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秦巴山區的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是陜西著名的產茶區,這里山大溝深,森林茂密,風光秀麗,云霧繚繞,生長著沁人心脾的東方樹葉——茶葉,也誕生了知名品牌——和平茶業。
創建守護“和平茶”的是一位退役軍人,他叫曾朝和,曾履行軍人的使命,用青春守護著和平夢。退役后的他,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建并發揚光大了一個新的品牌——和平茶業。
生長在遍山野茶的童年
在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和平村,隨處可見嶙峋的山石,也隨手可觸馥郁的草木,這里距紫陽縣城有十多公里的山路。
紫陽山清水秀,漢江繞城而過,曾是漢江航運上著名的碼頭,也是安康古文化最為繁盛豐富的地域之一。這里的茶葉在陜西乃至全國享有良好的聲譽,還有清越的紫陽民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漢江兩岸傳遞。
但是,也正是因為巨大山脈的阻隔,這里交通不便,土層偏薄,一場風,一場雨,都會讓有限的水土流失。因而,歷史上的紫陽縣,在曾朝和出生的20世紀50年代,仍有可想而知的貧瘠與困頓,童年的曾朝和出生在農村,他每天的目之所見,皆是清幽的山林和周圍云遮霧繞的山峰。
作為家里四兄妹中的老幺,曾朝和深受父母疼愛,凡事喜歡刨根問底。當他年幼時跟著爺爺串門,看著親戚端來的熱水里漂浮著碧綠的茶葉,茶葉好看的形狀和熱氣升騰的清香,讓他覺得十分好奇:
“這是什么呀,聞起來又香又好喝?”
“這是茶。”
“茶是什么啊?”
“茶就是咱們這里的一種樹葉,家家戶戶都喝的。在古代,還是給皇帝上貢的貢品喲。”
“那別的地方有茶嗎?”
“別的地方也有,但和我們紫陽縣的不一樣呢。”
“那為什么咱們這里有好茶?還這么多呢?”
“哪里曉得喲!老天爺賞的唄。沒人知道老祖先里哪個神仙種下第一棵茶樹,后面呢,你看,雀兒、松鼠到處撿拾茶種,存起來藏著準備過冬,這里一點兒,那里一點兒,藏得多了,也就忘記了。隔年春天,雨水一澆,太陽一曬,睡了一冬的茶種醒過神來,就長出了新茶樹。”
就這樣,曾朝和認識了這種長在房前屋后被老百姓稱作野茶的植物。鄉親們愛喝茶,曾朝和的母親也愛喝茶,而且懂得手工制茶。在紫陽,手工制茶是家庭主婦必備的祖傳技能,夸誰家媳婦好,就說“茶飯好”,好像制茶比做飯更重要。童年的曾朝和耳濡目染母親制茶、家里人喝茶的種種情形,也慢慢懂得如何手工采摘、炒制之后如何用適宜的溫度泡茶來招待客人。但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冥冥之中,他的一生將和茶結下難舍難分的不解之緣,這種叫茶的植物將會深植在他的靈魂深處,成為他日后為之操勞,焚膏繼晷的不舍追求。
襄渝鐵路民兵和北京鐵道兵的華麗轉身
1970年,時值國家開展“三線建設”,其中,為解決大西南部分地區物資匱乏,缺少鐵路、公路和電力導致的落后閉塞,國家決定修建襄渝鐵路這條橫貫鄂、陜、川3省東西走向的重要鐵路干線,當時修建襄渝鐵路,對發展經濟、加強國防的意義不言而喻。
修建襄渝鐵路途徑處于溝壑縱橫秦嶺與巴山之間的紫陽縣,這里水流湍急,地勢險峻,縣城臨江街道長不過500米,寬為3米左右,在鐵道兵部隊沒有入陜之前,全縣幾十萬人,渡船過漢江是紫陽人出行和貨物運輸的唯一交通方式,這也為修建襄渝線紫陽段帶來了巨大的阻力。
施工初期,工程機械化程度很低,大量物資需要肩挑背扛的人海戰術,任務重、工期短、兵員和物資嚴重不足,需要當地大量民兵支援。襄渝鐵路修建處向社會招收民工。那時招收的民工待遇是只管飯,工資微薄,幾乎是義務勞動,而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也為了建設家鄉,當時年僅17歲的曾朝和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
在峰巒重疊、坡陡谷深、水流湍急的山間小路上,他和眾多民兵戰士們一起肩挑背扛,人工打炮眼,挖隧道,抬石頭,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犧牲。記得有一次,當身邊最親近的鄉親走進隧道點炮眼,由于地質特殊,氣候濕潮,炮的引線遲遲不響,當鄉親走上去查看時,炮突然響了起來,滾石雷動,有人受傷犧牲了……艱辛的勞動,鑄造了曾朝和健壯的體魄,而各種人事的交流與變動,也為他帶來更加豐富的人生體驗。
由于能吃苦,很聰明,樂于付出,曾朝和優秀的品質得到上級的認可,在襄渝鐵路紫陽段鐵路大橋1972年竣工后,曾朝和被組織推薦光榮參軍入伍了!
