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向煜 通訊員 錢晶
四季流轉,又到了姑蘇城花香不斷的時節,一波又一波盛放的花朵,裝點了古城整年的燦爛。春天,也是一個“豐富”的季節,姑蘇區白洋灣街道路南社區積極組織轄區網格員和海棠先鋒,為居民帶去一場場精彩活動,攜手譜寫出幸福滿溢的春日故事。
白洋灣地區以前水網密布,水牛是春耕的主力。在農耕時代,當地村民往往會在紙上印制全年農歷節氣,再印上農夫耕田的樣子,這被稱為“春牛圖”。送圖者又稱“春官”,一般都是能言善唱的人,主要說些有關農作春耕的吉祥俗語,這種行為被稱為“說春”。
美好寓意的傳統習俗需要被延續,為此路南社區特意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剪(刻)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吳永林來教大家創作“春牛圖”?;顒蝇F場,居民們熱情高漲,不僅更加系統地了解了中國節氣的不同習俗,還在吳永林的指導下完成了自創的“春牛圖”,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作,仿佛春牛和農民就在眼前耕作一樣。
考慮到轄區內還住著不少白洋灣地區的老農民,黨員志愿者韋海榮和網格員秦莉帶著自己制作完成的“春牛圖”到了住在春馨園的吳小忠家里,并進行“說春”。韋海榮作為“春官”,特地從網上自學了一小段《二十四節氣》說春唱詞:“四月‘立夏’‘小滿’天,家家戶戶忙耕田……”韋海榮邊唱,秦莉邊將“春牛圖”送上,吳小忠開心得合不攏嘴,連連說道:“非常感謝社區送來的祝福?!?/p>
弘揚傳統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更需要與生活結合,與居民日常相融,在百姓心中扎根,才能更好地將舊習俗一代代傳承下去。
萬物復蘇的日子,怎能少得了“吃春菜”呢?吃春菜又被稱為啃春、咬春。老蘇州每到春天都會吃“七頭一腦”,“七頭”指的是枸杞頭、馬蘭頭、薺菜頭、香椿頭、苜蓿頭、豌豆頭、小蒜頭,“一腦”說的則是菊花腦。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八種野菜比較陌生,其實這些是屬于老一輩人的特色美食,每年這個事情都會在大家的春盤上鬧騰上一回。
家住路南苑的姜菊芬是一位老蘇州,從小就見過不少野菜,有一天下樓遛彎的時候,發現自家樓下的花壇里長出了不少野馬蘭,就萌生了要挑一些好的馬蘭頭送去社區的想法。“為了更好地提升我們居住的幸福感,社區工作人員每天都很辛苦,我也沒什么可以回報他們的,就挑了些最嫩的馬蘭頭來送給他們?!?/p>
姜菊芬還給工作人員介紹了馬蘭頭的吃法:“涼拌馬蘭頭做法很簡單,把清洗好的馬蘭頭放入開水中,隨后將其撈出放入涼開水中,再撈出晾干切碎,倒入調味料與香干充分攪拌后澆上滾油即可?!痹谒闹笇?,路南社區工作人員將馬蘭頭做成了一道道可口小菜,送給了轄區殘疾人士和獨居老人。
有了美味可口的食物,喝的自然也不能少,而喝“春茶”,蘇州人也是有講究的。路南社區“90后”養生達人陸嬌介紹:“新茶不能馬上喝,而且泡茶時不能用剛燒開的沸水泡,不然茶味很容易變得苦澀,對腸胃的刺激性比較大,容易上火。”說完,她分享了泡碧螺春的過程:“在泡飲之前,可以先觀茶,即將茶葉放在白紙上進行色、形、香觀察。泡茶時,茶與水的比例要得當,通常為1:60,先將75至85攝氏度的熱水倒入杯中,隨后再放入茶葉,看到茶葉慢慢沉下去,一杯碧螺春就做好了?!?/p>
跟隨陸嬌的動作,路南社區的網格員和海棠先鋒們紛紛動手泡了起來,看著杯中茶葉的展姿,飄出的香氣,整個屋子瞬間茶香四溢,令人心曠神怡。
春姑娘悄然而至,路南社區內的櫻花、桃花、海棠、油菜花次第開放,在它們的裝點下,各個小區美成了畫,居民們沉醉其中。
晴天的午后,春馨園和路南苑里都會出現路南社區網格員居民陳羅娣的身影。“花在風中搖曳的姿態特別美,我要拍下來帶回去給老伴看看!”記者了解到,陳羅娣的老伴陸衛榮是一名退役軍人,因中風導致雙腿不便,下樓非常困難。
入春以來,小區里到處洋溢著朝氣蓬勃的春天氣息,陸衛榮時不時表示出“下樓去看看”的渴望。然而,陳羅娣年紀也大了,老兩口居住在頂樓,而其所在的春馨園小區并沒有電梯,攙扶陸衛榮上下樓對陳羅娣來說很難做到。看到老伴時常望著窗外出神,為了滿足他的“小心愿”,陳羅娣每天都會到家樓下用手機拍下各種各樣的春花,再將照片拿回家給陸衛榮觀賞,以“云賞花”的方式,實現老伴看花的心愿。
確實,這個季節的路南社區,處處都蘊藏著春天的氣息。在路南苑中心廣場邊上有三棵梨樹花,微風吹過,花瓣順勢滑落,仿佛下雪一般,再配上一條幽靜的小路,路過的居民,都會被這“梨花帶雨”的景象所吸引。他們有的拿出手機拍照,有的帶自己的小孩識花,還有的陶醉在春風里的花香中……無疑,這里就是路南苑小區春日里的“明星景點”。
當然,能有如此茂盛的“花海”,離不開居民和金陽寶地物業的呵護與培養。路南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與物業攜手用花來裝扮小區環境,在提升小區的整潔度和美觀度外,也增強了居民的幸福感,讓他們在小區里也可以賞花、拍花,感受春日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