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松

《惠柑帖》北宋·米芾 22.7cm×33.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筆法中,運筆的速度是不可忽視的技巧之一。筆速不是簡單的快與慢的問題,它與所要書寫的墨色、字體,以及所要表現的風格、節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筆速本身既能完美地表現這幾個方面,又會受到相應的制約。
用墨的核心技巧是“紙墨相發”,用墨的關鍵技巧是施墨。由于水墨落到紙上有滲化的特性,所以,施墨之時要把握準分寸,否則就會失去墨韻。
其規律是:飽筆滲化快,渴筆滲化慢(其中墨的水分多少和紙質的吸水性大小不能忽略)。為使墨的控制準確而合度,如何把握筆速就成為關鍵環節。
其要領是:飽筆須快,渴筆宜慢。例如在行草書創作中,毛筆蘸一次墨之后要連續書寫若干字,筆含之墨就有一個由多而漸少的過程,而行筆速度也會有一個由快而漸慢的過程。這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如果不按這個規律運筆,飽筆反慢運,渴筆卻快行,那紙上之墨一定會一塌糊涂。前段漫漶不清,后段蒼白乏色,也就沒有墨韻可言了。行草書的墨色注重濃淡、枯澀、燥潤、虛實的變化,因此對筆速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同時具有高速與低速的馭筆能力,才能表現出行草書的墨色墨韻。
在篆、隸、楷的創作中,筆速要求勻和,一般情況下反差較小,大多采用中低擋的速度。原因是,這類字體的墨色反差較小,書寫時筆中所含之墨不宜太飽或太渴。筆速與墨色既是互為表現的關系,又是互為制約的關系。
不同的字體對筆速有不同的要求。篆、隸、楷的筆法是筆筆獨立的,且強調筆畫的刻畫。這樣,在點畫書寫中,運筆的速度就很難加快。另外,這幾種字體的章法基本是成行成列,字字獨立,字與字之間沒有縈帶關系,故而很難以快擋筆速運筆。
行草書的筆法有很大的自由度,筆畫的長短、粗細隨機可變,直線、弧線可任意組合,筆勢可斷可連,單字中可連筆,數個字可纏綿。這些都為筆速的加快提供了有利條件。
技巧表現風格,風格制約技巧。筆速是筆法中的技巧,故而,筆速與風格互為表現、互為制約。風格恬靜一路,筆速需穩和;狂狷一路,筆速要急掣;古樸一路,筆速應遲澀,等等。在行草書中,這種風格的多樣性與筆速的多變性是共存共生的。行草屬動態字體,風格差異極大,其筆速的變化差異尤其明顯。它要求書寫者對各擋的筆速有很強的駕馭能力,才能很好地把握風格。同樣是王羲之的作品,其筆速不同,風格亦不同。
篆、隸、楷雖屬靜態字體,但風格多樣。以唐楷為例,褚遂良筆速快,歐陽詢筆速適中,顏真卿筆速慢。筆速的快慢對風格的表現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由此可知,風格對筆速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筆速對風格的表現需把握好分寸。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任何字體在創作上都必須有節奏韻律的展示。單從點畫線條的角度上看,粗細、輕重、長短以及遲澀與流暢、穩重與奔放等,都是構成節奏的基本要素。這種對比愈是強烈,節奏就愈加跳蕩。遲澀和穩重之筆必然是慢行的,流暢與奔放之筆肯定是快捷的。
行草書的書寫,快慢徐急、輕重粗細、大小收放的變化很大,所以運筆速度不是等勻的。當快則快,當慢則慢,這是行草書創作非常重要的筆法技巧。篆、隸、楷書的書寫,雖然不如行草書的節奏反差大,其中也有節奏把握的問題。或某字凝重,或某字飄逸,須依行氣節奏的需要而有所變化,筆速的把握亦當隨之變化。
快速的運筆與細微的刻畫是一對矛盾,筆速越快,發力與鋒變失控的幾率越大。所謂練筆,練的就是要解決這對矛盾,從而駕馭各擋筆速來寫出精美的點畫線條和文字造型。

《不覺二首之一》清·傅山 絹本 180cm×45cm 山西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