曾朝和成為一名隸屬北京軍區的鐵道兵。
曾朝和加入了這支抗美援越歸來的部隊,進駐北京市密云縣,開始修建鐵路。嚴格規范的部隊生活,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學習……鐵道兵所修的伸向遠方的鐵軌都極大開闊了這位從秦巴大山走出的年輕人的眼界。
在修建鐵路的過程中,曾朝和時刻牢記著部隊的紀律要求,積極為當地百姓分憂解難,幫老百姓挖水井,干農活。他積極參加部隊的各項活動,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在這一段時間里,他在部隊駐地深刻地感受到人民部隊為人民的崇高信念,也感同身受地體會到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思想的魅力。他勤奮學習,積極虛心地向身邊的人請教,開闊了視野,認識到家鄉和外面的差距。
一條鐵路打通了紫陽和外界的聯系,一本《毛澤東選集》讓他有了更多的思考:身為軍人,應該怎樣做人,才對得起“人民解放軍”這一光榮稱號?怎樣做事才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一日入伍,終身為兵!部隊的錘煉、知識的儲備、膽識的鍛煉、眼界的充實,讓這個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青年開始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為人民服務的信念鐫刻在他的靈魂深處。他深深明白,從此后,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他都會時刻將一名軍人至高無上的榮譽牢記在心:軍人本色就是為黨、為國、為民吃苦在前;軍人的骨氣就是永不服輸,永不向困難低頭,堅定勝利的信念;軍人的本職就是保家衛國,與國家利益生死與共,身為軍人,當一心為公,一心為民。
回到紫陽綠水青山
1978年,經過了整整五個年頭,曾朝和從部隊退役回到紫陽。
山還是那么高,水還是那么清,樸實的鄉親們還是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一個想法始終縈繞在曾朝和的心中:怎樣才能讓老百姓吃飽飯,過上好日子?
有文化,有想法、有干勁、有魄力的曾朝和一回到生產隊,就被大家推選為一百多人的生產隊長。
曾朝和小時候曾經遭遇過“三年自然災害”,深知饑餓的滋味。外面的世界與家鄉貧困面貌的巨大反差讓他心生郁悶,復員返鄉一腔豪情與路在何方的惶惑,攪得這個鐵血漢子晝夜不安。當他看到鄉親們勞苦終年,卻連基本溫飽都無法解決時,他心急如焚,為老百姓分憂解難是一個軍人當仁不讓的擔當!但出路在哪里?
