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耳朵
為啥都是布洛芬,卻有那么多版本,不同廠家的布洛芬,包裝盒上的紅色小人,姿勢都不一樣呢?
20世紀40年代,整個歐洲大陸上空硝煙滾滾。戰爭中大量的傷員,喪命于細菌感染后的傷口潰瘍,人類醫學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青霉素,就誕生于此時。
1939年,一個年僅16歲的英國小伙子,參與了青霉素的研究項目。小伙子沒有上過大學,一方面是因為戰火,另一方面是因為家境貧寒。最開始進入博茲醫藥公司時,他整整當了3年的學徒。公司發現這個小伙子足夠勤奮,但沒上過大學的先天短板,束縛了他的潛力。于是,公司資助他去了諾丁漢大學深造。
3年后,小伙子大學畢業,回到博茲公司繼續搞科研。1950年,小伙子因為在醫藥研究方面的成績,拿到了英國皇家醫藥學會的獎學金,他拿著這筆錢,轉身又進了利茲大學,攻讀藥理學博士。博士畢業那年,小伙子正好30歲,他回到博茲公司,牽頭研發一種替代阿司匹林的超級藥物。在那個年代,阿司匹林是應用最廣泛的抗炎、鎮痛、解熱藥物,功效很好,但副作用很大。
在諾丁漢郊區的一所房子里,小伙子默默無聞地研究了6年,合成了600多種化合物,卻無一成功。它們跟阿司匹林一樣,都具有明顯的副作用。
直到1959年,小伙子發現,之前的化合物之所以都會出現副作用,是因為化合物的組成成分,總會被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大量吸收。他調整了化合物成分,把乙酸變成了丙酸。一種叫作“異丁苯丙酸”的化合物應運而生。

多年之后,這款化合物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布洛芬。這個小伙子,就是布洛芬的發明人,英國化學家,斯圖爾特·亞當斯。
一款新藥的誕生,離不開臨床試驗。而亞當斯自己,就是布洛芬的第一位試藥人。當時,亞當斯有一場非常重要的演講,可前一天晚上他和朋友們喝多了,第二天起床后頭痛不已。亞當斯當即決定,趁著這個機會,服下600毫克“異丁苯丙酸”。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1962年,布洛芬申請了專利。1969年,布洛芬通過英國許可,成為風濕性疾病的處方藥。1983年,由于患者在使用布洛芬時一直處于安全狀態,布洛芬成為可以直接在藥房購買的非處方藥。
2019年1月,亞當斯在英國去世,享年95歲。
亞當斯去世后,《華盛頓郵報》專門刊發了一篇報道,記錄了他生前的一段話:除了布洛芬使用者,我可能是唯一因布洛芬而賠錢的人。因為我當時為了申請專利,支付了1英鎊的專利費,公司沒有給我“報銷”。
亞當斯并沒有因為這款藥物的巨大成功而獲得專利費,布洛芬的發現并沒有改變他的生活。但令他高興的是,全世界有數億人在服用他發明的這種藥物,他可以幫助很多人。
亞當斯從來沒有因發明布洛芬而標榜自己,每當他頭疼時,他也會和普通人一樣,去藥店購買布洛芬,當銷售人員問他以前是否服用過時,他在一旁耐心聽著,從不提自己是發明者。
后來也成為科學家的亞當斯的兒子克里斯,回憶說:“他恪守規則,從不指望從公司那里獲得免費供應,我爸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如今,布洛芬的專利權已過期,各家廠商紛紛投入生產,從而出現多種商品名稱以及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