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瑾 通訊員 唐姝
胭脂色的月季、火紅的杜鵑花、碧綠的常青藤微微垂掛……微風拂過,花香陣陣,來獅山一社區辦業務和活動的居民,在社區“半畝花田”停下腳步聞花香。
讓自然重回城市,是當下城市規劃中流行的理念。我們都希望在擁擠的城市中,擁有一片能自由呼吸、放松身心的綠地。那你有沒有想過,不用走很遠,走出家門就能看到蔥蔥綠色?或者在社區就可以觀察到生機勃勃的植物呢?高新區獅山橫塘街道的社區花園借助“微改造”實現了眾人夢。
社區發展,反映人們生活變化的細節,也牽動居民的“幸福神經”。社區治理,在方寸之間,也在一草一木間。
走進獅山橫塘街道的獅山一社區,實地感受環境“微改造”帶來的變化。“社區廣場的休閑鍛煉設施比以前高級了,沒事總喜歡在小區溜達……”說起社區新變化,獅山一社區的居民劉女士面露喜色。劉女士口中的社區廣場,是一塊約400平方米的小游園,曾是居民休閑娛樂的地方,因年久失修,一度淪為閑置資源。如今,社區引入“社區設計師”項目,聘請高校教授、設計院專家和藝術家擔任老舊社區環境改造的“設計師”,提供符合居民生活需求的改造方案。小游園實現“逆生長”,成為一個集便民服務、休憩、娛樂、展示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服務空間。
據悉,蘇州科技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的教師彭銳,被聘為獅山一社區花園“微更新”項目的設計師。彭銳入駐社區后,聽取民意,走訪調研,借助“有事好商量”平臺召集多方協商搭建共治橋梁。經過多方聯席會議后,彭銳為社區小游園微更新項目制定了設計方案。原先坑洼的中心廣場被修復完好,平坦整潔的路面方便居民活動。河邊殘舊不堪的木柵欄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親水平臺。
“舊改”煥新,“顏值”升級。街道將持續發揮“社區設計師”作用,鏈接更多共建資源,探索“設計引領、社工協同、國資助力、群眾參與”的城市更新路徑,推進轄區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公共空間更新等民生實事。
萬物復蘇季,綠化正當時。何山社區黨委聯合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師生以及汀斯社工師事務所開展“‘黨建紅’引領‘生態綠’”的植樹活動,為社區天臺的“何睦花園”裝扮一番。
蘇科大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師生作為何山社區“何伙人”人才智庫的專屬規劃師、設計師,為社區提供專業技術支持。這次,風景園林學專業的鄭同學根據天臺造型,分享了在總體布局、細節設計和植物配置方面的建議,并在枝葉修剪、綠化植栽等環節帶動黨員參與。
現場還組織了“綠植知識競答”,由社工介紹“何睦花園”的七類綠植生活習性、形態特征及養護事項,進而搶答。黨員們搭花箱、挖坑、種花、埋土、澆水,分工協作。大家按照植樹標準和要求進行栽植,還認領花箱、簽名掛牌。黨員張阿姨說:“認領綠植后,不僅可以打發時間,還可交流種植經驗,促進鄰里關系。我喜歡種花草,更享受養它護它的過程。”
社區花園是一個物質載體,讓居民主動參與進來,形成一種公共決策,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空間治理現代化。我們要像保護歷史文化一樣,去看待這些看起來普通、荒廢、卻蘊含無限生機的空間。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生活在這樣的社區,是一種小確幸。獅山一社區還創新推出“共享花園”計劃,辟出“半畝花田”,采用“眾籌+認領”方式,由社區居民和共建單位認領花槽,打造特色空間。
據介紹,“半畝花田”劃分為蔬菜區、中草藥區、花卉區和組合盆栽區,由108塊花槽組成。居民通過認領,參與社區花園建設。“半畝花田”種植的花苗、種子及園藝工具套裝均由轄區共建單位捐資購買。目前,“半畝花田”共種植花苗400余株,種子100多粒,經由居民精心打理,整個花田美美噠。今年,社區發出人才“集結令”,組建社區綠植隊,科學養護草木。除了“半畝花田”的養護外,綠植隊還承擔轄區內花壇綠植的養護工作。接下來,“半畝花田”會進行優化,使其成為居民共治、共享的“科普角”。

石湖社區“魔方花園”
萬楓社區有一個“香楓園”,鄰居們紛至沓來,前來賞花拍照。改造前,此處樹木有些已枯死,有些野蠻生長。社區黨委收集居民需求,促使“鄉鄰花園”二期“香楓園”項目落地,讓共享綠地變為小區一景。社區黨委引入黨建共建力量,由蘇州絕世風華酒業認領捐贈樹苗,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結對社區居民“新綠蟻”植樹護綠隊、物業綠化專員,指導其對“鄉鄰花園”的養護。
“小朋友,你們認識這是什么花嗎?”位于石湖社區三樓的魔方花園植物科普基地很熱鬧,蘇州市植物園的老師在給社區小朋友科普海棠花、郁金香和三色堇的知識。社區魔方花園種植貼梗海棠、木香、凌霄等數十種花木,是一個集綠植科普、居民融入、青少年勞動教育、傳統文化傳承為一體的特色基地。

“何睦花園”換新顏
石湖社區風“量”灣“有事好商量”居民協商議事陣地前不久落成。風“量”灣的命名有兩層含義,一是居民歇腳乘風涼的“港灣”,二是居民商“量”事的家門口協商陣地。
“籃球場建成是好事,但建成后四周有水坑,一到下雨天,居民都不敢走。”吳慧娟阿姨提出意見。石湖社區組織社區工作人員、政協代表、黨員志愿者、物業代表、居民,在民主角就籃球場積水問題展開協商。風“量”灣之民主角,暢通了居民說事、議事、評事的渠道,實現了有難大家幫、有憂大家解、有事大家擔的目的。
“社區是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街道各社區通過居民自治、共建的形式,為生活空間換新顏,探索文明新生活。”獅山橫塘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去年,街道舉辦首屆社區營造節。社區營造不單是簡單的活動和裝修,而是在居民行動過程中凝結居民的情感、協助和共識。獅山街道社區發展基金會推出“幸福獅山——社區營造”項目,創新“黨建引領下的社區營造共同體”的治理模式。社區營造,也在另一個角度激活了城市的毛細血管,使城市變得溫柔和舒適、人情味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