曾朝和面對家鄉嚴峻的狀況冷靜也思考。他清楚地意識到紫陽地處秦巴腹地,山大溝深,災害頻繁,年年冬春抬田修地,努力耕作,卻收獲很少。原因是這里屬中國南北氣候交流高山區域,且土層很薄,山高坡陡,傾斜度高達四五十度,夏秋多有暴雨,一場場暴雨常將土地和肥分沖得七零八落。水土流失,石漠化嚴重,常常連撒下的種子都收不回來,顯而易見,紫陽縣一帶不利于種莊稼,苦干蠻干于事無補。
然而,紫陽特殊的山形地貌有利于生長茶樹。茶樹根長,能深扎進石縫,不怕暴雨。采茶主要在春夏兩季,雨季來臨時,茶葉已采摘結束,恰好避開暴雨。歷史上,紫陽正是因為有此優勢,才成為傳統產茶區。靠山吃山,靠茶吃茶,這里的群眾都會采茶,有手工制茶傳統手藝。早在唐代、清代,“紫陽毛尖”就被冠以“毛尖”“芽茶”而馳名。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西周時,紫陽漢江一帶的制茶已十分普遍,東漢時為進貢而興植的茶園時有出現,經紫陽的茶馬古道在清朝時驛馬絡繹不絕。
曾朝和居住的和平村自古就產貢茶,享有盛譽。但因政策多年強調“以糧為綱”,茶地已荒蕪了很久。曾朝和是細心且有主見的人。他仔細比較種莊稼與種茶樹的收入與付出,發現種莊稼可能面臨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而種茶葉幾乎沒有災害。在正常情況下,種糧食的收入僅為種茶收入的十分之一,而當地更需因地制宜,揚長補短,大力發展茶業,才有出路!
說干就干!曾朝和憑著部隊生活鍛煉出來的膽識,把各種數據、具體事例,以及自已的想法列出提綱,去找當時紫陽縣委負責農業的副書記李振華。恰逢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召開,改革開放拉開帷幕,種種禁錮被打破,作為主管農業的副書記,李振華也正在尋找著改善人民生活的突破口。
曾朝和不曾想到,自己一個普通年輕的復員軍人,一個小小生產隊長的想法,得到了李振華副書記的大力支持!當他步行兩小時從縣委返回和平村時,鄉鎮公社的負責人已經在他家門口等著他了!原來是李振華副書記親自給鄉鎮負責人打電話,讓協調信用社準備了1200元貼息貸款,讓曾朝和用于購買幾十畝荒地種植茶葉……隨之,中共紫陽縣委關于大力發展茶業的文件發往全縣,成為紫陽縣改革開放后掀起的第一個大力發展茶業種植與生產的高潮。
李振華書記的支持和信用社貸來的雪中送炭的經費,讓曾朝和如虎添翼。他用這筆錢購買了1000斤茶樹籽,在和平村承包了20畝荒地開墾,大力推廣栽種茶樹,發展茶業生產。
曾朝和一次次踏上鄉間熟悉的羊腸小路。他認真觀察,不斷摸索茶樹的生長習性,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這片山水的每一寸肌膚,在崇山峻嶺間尋找適宜茶樹生長的地方。
在曾朝和的帶領下,當時鄉鎮企業局主管的村辦企業和平茶廠逐漸興盛起來,曾朝和與他的團隊們,那些世代種茶的莊稼人一起,努力鉆研茶葉的種植技術,培訓采茶、制茶的工藝,實現了紫陽縣茶葉加工工藝的重大突破,茶葉外形漂亮,口味好,深受市場好評。和平茶廠的茶葉售價比其他茶廠高,但品質卻有極大的保證,也讓和平村的村民有了奔頭,有了種茶的熱情,和平村種茶的村民口袋里第一次有了足夠的買糧食的錢!
