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雄星(1982.04-),女,漢族,甘肅武山,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班主任。
摘要: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教學發展的象征,也是教學的需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多媒體的集成性、動態性、交互性等特點,結合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影像于一體的教學功能,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可視化和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保證教與學的效率。本文從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入手,結合“創設情景教學,促進學生理解;進行可視化教學,強化教學重點”等策略,優化教與學的過程,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作用;教與學;策略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讓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多媒體的呈現,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概念用圖像、聲音、視頻等形式展示給學生,使其更直觀、易于理解。例如,在教授詩歌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相關的音頻和視頻,展示詩歌的表演和背景故事,激發學生對詩歌的情感共鳴和理解。同時,多媒體還可以幫助教師創設情景教學,通過豐富的圖片、音頻和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故事情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印象。此外,多媒體還可以通過展示優秀的作品和表演,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和表達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使其成為教學的得力助手,從而提升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與學中的運用原則
(一)輔導性原則
任何時候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任何教學方法或輔助教學手段都不能凌駕這兩者之上。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也是如此。盡管多媒體有集聲、圖、色、影像等于一體的呈現效果,能讓教學可視化,增加趣味性,但它始終要尊重輔助性的原則,不能喧賓奪主,弱化教學的目的與重點。
例如,在《牧場之國》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荷蘭牧場的風情與景物,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在講解課文之前或過程中配上一些相應的圖片,增加代入感,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體會作者的情感。但不能為了展示多媒體超強的呈現功能,全程只展示圖片,讓學生抓不住重點,失去方向。眾所周知,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目的是輔助教師,改變傳統教學的單一枯燥形式,絕不是要取代教師的講授過程,成為教學的主角。因此,要想在小學語文教與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發揮其作用,必須尊重其輔導性原則。
(二)目的性原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目的,不能盲目使用。解讀難點、營造氣氛、增加代入感、啟發學生思考等都是運用多媒體的有效目的。因此,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需要結合教學內容,明確運用目的。在設計PPT課件、搜集配圖時,都要注意圍繞要達到的目的和實現的教學目標。只有這樣,多媒體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提升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牧場之國》的教學中,通過運用多媒體展示相關的圖片,目的是增加課文教學的代入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并感受作者的情感。這樣可以實現課文教學的目的,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中的內容。
(三)啟發性原則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僅僅是為了增加教學趣味性和吸引學生參與,更重要的是其獨特的解讀功能和呈現方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作為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應當充分利用其教學功能。在內容設計和難點解讀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來呈現相關的圖像、思維導圖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內容。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學生對于難點知識的困惑,還能啟發學生智慧,打開學生思維。
例如,在《田忌賽馬》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如果學生對于孫臏的策略不理解,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展示一張孫臏用馬的思維導圖,讓學生一下子明白孫臏的策略。這種呈現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還能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能夠深入體會和學習孫臏的智慧。這樣的多媒體運用可以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與學中的作用
(一)多媒體在教師教學中的作用
1.有助于備課,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多媒體技術具有集成性、動態性和交互性等特點,可以讓教師在備課時根據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隨時靈活運用相關資料,如圖像、文字和聲音。教師還可以在備課過程中隨時連接網絡,查找相關資料,搜索更生動貼切的圖片,優化板書的視覺效果,打造更適合小學生學習的課件,以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備《珍珠鳥》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生動有趣的圖片作為背景,將學習目標和字詞解釋顯示在圖片上。同時,應注意字體的設計和顏色的選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講解課文時,教師不僅可以插入相應段落的珍珠鳥圖片增加視覺效果,還可以用不同顏色標示出關鍵句子、詞語和段落。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文字了解珍珠鳥的外貌、習性和特點,還可以通過豐富的圖片從不同角度觀察珍珠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夠理解作者的情感。
2.方便教師學習,能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由于多媒體具有存儲性和互動性,給教師的學習提供了許多便利。首先,多媒體的存儲性方便教師根據課堂教學情況,在課后及時修改、補充和刪減自己的教案,使教學更適合學生,更貼近學生,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校園網或網絡資源學習其他同行的課件,拓展教學思維,取長補短,提升自己。最后,多媒體的集成性方便教師查閱所需資料和遇到的難點。例如,教師在備課時遇到不懂的背景資料,只需復制關鍵詞,貼在任何一個搜索引擎中,就能獲得想要的視頻、圖片、音頻等資料,滿足教師補充和提升,增強教師自身素質,為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創造條件。
(二)多媒體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
1.滿足學生個性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發展
以前由于條件限制,學生不僅在課堂上要按照統一的教學模式學習,而且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也只能使用單一的統一資料。學生想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深入或拓展學習變得困難,因此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在信息時代,多媒體不僅可以提升教師的能力、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還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作為信息時代的小學生,只要有教師和家長的指導,科學地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來輔助學習,一定能夠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發展。
