,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實現英語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能夠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推動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促進實現“三全育人”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我國中外合作辦學院校也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如何在“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外語課程教學的信息化改革,推動高校英語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展,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總之,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的信息化改革,是促進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和人文素養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這對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四、課程思政背景下當前高校中外合作英語教學信息化改革存在問題
隨著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英語教師也在不斷探索和實踐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英語教學中,以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通過分析目前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可以發現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雖然信息化教學為英語教學注入了新活力,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學習效果,因此,如何將信息化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是當前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信息化技術手段單一且滯后
信息化技術手段是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重要途徑。《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指南》中明確提出:要探索基于“互聯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將信息化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和課后自主學習中,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以學生為中心,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核心,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但在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于使用傳統的紙質教材、課件和作業批改等傳統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工作。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這樣的信息化教學手段無疑會使師生產生距離感。因此,教師們需要探索和嘗試如何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課堂中,如何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課堂內容,如何讓“課程思政”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
(二)中外合作辦學存在功利性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教育模式,其宗旨是通過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為我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這種教育模式涉及的專業眾多,學生發展方向也不同,因此其功利性主要體現在對學生未來發展方向的考慮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對促進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我國與國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功利性,導致一些合作項目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了學生的長遠發展。比如一些國外合作辦學項目為學生提供語言培訓,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英語學習效果。還有一些合作辦學項目是以出國留學為目標,忽略了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因此,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是各合作辦學項目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問題。
(三)英語教學信息化改革與思政教育融入度較差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化教學資源已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于網絡教學資源的運用,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例如,在英語閱讀課中,教師通常在講解完文章后,會讓學生選擇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英文原版讀物進行閱讀。雖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教師尋求幫助,但這一環節卻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機會。因此,如何實現英語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融合發展值得思考。
其次,在實際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通過多媒體技術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英語課堂的學習過程,提升英語學習效果。但在英語教學信息化改革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將語言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割裂處理,只注重語言教學效果的提升,而忽視了思政教育的融入。但實際情況表明,如果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和思維的影響,英語教師往往無法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導致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存在脫節現象。
五、課程思政背景下加強高校中外合作英語教學信息化改革的實踐路徑
(一)優化與創新信息化技術手段
隨著教育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網絡學習平臺為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外語課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便捷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虛擬空間中實現自主學習,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和針對性的指導和督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教師還能通過網絡平臺分享優質教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因此,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應重視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和創新,積極運用多種信息化手段提升外語課程教學效果。為此,應以學校為中心,建立覆蓋全校所有學生的外語課程信息化網絡平臺,實現對全校學生英語課程學習情況的實時動態管理。同時,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網絡互動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需求和問題,并通過線上和線下的互動交流使學生在課下有機會參與到外語課程教學活動中來。
(二)實行全員全過程育人理念
為了進一步發揮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外語課程的思政作用,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應將課程思政融入外語課程教學全過程,并貫穿外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和學生管理等各個方面,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在課堂教學方面,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豐富的課堂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感,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在課外活動方面,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應鼓勵教師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來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外語競賽等。在學生管理方面,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應完善校園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機制等。
(三)加強信息化改革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在新時代,要堅持“大思政”的工作格局,構建思政課程體系下的“大格局”,堅持一體化設計,構建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化的育人模式。在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外語課程中,課程思政格局下,應重視信息化改革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一方面,要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通過翻轉課堂、微課程等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創新教學評價體系,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習過程的監管來檢驗課程思政改革的成效。在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外語課程的建設中,要將“思政元素”融入信息化平臺建設、線上線下教學和考核評價中。
1.制定思政背景下英語課程教學方案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英語教學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互聯網手段將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活動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專業素養。因此,在“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應該制定課程思政的英語課程教學方案。通過在中外合作辦學院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教學改革實踐活動,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在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外語課程教學中的作用。此外,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應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根據英語課程教學特點和學生需求,開發適合學生使用的英語網絡課程資源。同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外語教學評價體系等方式不斷提高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信息化素養。通過不斷完善和優化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外語課程教學方案,切實提升外語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2.挖掘教材中思政教育元素
課程思政是以“課程”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使課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教師要充分利用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外語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在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外語教材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熏陶;其次,在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外語教材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領會到“中國精神”的內涵;再次,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外語教材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具體實踐,在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外語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四)探索“互聯網+”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院校都開設了英語課程,但是由于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探索“互聯網+”思政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課題。在這一背景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院校英語課程的改革應遵循“立德樹人”的核心思想,構建思政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在英語課程的各個環節中融入思政教育。通過多種形式,將思政教育滲透到英語課程的各個環節中,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六、結束語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責任和擔當。在“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探索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外語課程信息化改革的有效路徑,進一步提升外語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文化自信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院校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也是開展“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必然要求。為此,需要通過教學信息化平臺建設、網絡資源整合和網絡學習環境建設等方法,探索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外語課程信息化改革的有效路徑。這將有助于提高外語課程教學的效果,并能夠培養學生的全面能力和素養,滿足社會需求。
作者單位:端木冰冰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參" 考" 文" 獻
[1]薛韙禾,邱容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英語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以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中加合作辦學項目為例[J].神州學人,2023(01):45-48.
[2]劉璨,張曦月.“課程思政”理念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基于POA的英語教學優化改革探索[J].校園英語,2022(37):6-8.
[3]蔣大山.“雙創”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英語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04):236-238.
[4]胡藺,鄧奕,曹麗英.中外合作辦學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湖南工程學院為例[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04):111-114.
[5]李巖.中外合作辦學中英語教學探析[J].校園英語,2021(3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