用軍人的榮譽擔保茶葉的品質
一名軍人的義無反顧,一名軍人的雷厲風行,一名軍人的剛正無私,讓和平茶廠生機勃發。
在紫陽縣委、縣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支持下,在曾朝和的努力下,和平茶廠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漸漸成為附近12個村的共有茶廠。農民采了茶,不再自己制作,而是交給和平茶廠茶把式來制作。而和平茶的茶葉制作加工能力不斷提升,產量由曾朝和接手時年產兩三萬斤上升為15萬斤,成為紫陽縣茶葉行業的領頭羊。
為保證茶葉的生產質量,曾朝和一絲不茍狠抓茶葉質量。他親自參與茶葉從種植品種的選擇、采摘、晾曬、殺青到手工制作的全部流程。1985年,和平茶廠作為技術協作單位,提供場地、原料、人員,緊密配合紫陽縣科委開展“提高紫陽毛尖茶品質研究”課題組。把種茶、制茶,作為一個課題研究,和平茶廠課題研發成功,成為擁有知識產權的特殊茶企。
浮云做雪融,世味煮茶濃。曾朝和認為茶道即人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片茶園,山水氣質與茶葉的氣質息息相通。他認為,要做茶,必須先做人。
他要求學員先要懂茶,知道茶的習性,才能在制作的時候順勢而為,把握火候,掌控時間,做出上等好茶。制茶的工藝光聽、光看是不行的,必須要眼到、手到、心到。比如殺青這個環節,全靠在炒茶的環節用心,頭一天炒的茶與第二天炒的就不一樣,既要看鮮葉是明前還是明后,一旗一芽還是兩旗一芽,茶是陽坡還是陰坡生長的,陰天還是晴天采的,大多數時候,手工炒制一季茶,沒有幾批是相同的,火大火小,時長時短,多少總有區別,就看用心了沒有。曾朝和認為做茶和人的心情好壞關系很大,就跟司機開車一樣,同樣的汽車,同樣的道路,同樣的天氣,但心情若不好就可能出事。炒茶也一樣,鮮葉、炒鍋,工具啥都一樣,心情不好就不可能用心,就容易把茶炒壞。
曾朝和對茶葉寄予了無限的期待和深情。一株茶葉的遭遇仿佛和他心意相通。送來的若是鮮葉,他一眼看去就曉得是哪面坡上的茶園,是陰坡還是陽坡,是山腰還是坡頂;他到茶園走上一圈,從茶葉黃綠程度立刻就判斷茶樹是缺墑還是少肥,少什么肥,少多少;若是茶農送來炒制好的茶葉,他甚至能從茶葉條索揉搓的松散還是緊湊,知道制茶師傅是站著還是坐著干活的。
曾朝和常對公司的員工說:“我以一個軍人的原則要求大家,要用自己的信譽為茶葉擔保:紫陽人靠茶吃飯,靠茶致富,如不認真研究茶的習性,又怎能依靠品質和信譽立足市場呢?”
初心不改,將“和平”進行到底
軍人的使命是追求和平,而曾朝和所在的村子叫和平村,也像是機緣巧合的一種歸宿。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曾朝和對于自己的品行有著嚴格的要求。紫陽縣制茶的人多,曾朝和無償地將自己的種茶心得寫成教材,傳授給那些世代種茶的農人,那些熱愛茶、渴望靠茶致富的每一位勞動者。
比如,曾朝和在培訓教材上寫道:“一、制作毛尖的鮮葉從采摘技術上抓起,不能用指甲掐摘,這樣掐摘有傷口,色會變紅。裝鮮葉的必須是竹筐、竹籃,要透氣,不能捂著,盡量保持茶葉新鮮。二、茶葉提香,殺青火候把握是關鍵。要穩、準、好。翻、抖、撈、看、聞等要動作熟練,不能遲疑。三、保持茶葉外形美觀,初揉、初干、攤晾時手勢必須靈活,輕重需適宜;抖、灑、翻、堆要動作自如,厚薄均勻,做到胸中有數,掌控手感、眼觀四方,鼻聞始終……”
曾朝和無償地將自己制茶手藝公之于眾,是對于人民的愛心,也是他期望和平競爭,希望紫陽茶在陜西,甚至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的一個夙愿。“一花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紫陽的茶葉,只有紫陽人都重視了,共同保持了紫陽茶的口感、外形和文化,才能無愧紫陽茶的名聲,才能傳播得更加久遠。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40多年的風雨歷程,曾朝和對“和平茶”的制作和發展心血沒有白費。今日的紫陽和平茶廠,已進行改制,變更為股份制公司,山民在山上種茶采茶,成立農業合作社,每一份付出都有了穩定的收入。
在曾朝和的帶領下,紫陽縣和平茶廠有限公司已發展為一家集茶葉收購、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企業,其生產的“和平翠峰”“紫陽毛尖”“和平紅茶”“和平袋泡茶”“和平茉莉花茶”“和平白茶”六大系列幾十種茶產品秉承“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的經營理念,分別在紫陽縣、漢陰縣、富平縣、旬陽市、安康市、寶雞市、渭南市、西安市等地開設和平茶業直營店及和平茶專營連鎖店,計30余家。2014年元月,“和平茶”啟動網上銷售與推廣平臺,在西安建立網絡運營中心,開設和平茶天貓、京東旗艦店,打造線上線下同步推廣銷售平臺。
