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偉 李欣越 編輯/孫艷芳
2022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國外資產”項下“外匯”科目環比增加636億元,創2014年5月以來最大單月增幅,引發了市場的密切關注。
對此,央行特別在官網“答記者問”中指出,“2007—2008年,為支持商業銀行建立相應的外匯資產風險準備,人民銀行允許部分商業銀行以外匯資金交存部分人民幣存款準備金。2008年以來,部分商業銀行自愿將上述外匯資金逐步置換回人民幣形式來交存存款準備金。近期,部分商業銀行繼續置換所剩外匯資金,置換后體現為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中‘外匯’ 科目余額增加。”
具體來看,央行資產負債表上“國外資產”主要由“外匯”“黃金”“其他國外資產”三項組成。(1)“外匯”科目記錄了央行為購買外幣而投放的人民幣。當央行投放人民幣購入/出售外匯時,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為資產端“外匯”科目與負債端“儲備貨幣”科目的同增/同減。(2)“黃金”科目記錄了央行對黃金的購入,在國內市場直接用人民幣購買時反映為資產端“黃金”科目與負債端“貨幣發行”科目的同增;在國際市場動用外匯儲備購入時反映為資產端“外匯”科目的減少與“黃金”科目的增加。(3)“其他國外資產”主要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頭寸、特別提款權、其他多邊合作銀行的股權以及其他存款性公司以外匯繳納的人民幣準備金等。當商業銀行用外匯繳納人民幣準備金時,表現為資產端“其他國外資產”科目與負債端“其他負債”的同增;當商業銀行將這類外匯資金置換為人民幣存款準備金時,表現為資產端“外匯”科目的增加與“其他國外資產”的減少,負債端“其他負債”的減少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的增加。
2022年11月,央行資產端“外匯”科目增加636億元,“其他國外資產”科目增加311億元。央行指出的商業銀行將外匯交存的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置換為人民幣的過程,應當帶來“其他國外資產”科目的減少和“外匯”科目的增加,但實際上,“其他國外資產”科目不減反增。從其他可能影響“其他國外資產”科目變化的來源來看,基金組織儲備頭寸、其他多邊合作銀行的股權基本維持穩定,特別提款權減少8.1億SDR(折約74億元),新增外匯各項存款減少20億美元(或帶來商業銀行交存的外匯存款準備金減少),按照10月遠期售匯簽約額計算的11月外匯風險準備金交存額約184億元。這說明,一方面,在11月可能存在其他操作,帶來“其他國外資產”科目的增加;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置換外匯交存的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的規模可能并不足以解釋“外匯”科目636億的增幅,“外匯”科目增加并不全是央行資產端內部結構的變化,也有部分由資產端、負債端共同增加所致。

2022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變動情況
從“外匯”科目增加的其他潛在來源來看,一部分可能對應于國外負債的增加。2022年11月國外負債增加32億元,即境外金融機構(主要為中國香港的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增加32億元。這部分或反映了外資金融機構對國內經濟形勢預期的改善。另一部分可能由國內商業銀行結匯所致。2008年8月6日,國務院發布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新條例取消了強制性結匯的要求,境內機構可以保留外匯收入;此后,商業銀行可以自主決定結售匯。2022年11月,國內商業銀行或增加了結匯,這在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同樣有反映。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國外資產”包括外匯占款、境外貸款、有價證券投資等。11月銀行結售匯逆差62.8億美元(折約448億元),而其他存款性公司國外資產減少92億元,其中境外貸款、有價證券投資等增加80億美元(折約570億元)。這說明商業銀行除置換外匯交存的人民幣存款準備金外,或仍有約200億元規模的外匯資金結匯。
2022年我國長期貿易順差積累了大量商業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前期美元的升值預期下,商業銀行傾向于在自身賬戶上留存這部分外匯,表現為其他存款性公司“國外資產”項的持續增長。而當下,商業銀行結匯行為出現了變化。一方面,這反映了國內商業銀行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改善。2022年11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步入升值區間,商業銀行也因此選擇在美元的高位結匯。另一方面,年終將至,企業與商業銀行間的季節性結匯需求也在增加。為了更好管理外匯頭寸,商業銀行主動增加結匯,以滿足企業、居民的結匯需求。

圖1 其他存款性公司國外資產變動情況

圖2 央行國外資產變動情況與人民幣匯率走勢
整體來看,央行與其他存款性金融機構“國外資產”的此消彼長,一方面體現了央行政策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增強政策的可信度;另一方面,這也體現了我國商業銀行外匯資金管理能力的提升,銀行業在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有效實現了外匯風險的管理,也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金融業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