例如,在預習或復習《漢字真有趣》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可能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漢字的知識、漢字演變的歷史等內容。他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和網絡資源,搜索關于“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故事”“漢字的歷史與文化”等內容,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感受漢字、了解漢字、探索漢字的世界。這種學習的可能性是無窮盡的,只要學生有需求和興趣,通過網絡可以發現許多關于漢字的資源,能夠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不同的營養。
2.拓展學習渠道,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多媒體前所未有的教學功能以及它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性,不僅把學習資料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增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它還具有集成性、連接性、交互性等特點,能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改變學生僅僅依靠教材和筆記的學習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靈活選擇學習渠道和學習方法,以滿足學習需求。首先,在上學的途中,學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一邊聽古詩詞朗讀、文化類節目或散文朗讀、故事等,提升語文素養。其次,在洗臉刷牙時,學生可以打開教師在群里發的課件,或者通過登錄校園網找到相關資料,邊看邊聽,進行“灌輸式”的學習,有助于鞏固課堂知識。最后,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課本和筆記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可以打開電腦與同學交流,向教師請教,甚至利用網絡資源作為無處不在的“教師”,解決問題等等。這種學習方法的改變不僅拓展了學習渠道,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
三、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與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創設情景教學,促進學生理解
語文學科具有豐富性、包容性和故事性等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不僅使教學形成單一的線型,只注重了知識的傳授,讓教學陷于傳統教學的枯燥、單一等等,還無法發掘語文中的更多內容,使豐富的語文學科顯得單薄,教學也沒有意義。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新時代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教師,要認識到時代發展的可變性,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與認識,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信息化教學的有用性。可以使用多媒體放上音樂、圖畫或者動漫,讓內容換一個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弱化知識的灌輸性,從而打開學生更多的感知能力。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使其情感得到培養,情操得以陶冶,心靈得到凈化。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深入理解內容,消化內容,并感受內容在自己身上形成的力量,凝聚的精神。
例如,在為學生講授《燕子》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學生通讀課文后,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幾張燕子的圖片。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通過網絡上的資料為學生剪輯一段二三月春日里飛翔的燕子,在細雨中在電線上唱歌的燕子,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擺尾巴嬉戲的燕子等等。與此同時,再運用多媒體,為學生配上燕子“嘰嘰——嘰嘰——”的叫聲,然后再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放上《小燕子》這首兒歌的MV。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先認識燕子,熟悉燕子,了解燕子的習慣等等。然后再深入講授課文,既能活躍氣氛,使教學充滿活力,讓“燕子”以多種方式出現在學生面前,還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并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推動語文教學的發展。
2.進行可視化教學,強化教學重點
小學語文字詞教學是基礎,也是重點。因為字詞不僅關系到學生知識的積累,更關系到學生對課文內容以及中心思想的理解。所以,作為信息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文中的字詞時,不要只把多媒體當做電子書頁,而是要借助它豐富的呈現方式,結合圖片或者視頻的輔助作用,讓一些復雜的字詞可視化,讓學生能夠看到字詞要表現的東西,從而從視角到感知到認識,進而記住它,理解它。
例如,《燕子》這篇課文中的一些字詞,教師在講解時就可以使用一些圖片或視頻來輔助學生理解與記憶。比如,在講解“趕集”這個詞時,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清楚它的意思,然后展示一張“趕集圖”,讓學生生動地理解“趕集”;在解析“光彩奪目”這個詞時,先講解詞義,然后呈現一張能充分詮釋“光彩奪目”的圖片或短視頻;至于“波光粼粼”,即使教師已經講清楚了它的意思,學生也不一定能理解,但通過多媒體用畫面呈現“波光粼粼”,學生就能快速理解并記住“波光粼粼”的樣子。這樣引導學生識字析詞,不僅讓字詞可視化,有畫面感,還能突破教學的難點,強化教學重點,方便學生學習。
(二)多媒體在學生學習中的運用策略
1.借助多媒體教學,提高預習效率
預習的有效性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然而,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相對較薄弱,因此在語文預習中常常會遇到很多難題無法自行解決,進而影響了預習效果。在信息時代,為了保證學生的預習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新課內容,為學生錄制三到五分鐘的預習視頻,讓學生結合視頻進行預習,既能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也能讓學生有一個“隨身的老師”,幫助他們解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
以《望洞庭》為例,對于學生來說,理解古詩詞常常是一個難點,因為一些字詞具有古今意義的差別,這可能會影響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此外,還有一些背景知識,如作者簡介、古文的翻譯以及寫作背景等,如果沒有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學生可能很難找到相關的預習資料。然而,現在只要教師能結合《望洞庭》將作者簡介、古詩的翻譯以及寫作背景錄制成一個小視頻,學生雖然無法真正領略到詩中的意境和情感,但仍然能初步接觸到詩歌的意思,對課文有一定的理解。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預習效率,還為課堂有效學習做好了準備,為課堂教學的效果創造了有利條件。
2.借助多媒體復習,提升學習能力
語文是一門需要時時積累,不斷理解和吸收的學科,所以小學生如果想學好語文并提高學習效率,課堂上的時間是只是完成“師傅領進門”的過程,關鍵在于課后的學習。事實證明,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學習中的最大區別在于課后如何運用時間并借助多媒體進行復習。我認為學生可以大膽學習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并利用多媒體的存儲性、生成性和交互性等特點進行語文復習,例如整理字詞、聽課文或朗讀課文,或者自己設計練習題鞏固知識等等。
例如,《燕子》這篇課文的復習,學生可以利用教師教學的PPT有條理地復習,或者通過學生賬號登錄校園網語文資源庫,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復習。當然,學生還可以學習教師運用多媒體的方法,利用網絡資源尋找與《燕子》相關的趣味復習題,根據自己對課文知識的掌握情況,選擇字詞類的題目進行復習,或者進行課文賞析和閱讀理解類的題目來鞏固知識,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多媒體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和動態性等特點。加上它將文字、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影像融合呈現的方式,使小學語文教學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為課堂教學注入了無限的活力。它不僅更好地輔助了教學,突出了教學重點,解讀了難點,還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語文的豐富性、延伸性和情感性等特點,提高了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認知。同時,它也增強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尉雄星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第二小學
參" 考" 文" 獻
[1]魏耀強.關于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9(13):87.
[2]李紅麗.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措施分析[J].考試周刊,2020(A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