與此同時,有關“和平茶”的一系列榮譽紛至沓來:2001年“紫陽翠峰”在首屆紫陽茶文化節榮獲“紫陽茶王”稱號。2005年,“紫陽翠峰”榮獲第六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特等獎,曾朝和董事長被評為“安康市勞動模范”,同年5月,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帝偉·沙多慕名專程到紫陽,實地考察和平茶。2007年,“紫陽翠峰”榮獲第七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評比一等獎,被陜西省政府選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產參加俄羅斯宣傳推廣活動。同年7月,俄羅斯布里亞特國立大學特地派員到紫陽與和平茶廠簽訂合作協議,就茶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生產加工等領域進行合作……2011年紫陽縣和平茶廠被認定為陜西省著名商標。2012年“紫陽翠峰”榮獲第十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同年6月曾朝和董事長被命名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紫陽毛尖傳統手工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紫陽縣和平茶品牌已成立40多年,始終堅持“品質第一、信譽至上”“天然、綠色、健康、和平”的永恒主題,目前擁有1500畝良種示范茶園,培養和吸納茶葉高級農藝師3人,茶葉碩士研究生2人,茶葉農藝師和技術員35人,固定員工近200人,帶動當地茶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科學化良性發展,為紫陽縣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產業示范。
紫陽縣和平茶廠有限公司,坐落在紫陽縣城關鎮和平村,這里山勢陡峭環繞,山嶺上分布著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標準化茶園,像碧綠的地毯,又像綠色的云朵,一直延伸到天邊。在茶業公司的大樓邊,有一條水聲淙淙的小河,河水清澈見底,帶來涼爽的清氣,一如好山好水好茶的傳說。和平茶廠有限公司坐落的大樓非常特別,嶙峋的山石依然奠基著茶業公司的大樓,這塊巨石有一個神奇的名字,叫做“鯉魚上山”,鯉魚怎么會上山呢?原來是它的樣子就像一條跳龍門的鯉魚,而淙淙溪流就是它溯溪而上的動力。那種形象的外形,動人的精神,也像和平茶廠的隱喻。
鯉魚上山,跳龍門,這象征“和平茶葉”奮斗的結果,也像動人的名字“和平翠峰”:為了區別傳統毛尖茶,曾朝和將自己多年研制的外形緊細,色澤嫩黃,通身白毫,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濃厚清香,余味長耐沖泡,新工藝烘烤型毛尖命名為“紫陽翠峰”,這也幾乎成為紫陽茶、和平茶的招牌產品。
追求高品質茶,把紫陽茶的品牌傳向世界,讓紫陽人因茶而名,因茶而富,是曾朝和作為一名職業茶人、一名退役軍人一生的夢想。“路漫漫其修遠兮”,曾朝和說,他會克服一切困難,來實現這一愿景。因為他相信,認準的路就要堅持到底,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朝和與他的團隊,都傳承著他的制茶技藝,公司的電子商務、實體門店都在增強增多,和平茶業成為一個重要的品牌,這里有每一位員工的心血。曾朝和的子女也繼承了父親的制茶手藝,用務實的初心,助力著公司的發展。
一杯茶,讓我們聯想到山林草木的自然清氣,讓人想起那首《春日興安舟中雜詠》:“桃花未盡菜開花,夾岸黃金照落霞。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日光浮動,“和平茶”透亮的色澤、溫良的質地,透露著和平的氣息,仿佛置身靜謐而平和的山水間,心中塊壘自然放下,那一份清新脫俗,化卻凡塵瑣事,顧念山河春秋。
一位退役軍人的“和平路”,讓我們體會到自然的茶韻與精神!
作者簡介:
王曉云,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青創委委員,陜西省百優作家,陜西省青年文學協會副主席,供職于陜西省安康市群藝館。曾在《人民日報》《文藝報》等發表散文數百篇,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鐘山》《小說界》《清明》《北京文學》《延河》《長江文藝》等刊發表中短篇小說、紀實多部。出版《讀懂浦東》《重慶人在上海》《綠野之城》等作品8部。曾獲陜西省首屆柳青文學獎,《上海采風》雜志新都市小說獎。曾就讀北京魯迅文學院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
責任編輯/魏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