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吉偉 編輯/白琳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投資迎來更大發展機遇,監管政策、投資方法和產品服務日漸完善。同時,仍面臨生態體系不完善、投資者參與度不高等方面挑戰,需要多措并舉不斷提高我國ESG投資發展水平。
2022年,我國ESG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監管政策持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有所提升,產品服務供給增多,投資者參與熱情升高。
金融機構監管方面,監管部門注重推動金融機構踐行ESG理念,積極開展ESG投資,支持我國綠色低碳發展。2022年,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防范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提升自身的環境、社會和治理表現;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引導公募基金行業總結ESG投資規律,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積極踐行責任投資理念,改善投資活動環境績效。
企業監管方面,各部委依據自身職能加快制定ESG相關政策制度。生態環境部建立環境監管重點單位篩選標準,發布氣候投融資試點名單、海洋生物水質基準推導技術指南;工信部制定了工業領域、有色金屬行業、建材行業等行業領域的碳達峰實施方案;國家發展改革委推進在民間投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中開展ESG評價;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要求在溝通內容中增加上市公司的ESG信息。
行業標準方面,為了建立我國ESG信息披露和評價標準,《企業ESG評價指南》《企業ESG披露指南》《企業ESG信息披露通則》《企業ESG評價通則》《企業ESG評價規范》等團體標準發布,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制定《中國綠色債券原則》,有利于推動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ESG投資體系。
監管部門注重提升上市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國資委發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要求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更新了上市規則,納入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內容,包括在公司治理中納入社會責任、要求按規定披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損害公共利益可能會被強制退市三個方面。
在監管政策推動下,上市公司更加重視ESG信息披露。根據萬得(WIND)數據,2022年我國共有1450家上市公司發布獨立ESG報告,相比2021年,上市公司披露率上升4個百分點,達到31%。從不同行業來看,金融業上市公司披露比例最高,達到88.10%;其次是文化體育業,披露率超過50%;制造業中超700家上市公司公布ESG報告,是公布數量最多的行業。
我國金融機構踐行ESG理念,積極加入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 PRI)等國際性組織和平臺。截至2022年末,我國共有123個機構加入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其中資產所有者4家,投資管理機構91家,較2021年末上升46%,保持較快增速。根據《2022年度中國資管行業ESG投資發展研究報告》,21%的受訪資產管理機構ESG投資已有實踐,較2021年上升15個百分點,不過主要以公募基金行業為主,其他資管機構ESG投資實踐仍較滯后。
從ESG產品服務看,公募基金以及銀行理財成為ESG投資產品的代表。公募基金方面,2022年末,我國存續的ESG公募基金數量為158只,規模約為1483.8億元,其中,主動管理型ESG公募基金數量為97只,規模為1213.41億元;被動管理型公募基金數量為61只,規模為270.40億元,ESG公募基金主要以主動管理為主。相比2021年,ESG公募基金數量保持較快增長,但是受到資本市場調整等因素影響,規模下降了9.4%。銀行理財方面,我國存續ESG銀行理財產品168只,農銀理財、華夏理財、興銀理財存量產品數量保持前三位,分別為45只、35只和29只,主要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
投資者是ESG投資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根據《2022年度中國資管行業ESG投資發展研究報告》調研數據,43%的受訪機構表示為了響應相關專戶或客戶要求而開發ESG相關產品。
從機構投資者來看,資產所有者開始加大ESG投資探索,部分保險公司加入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社保基金理事會已發布《實業投資指引》,提出探索開展可持續投資實踐,加大對ESG主題基金和項目投資,將環境、社會、治理等因素納入實業投資盡職調查及評估體系,ESG投資組合已開始面向國內公募基金公司招標。
個人投資者方面,根據《2022年可持續發展(ESG)投資白皮書》,90%的受訪者對碳中和或ESG有認知,僅有1.9%的受訪者完全不清楚;47.94%投資過碳中和或ESG相關主題基金產品,22.87%受訪者投資過相關股票,16.75%的受訪者購買過相關主題指數產品。隨著個人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個人投資者參與ESG投資的意愿日益升高。
ESG投資已成為全球潮流,各國因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呈現出自身特點。從我國看,ESG投資起步晚,現階段增速快,潛力大,不均衡性突出。
我國ESG投資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存量管理規模不大,但是增速相對較快,ESG投資機遇突出。我國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位,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雙碳”戰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新興產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例,預計未來30年我國相關投資規模可能高達500萬億元,我國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已處于世界前列,綠色金融蓬勃發展,為ESG投資提供了廣闊空間。
ESG投資雖然有可遵循的普遍發展規律,但與各國實際情況相結合,也體現出本土特色。與國際ESG投資實踐比較,ESG信息披露方面,國內外在環境方面的信息披露較為一致,但在社會因素方面的信息披露有一定差別。歐美國家注重現代奴隸、童工、員工多樣化、社區建設等方面信息的披露;我國更加注重鄉村振興、慈善公益等方面的信息披露。負面篩選策略方面,海外金融機構在實施篩選策略時,主要排除酒精制造和銷售、武器制造和銷售、煤炭制造和銷售等企業;我國較少剔除具體行業,在實施負面篩選時,主要剔除可持續經營風險較大的企業,這種差異與宗教信仰及社會價值觀等因素有較大關系。
