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五育并舉”視域下“課程思政”的價值觀教育研究,項目編號:SJGY20220452。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各類專業教學,實現全程育人與全方位育人。全媒體在挖掘和凝練課程思政元素、推動思政元素音樂表演專業教學深度融合方面具有強大的技術優勢。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基于此,本文探討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問題,從課程思政的內涵及其重要性入手,分析目前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不足,并從構建課程思政模式體系、豐富課程思政數字教學資源、創設課程思政教學情境與文化氛圍、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與思政素質這是個方面,提出加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對策建議。以提升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養使其成長為全面發展的時代青年。
關鍵詞:全媒體;音樂表演;課程思政
一、引言
音樂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藝術形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藝術知識,還可以激勵學生在藝術創新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學生接觸音樂的渠道變多。而將思想政治理論與音樂表演專業相融合,可以有效塑造高校學生的個性特征、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課程思政的內涵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我國各類高校的重要責任和任務。因此,各個專業教師必須認真對待課程思政建設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和綜合素質。音樂教育工作者與大眾有所不同,擔負著將專業知識與技藝帶給下一代人的重大任務[1]。因此,音樂教師必須滿懷熱情地從事音樂教育事業。在專業教學中,與傳統的課堂模式相比,音樂專業的小組課或者線上音樂展示與溝通更加注重實踐性和實用性。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僅能夠更新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其專業技能,還能夠構建起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成長為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對于音樂表演專業而言,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不斷努力不斷完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引導學生掌握藝術技巧,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人文素養。
三、全媒體環境下音樂表演專業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
立德樹人是所有教育活動的根本。從古至今則以德、才為衡量標準,旨在衡量人才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個性以及技術技巧。陶行知曾指出,教育應該以培養人的做人為目標,而做人為人之道則強調了德的重要性。然而,在全媒體環境下,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迅速傳播,各類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充斥著高校學生的耳目,許多學生在各類不良網絡信息浸潤下,忽視對自身的道德修養和人文修養[2]。在全媒體背景下,課程思政和立德樹人可以提升學生的文明修養和道德素養。因此,在這個充滿挑戰的網絡時代,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全媒體的技術優勢,以信息化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建設,讓學生在全媒體環境下樹立堅定的人生目標。
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立于禮、行于詩、成于樂”深刻闡明了音樂教育能夠極大地提高公民素質,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音樂表演專業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過引導受教育者進行道德規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思想品行自我重塑的過程。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也具有了更多的可行路徑。例如,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全媒體時代的傳播和推廣具有更大的空間,這也為充分體現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思政的教育價值奠定了基礎。傳統音樂美學中所宣揚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不僅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更能激勵當代大學生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在全媒體環境下,無論是古琴曲《高山流水》、古箏曲《漁舟唱晚》,還是其他音樂作品,都可以通過網絡視聽設備舉行線上聽、唱、彈奏等音樂實踐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審美趣味,幫助他們感受美,并提升修養和人格。專業教師也可以利用全媒體環境下各類音樂素材資源豐富的優勢,收集更多音樂資源,幫助學生理解美,并建立良好人文素養的音樂素材,在音樂專業教學中融入更多有益的思政元素,為推動學生的綜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目前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一)專業課程缺乏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目前,高校的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要以培養學生的一門音樂技能為主,與之配套的課程體系與其他學科,比如文學、思政、科學等跨學科的融合較少,專業課程體系相對獨立,缺乏人文類課程的支撐。。這就導致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課堂內容單一,不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3]。
(二)教學內容比較單一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目標,對藝術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學生在技能、情感、品德、理想、信念等各個方面均獲得良好發展。但目前部分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建設較為滯后,只關注理論課程與演奏技術等內容的教學,藝術修養、社會實踐、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教學內容較少。這導致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影響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及綜合型人才培養的成效。同時,部分高校忽視信息技術的使用,音視頻編輯、數字媒體、新媒體、慕課、微課等多種現代化技術應用較少,無法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滿足不了學生對專業學習的需求。
(三)課程思政開展的深度不足
當今,部分高校的音樂教師沒有將思想政治理論納入課堂,導致課堂教育難以滿足社會的要求。通過觀察這些教師的工作表現可以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經驗不足。在專業教學中,教師只能引導學生進行音樂理論理解和技術學習,而沒有真正去探究和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精髓[4]在專業課程中滲透思想政治內容的能力不足。第二,全媒體背景下,教學領域可應用的信息技術種類眾多,更新了現代音樂教學的觀念和方法,對教師的專業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的信息素養不足,無法利用信息技術來創新教學。
五、全媒體背景下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
課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工作部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要想推動思政教學的發展,教師必須全身心參與學科思政體系建設管理工作,主動構造學科專業建設工作的主陣地,讓思政教育與知識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同時牢牢掌握教學的主途徑,將思政教學貫徹自始至終。課堂是高校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渠道,這就需要音樂表演專業加強課堂教學創新,結合全媒體環境下的信息技術,實現與時俱進。
(一)構建音樂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模式體系
