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2017—2021年遼寧省干旱、暴雨、寒潮、大風、冰雹等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特征進行分析。通過數據分析發現,2017—2021年,遼寧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并未減弱,且對遼寧省農業和其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提出了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即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優化災害預警的服務產品、開放合作與推進科技創新,以第一時間播報氣象災害,為有效預防氣象災害,減輕氣象災害產生的影響提供借鑒。
關鍵詞 遼寧省;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3–0187-04
受氣候變化影響,干旱、暴雨、寒潮、大風、冰雹等農業氣象災害頻發,嚴重威脅著社會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并對農業與其他行業的生產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1]。遼寧省位于我國的東北地區南部,水資源豐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為穩定,且未來發展勢頭良好。但在干旱、暴雨、寒潮、大風、冰雹等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下,遼寧省農業虧損巨大,不利于區域農業和區域社會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收集《遼寧省氣象災害公報》2017—2021年的相關數據,對遼寧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特征進行分析,提出有效預防農業氣象災害的措施,對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以及保障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38°43'N~43°26'N,118°53'E~125°46'E。遼寧省境內有大小河流300余條,河流水文特點為:河道平緩、含沙量高、流量年內分配不均、泄洪能力差、易生洪澇[2]。東部河流水清流急,河床狹窄。截至2016年年底,遼寧省耕地面積為409.29萬hm2,占遼寧省土地總面積的27.65%。“十一五”期間,遼寧省現代農業建設成效顯著,跨入了全國農業大省行列。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全省農業“一縣一業、一縣一品”特色產業逐步形成,農、林、牧、漁“三年倍增”計劃全面完成,農業結構和布局更加合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油、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3]。
2 資料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
遼寧省農業氣象災害數據信息來源于《遼寧省氣象災害公報》,選取時間為2017—2021年。
2.2 分析方法
應用Excel軟件,對2017—2021年遼寧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干旱、霜凍、大風與沙塵暴、寒潮和冷空氣)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干旱
干旱是遼寧省發生較為頻繁、影響較嚴重的農業氣象災害。干旱產生的主要原因為持續少雨等。2017—2021年遼寧省干旱的發生情況見表1。
2017年發生的春旱是1972年以來,歷史同期發生最嚴重的干旱,平均降水日數為24 d,嚴重影響了旱田作物的春播進度。2018年發生的夏旱是2001年以來干旱程度最嚴重的干旱情況,其影響范圍較大,持續時間長。除朝陽、葫蘆島外,遼寧省大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夏旱。其中,沈陽、丹東等22個市縣的干旱等級為特旱[4]。2019年,遼寧省出現了階段性的春旱和遼南區域性夏旱,造成農田作物嚴重缺水,作物減產。2020年,遼寧省西部與中部地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干旱情況,持續56 d,平均降水量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5]。
3.2 暴雨
暴雨是遼寧省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之一,對農作物生長造成了嚴重危害。2017—2021年遼寧省暴雨與臺風的發生情況見表2。
2017年,暴雨主要出現在遼寧省的西部、東南部;暴雨主要是受副熱帶高壓后部切變線影響。2018年,遼寧省出現區域性暴雨過程共有7次,其中較強的暴雨過程有5次,暴雨災害較嚴重;暴雨原因主要是臺風、副高外圍冷暖空氣。2019年,遼寧省出現區域性暴雨過程4次,較2018年次數減少,但暴雨災害嚴重,對農業、居民生活等產生嚴重影響;暴雨原因主要為臺風、西風帶冷空氣。2020年,遼寧省出現區域性暴雨過程11次,比2019年多7次,其中較強的暴雨過程有4次,這是近7年來出現暴雨次數最多的一年。同時,2020年暴雨過程落區高度重疊,集中在遼寧省的東部與南部地區;暴雨原因主要為臺風、東北冷渦[6]。2021年,遼寧省出現19次強降水,有17次強降水出現在汛期,區域性暴雨過程9次,其中較強的暴雨過程有4次,且強降水落區高度重疊,多集中在遼寧省西部與東南部地區;暴雨原因主要為臺風。
3.3 寒潮
寒潮是遼寧省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之一,影響范圍廣、降溫幅度大。2017—2021年遼寧省寒潮發生情況見表3。
2018年,遼寧省寒潮天氣帶來大風、雨雪冰凍天氣等,使農作物遭受嚴重的凍害。尤其沈陽北部、阜新北部、朝陽北部降溫幅度高達20.0~22.0 ℃。2019年,較2018年多發生1次寒潮,且強度較大,范圍較廣,遼寧省全省均達到了寒潮標準[7]。2020年,11月7—11日,遼寧省出現了年度最強寒潮過程;2020年12月28日—2021年1月3日出現的寒潮持續時間最長,尤其是遼寧省的中北部地區,日最低氣溫連續低于-20 ℃。2021年,遼寧省共發生14次寒潮,最大降溫幅度達21.9 ℃,為近年來冬季最強寒潮過程。
3.4 大風
大風是遼寧省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對農業、牲畜等設施的破壞性較大。2017—2021年遼寧省大風發生情況見表4。
2017年,大風出現瞬時風速達到8級以上,引發了10起大風災害,造成農業設施損毀、作物倒伏、大田作物損毀等[8]。2018年,大風影響的范圍較廣,不僅對農業,還對水利工程、交通等造成嚴重損失。2019年,遼寧省內發生2起龍卷風,其水平尺度小,持續時間短,且移動區域覆蓋稻田,對農業生產產生了不利影響。2020年,9月2—3日、9月7—8日的大風,瞬時風力達10級,且具有發生時段集中、強度高等特點。2021年,大風覆蓋范圍廣,瞬時風力11級。
3.5 冰雹
冰雹是遼寧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之一,尤其對果樹、大棚作物等產生的不利影響極為顯著。2017—2021年遼寧省冰雹情況見表5。
2017年,遼寧省遼西、遼南地區出現冰雹天氣,形成原因為強對流天氣,造成特色作物受損,農作物與果樹不同程度受災。2018年,遼寧省共出現13起冰雹災害,共有18個縣出現冰雹,對農作物、人民財產產生了嚴重影響。2019年,遼寧省共出現13起冰雹災害,大田作物損失嚴重。2020年5月27日—9月5日,共發生4起冰雹災害,相較于2019年,受害程度較小。2021年6月19日—10月3日,共發生11起冰雹災害,且直徑大,持續時間長。
4 防御措施
4.1 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急難險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9]因此,為有效防御農業氣象災害,推動遼寧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應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首先,面對一些復雜的天氣狀況,不斷提高自身的預報預警能力,準確預報各種極端天氣,最大限度地減少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其次,擴大預警覆蓋面,尤其是在汛期,應將預警工作精確到鄉鎮;最后,建立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聯合相關部門定期召開氣象災害的聯絡會議,尤其是在汛期更要將部門間的信息傳遞常態化[10]。