我國ESG投資發展時間短,行業成長不充分,呈現出一定的不均衡性。金融機構踐行ESG理念方面,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和銀行理財機構更加積極參與ESG投資,保險機構、信托公司等機構參與積極性相對不高,這與機構專業能力、客戶需求等方面有較大關系。策略實施方面,我國金融機構主要實施負面篩選、正面篩選以及主題投資策略,而ESG整合、股東積極主義以及影響力投資策略實施比例很低,與后幾項策略實施難度大、專業水平要求高等因素有關。在資產應用方面,我國主要股票資產方面應用更為廣泛,債券、另類資產應用水平較低。在ESG因素重視方面,我國更加重視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和治理因素重視程度不高,相關金融工具較少,投資規模較小。
海外ESG投資主要由投資者驅動,特別是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參與度還不高,這表現為75%左右的ESG投資資金來源于機構投資者。與海外不同,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ESG投資程度有限,養老金管理機構等資產所有者剛開始探索ESG投資。因此,我國ESG投資資金來源相對均衡,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貢獻差距不大。
我國ESG投資在資產管理領域的占比仍較小,較國際先進實踐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監管部門引導和激勵不足、企業可持續發展重視程度不高、金融機構投入力度有待提升等,需要監管部門、金融機構、企業以及投資者共同努力應對ESG投資發展中的挑戰。
我國ESG投資監管體系日漸完善,但是在引導和激勵ESG投資方面還存在不足。一是缺乏ESG信息披露和評價標準,尚未強制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信息披露缺乏統一規則和指導,ESG投資數據基礎薄弱,ESG評級監管缺失。二是缺乏有效的ESG投資推動,未能對養老金、保險機構等重要資產所有者開展ESG投資有效指導和推動,缺乏金融機構管理ESG風險管理的政策引導,買方投顧以及私人財富規劃機構未將ESG因素納入咨詢建議。三是監管政策側重環境因素的關注,缺乏對社會因素、治理因素的關注,推動企業員工多元化、薪酬公平化等關鍵ESG議題方面的力度不足。四是ESG資管產品監管缺失,對于ESG資管產品分類、信息披露等方面沒有明確監管要求,存在較大的“洗綠”風險。
企業可持續發展重視程度仍不足,主要表現在企業經營理念仍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主導,未能將ESG作為提升價值創造的重要手段,缺乏利益相關者關注和有效溝通;缺乏環境和社會因素的有效管理機制,參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員工多元化、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積極性不高;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不高,披露質量參差不齊,定量指標較少,還不能滿足ESG投資的需要。
金融機構參與ESG投資的積極性不高。雖然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對ESG有更深入了解,但是未上升到戰略層面;部分金融機構只將ESG投資作為塑造品牌和社會形象的手段,而非通過ESG投資造福社會,滿足投資者相關需求;金融機構數據庫建設、專業人員招募以及培訓等方面投入還不足,ESG投資產品服務創新和營銷力度不高;ESG投資策略相對簡單,還沒有完全融入投資流程全生命周期,責任管理水平較低;ESG投資政策和ESG資管產品信息披露較少,氣候相關財務信息等ESG報告披露治理不高,ESG投資運行透明度低。
我國投資者參與ESG投資的熱情有所提升,但是參與ESG投資水平還需要繼續提高,這既與我國ESG投資產品服務供給規模有限有關,也與對ESG的理解和重視程度有關。一方面,監管部門尚未對養老金管理機構等機構投資者在ESG投資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加之這些機構ESG投資專業水平有限,參與ESG投資較少,在推動ESG投資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大。另一方面,ESG投資教育不足,個人投資者對ESG投資的認知水平有限,部分投資者存在一定誤區,盡管參與熱情逐步提升,但是ESG投資產品配置比例仍不高。
我國ESG投資生態還不健全,ESG數據供應商、ESG評級等中介服務機構數量不多,綜合實力有限;ESG專業人才培育不足,相關培訓機構尚未發展壯大,ESG方面的專業研究機構較少;ESG鑒證、咨詢等方面的專業機構還需要加強培育。
2023年,我國ESG投資仍將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金融機構積極參與ESG市場,ESG產品服務數量和規模保持較快增長態勢,特別是在監管政策、產品服務創新以及投資者參與度方面會有較大提升。
ESG發展的關鍵仍是健全完善現有監管政策體系。2023年ESG監管政策的重點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圍繞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重點環境議題,加快制定相關監管政策,支持我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二是推進氣候投融資試點,學習海外先進經驗,創新社會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ESG金融工具,大力發展轉型金融、生物多樣性金融、碳金融等ESG投資新模式,豐富ESG金融種類。三是提升企業信息披露,在央企、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推進強制信息披露,關注氣候變化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持續強化企業信息披露水平。四是規范ESG資管產品發展,加強信息披露和分類監管,有效防范“洗綠”風險。
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在監管政策的引導以及投資機構的推動下,會更加注重將ESG理念融入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管理過程中,特別是更加積極參與氣候變化,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研發解決環境和社會難題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助力提升社會福祉;加強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提升ESG信息披露水平,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我國ESG投資產品服務仍有較大創新空間。一是金融機構可以在ESG熱點主題上進行產品服務創新,發掘氣候金融、生物多樣性金融、影響力投資方面的創新潛力,強化重點環境和社會難題金融解決方案,滿足投資者需求。二是金融機構完善ESG投資策略和方法,加強ESG整合、積極股東主義、影響力投資等更具正面效應的投資策略,積極影響被投資企業,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三是擴大ESG投資在固定收益、另類投資的應用,特別是固定收益,將ESG與投資標的篩選、盡職調查、資產評估和投資組合管理等方面有機結合,提高投資穩健性。四是加強ESG投資專業人才培養,為ESG創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方面,ESG發展有賴于投資者的積極參與,特別是機構投資者的參與。2023年養老金管理機構等資產所有者大力參與ESG投資,形成較好的帶動作用和示范效應,也有利于監管部門指導其他資產所有者注重ESG投資。另一方面,個人投資者參與ESG投資的重要性不可忽視,特別是女性、千禧一代更有意愿參與ESG投資,未來需要加強ESG投資者教育,針對重點個人群體加強市場營銷,帶動更多個人投資者參與ESG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