為了使高校音樂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相互融合并且逐步改進,音樂專業教師和思想政治課教師需要共同努力,這是實現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關鍵。然而,這只是高校音樂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發展的起點,要想達到最終的目標,教師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思想政治課程體系,清晰地定義音樂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目標,通過不同的方式與渠道構建課程思政模式體系,并且在此基礎上利用互聯網不斷進行學習和訓練,以達到最佳效果。
許多現代音樂教育領域的課題都會關注培養孩子的意識形態以及讓他們遵循音樂守則[5]。然而,如何將這些元素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具有深入的思想政治課堂,則需要教師掌握現代音樂教育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并將其融入自己的教育方案設計中。高校音樂專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善惡美丑,培養他們科學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線下等多種的不同平臺宣傳思政的重要性,促進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思政的本質。
(二)豐富課程思政數字教學資源
音樂作為藝術分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步,同時也會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替。教師需要結合音樂發展歷程,為學生展現不同時期社會所產生的不同音樂類型。為了更好地培養優秀的音樂人才,高校應該積極探索和實踐各種有益的方法,使用更加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培養人才,使得高校的音樂課程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從而有效地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三全育人的理念貫穿于教學案例的設計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音樂的藝術性,還要將其作為一種藝術素質的提升,緊密聯系當代社會的需求,深刻理解三全育人的理念,更好地引導學生探索三全育人的精髓,從而構建具備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音樂專業課程。為了更好地指導音樂專業的學生,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料,通過開展小組活動探究這門課的內容,并將思想和道德因素融入課堂。教師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如比較和討論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上音樂家的成就,并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音樂風格。
例如,高校音樂專業教師可以通過紅色經典這首歌曲,幫助學生回顧歷史,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并展示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最新時事熱點和案例,為學生提供有益的知識,從而幫助學生貼近生活和實踐,在此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與道德修養。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展線上線下的活動,讓學生接觸大量的傳統音樂文化和音樂美學理論,使學生能夠更加自信地展示自身的文化底蘊,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創設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情境與文化氛圍
環境對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它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個人的發展。因此,高校應該將思想政治課程納入音樂鑒賞課程,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并為音樂環境創造良好的氛圍。校園是充滿活力的地方,高校應該努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音樂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課程,組織各種文娛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音樂教育,并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課堂休息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資源,下載播放各個時期、流派和風格的音樂,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能夠放松身心,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音樂。在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應該注重營造輕松愉快的音樂氛圍,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適當的音樂作品,幫助學生放松和凈化心靈,從而促進思想政治課的有效實施。
(四)提升專業教師的信息素養
在信息化社會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現代高校教育的變革隨著音樂專業的教師功能的擴大而加大。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逐步運用,傳統的板書教學也逐漸轉變為多媒體課堂,同時,高校對教師所需具備的技能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在全媒體環境下,高校教師既要具備良好的音樂教育技能,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并且需要能夠將思政元素與音樂專業的課程教學相結合,以信息技術的應用充分實現育人價值。因此,音樂教師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思政意識,才能夠將這一要求貫徹到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中。
首先,高校要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在理論課和實訓課中發掘提高的余地,掌握專業技能知識,使教師能夠清楚地表達音樂理念,并協助高校教師將專業課程和網絡資源相結合。同時,為了提高高校音樂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高校可以對教師群體進行定期的課程思政教育。
其次,高校要提高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素質,以提高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素養。音樂專業教師應該加強與思政教學工作者的溝通,從中總結出更多的教學經驗,并從音樂教材中發掘思政因素。教師可以積極借助新媒體技術的信息平臺,與思政教學教師展開教學合作和科研合作,從而掌握最先進的思政教學理念。同時,教師需要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將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完善音樂專業課程,尋找音樂知識和思政理念之間的切入點和融合面。
最后,在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校要將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到底,補充和深度挖掘音樂專業的課程內容,掌握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同時,強化學校的師德師風,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學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格局不斷發展。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將思想政治內容納入教學、比賽、藝術實踐中,既能夠提高教師的素質,又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高校需要努力探索并實施將思想政治理念與課堂內容相結合的方式,貫徹三全理念,以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并提高音樂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杰出人才。
作者單位:周桐 李嬌娜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
畢鵬 佳木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 考" 文" 獻
[1]李麗丹.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融入課程思政的探索[J].成才之路,2022(30):65-68.
[2]董紓含.核心素養視域下高校音樂表演人才的培養[J].藝術家,2022(08):109-112.
[3]韓榮榮.構建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路徑探究[J].當代音樂,2021(10):57-59.
[4]魏莉麗.高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新思路探索[J].戲劇之家,2021(21):88-89.
[5]葉靜.多維角度下的高校音樂表演培養模式探索[J].藝術評鑒,2021(08):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