4.2 優化災害預警的服務產品
基于上述農業氣象災害情況分析,結合遼寧省氣象災害防御實際工作情況發現,現階段,遼寧省災害預警的服務產品種類和數量明顯不足。為了更好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的損失,必須優化災害預警的服務產品[11]。首先,增加氣象服務的種類,加大對風情、雨情等情況的發布力度,可以適當增加氣候預測等相關信息的發布。其次,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構建氣象媒體矩陣,在包括傳統媒體的同時,應積極加入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快手、微信小程序等,利用最快的、最全面的方式傳播最新的氣象信息。最后,增加天氣預警與災害預警的播報和更新頻次,在條件允許的平臺,做到24 h不間斷地滾動播報,在新媒體平臺做到及時更新,第一時間發布最新的預警信息[11]。
4.3 開放合作與推進科技創新
開放合作、科技創新是深度落實防災減災工作、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實效的重要抓手。在具體實踐中,應利用各種渠道向同行業者學習先進經驗。在線下,可以通過舉辦氣象論壇等形式邀請行業專家交流相關理論,也可舉辦防災減災設備展銷會,了解最新技術和設備[12]。建立省級農業大數據創新應用產學研聯盟,與省農科院或者高校合作搭建創新平臺,以及建立相關成果的轉化基地。在線上,充分應用大數據技術等,對天氣情況等相關信息進行全面的記錄與綜合分析,也可通過現代網絡技術完成數據共享工作,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建、水利、農業農村、應急管理等相關部門合作,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聯動,共同推進防災減災工作。
5 結束語
對2017—2021年遼寧省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進行特征分析,通過統計分析發現,研究區間內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發生頻率、損失情況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且農業氣象災害已經成為遼寧省農業高質量生產與發展的阻力之一。因此,相關部門應結合實際農業發展需求、天氣預警信息,通過推進科技創新、優化災害預警服務產品等方式,不斷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助力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媛,舒海燕,陶倩,等.阜新市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災減災有效措施[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 (10):134-136.
[2] 黃巖,陳鵬獅,王瑩,等.2021年遼寧秋收作物生長季氣象條件及影響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9):166-169.
[3] 王肖宇,王晶,張靖宇.冬季寒潮降雪對世界遺產侵蝕的數字化分析:以沈陽清昭陵為例[C]//第十九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22.
[4] 蔣林杉,劉春溪,崔景軒,等.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危害及防御策略[J].新農業,2022(15):80-81.
[5] 劉布春,劉園,鄭飛翔,等.區域糧食產量因災損失評估之東北三省災情—產量模型再檢驗[J].中國農業氣象,2022, 43(6):487-498.
[6] 于文穎,紀瑞鵬,王鵬,等.遼寧玉米典型復合農業氣象災害影響損失評估[J].災害學,2022,37(3):84-92.
[7] 李亮,張昱,李炳昆,等.撫順市氣象災害對藍莓生產的影響和防御措施[J].園藝與種苗,2021,41(10):30-31.
[8] 孫琳琳,趙楠,劉暢,等.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氣象服務措施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26):199-200.
[9] 李凝,王楚茜,趙軍,等.災害性天氣對阜新市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災減災措施[J].農業工程,2021,11(7):52-56.
[10] 劉靜,陳傳雷,嚴俊,等.2015—2019年遼寧省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分布及其特征[J].氣象與環境學報,2021,37(1):100 -105.
[11] 于文穎,紀瑞鵬,李卓群,等.遼寧省玉米復合農業氣象災害判識及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21,32(1):241-251.
[12] 王婉昭,陳鵬獅,胡春麗,等.基于氣象條件的遼寧省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20,48(12):47-51,177.
責任編輯:黃艷飛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Agrometeorolog-
ical Disasters and Their Prevention Measures in Liaoning Province
Dong Wei (Liaon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ical Cadre Training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henyang, Liaoning 110166)
Abstract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rainstorm, cold wave, gale, hail and other major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17 to 2021. Through data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in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have not weakened from 2017 to 2021, and have seriously damage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other industr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fensive measures for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uilding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ptimizing the service products for disaster early warning, opening up cooperation and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roadcast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t the first tim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reduction of losses caused b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Key words Liaoning Province;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ive measures
作者簡介 董巍(1987—),女,遼寧沈陽人,中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教育培訓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