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實習生 仝昕迪
懸橋巷25號內,工人仍在忙著為古建筑修繕收尾。這里是吳中名醫錢伯煊先生的故居,也是他曾經懸壺濟世坐堂問診的地方。明清時代風格的宅院粉墻黛瓦,規模較大,是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內典型的蘇式傳統民居代表。


錢伯煊生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從小受嗣父吳中名醫錢益蓀的影響,酷愛醫學。1916 年錢益蓀傾其一生積蓄從陸姓業主手中買下懸橋巷 25 號。錢伯煊小時候在鄰居,著名外交家、同治年狀元洪鈞家宅中讀書。16歲拜閶門內御醫曹滄洲之子、江南名醫曹融甫為師,學習中醫內科。20歲回到家中,隨嗣父學習中醫外科。22歲即在懸橋巷錢宅內獨自開業行醫。中年以后自成一家,名揚江南。1955 年受衛生部特聘,離蘇赴京,擔任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和西苑醫院婦科研究室主任。當時全國響當當的婦產科名家,西醫當屬林巧稚,中醫就是錢伯煊。1982 年離崗退休后,他回到蘇州懸橋巷老屋頤養天年,1986 年去世,享年90 歲。
錢宅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坐北朝南,南入北出,分東西兩路:東路六進,一進門廳、二進轎廳、三進正廳(紗帽廳)、四進前樓廳、五進后樓廳、附房或稱下房;西路為西花園帶花廳,前后有庭院。正廳堂面寬三間,兩側帶廂房邊路,東西兩路間有備弄連接。
錢伯煊前往北京后,錢宅曾作為街道工廠、居民公房多戶分隔使用。西路花廳后三開間起居堂屋、東路后兩進院落,現為錢伯煊后人居住。
蘇州姑蘇古建保護發展有限公司工程師陸霄楓介紹,此次列入修繕的東西兩路面積約1500平方米(一期和二期),加上后面私房和附房面積約1000平方米,錢宅總面積在2500平方米左右。宅院面積不小,不僅是錢家生活起居之所,也是百姓求醫問診之處。

錢宅建筑古樸典雅,建筑風格以東路正廳紗帽廳為代表,木質柱礎、正間扁作抬梁素面月梁,為明末清初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邊貼眉川扁作,東西墻壁貼磚細墻裙,有圭腳,古鏡式木質柱礎,在蘇式建筑中較為罕見,具有極高的價值。梁架線條曲線平緩優美,僅用部分木雕,但造型工藝精美。樓廳、花廳為圓作清代建筑形式。整體建筑經歷數百年以上,體現了明清兩代江南民居建筑的設計及營造水平。
但古建筑中還隱藏著更為細節性的“藤蔓”。正間扁作梁和木質柱礎,雖屬明代風格,一部分材料被送往北京檢測顯示,木材開采于清康熙九年。文物專家也認為,明代的廳并沒有現在那么高。最后,柱礎上的墩接痕跡證實了這一點,廳被抬高了。“古建筑真正講究的就是大梁大柱,留存了重要的歷史信息,可鑒別建筑年代,像磚、瓦、墻等反而是隨時可修的消耗品。”陸霄楓解釋。
從修繕結果來看,錢宅總體保護得不錯,只是第一、第二進院落破損較多,用料較為普通。第三進正廳一部分木鼓墩已腐朽,需要用硬木重做。正間大廳的四根柱子經檢測是水楠。根據《營造法原》,三分之一以內的腐朽可墩接,大廳柱子的損壞程度實際已超過三分之一,但專家論證后認為,柱子不宜動,恐對結構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修繕時對木柱進行了加固。此外,正間大廳在修繕時挖出了一些老石板,后期將其全部復原。

錢宅內有兩座磚雕門樓,題字保存較好。正廳前“世德流芳”門樓,磚雕紋飾古樸與明代風格的大廳相互映襯,樓廳庭院正對紗帽廳后的磚雕門樓,為晚清狀元陸潤庠所題“吳越世家”,書法方正光潔,雍容有度。
錢宅有兩處有特色的角樓。角樓層高2層左右,開高窗及天窗,通風采光極佳,應為錢氏買下此處宅院后,因中醫功能要求加建而成,用以中藥材儲存、晾曬、制藥等。
“東路一進門廳、二進轎廳、三進正廳(紗帽廳)、四進前樓廳、五進后樓廳,最末為原臨河的菉葭巷北附房”實則反映了蘇州民居多進院落形制的布局,這也是錢宅的特色之一。
青磚墻備弄在修繕時,發現了被覆蓋的痕跡,原先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個壁龕,放置蠟燭供照明用。修繕恢復后,仍可放置一盞小燈以供照明。
錢伯煊的女兒曾介紹說,父親在家接診,上午看病,下午出診,家里還雇了車夫以備晚上出急診。錢伯煊收過許多學徒,不但為學徒提供住宿,也為家境困難的病人提供住宿。而在他的鄰居中,往來最密切的就是清末民初的西醫名家方嘉謨,醫館和宅院恰好同在懸橋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