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理發、助浴,只需要一鍵呼叫預約時間,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登門服務;葷素搭配合理的老年餐,會在吃飯時間準點配送到家;如果子女白天上班無法照料,可以為老人選擇日間托養服務……在青島,這些專業養老服務已經送到了“家門口”。
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正當時”
老年人養老,最大的兩個問題就是看病和吃飯。而對于青島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來說,這兩個條件都能滿足。
在位于市北區遼源路街道的福山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康復大廳,記者見到了今年75歲的李萬瑛。李萬瑛的老伴突發腦梗死,“出院后去哪里康復”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她和孩子。按照原來的打算,李萬瑛想帶老伴到醫院康復,但醫院距離老兩口的家有七八公里。“直到我們樓長找到我,和我說就在離我們家不到200米的地方開辦了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可以作康復,我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有了這個中心,我們打心眼兒里高興。”
與李萬瑛一樣“打心眼兒里高興”的,還有今年83歲的魯秀妹。2017年,魯秀妹住進了離家50多公里外的養老機構;2020年9月,家門口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建成后,魯秀妹從住了將近3年的養老機構搬回了家。在與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簽訂協議后,她從上百個服務項目里選擇了送餐、助浴、保潔、理發、康復5個項目。“在家養老,每個月的費用只需要2000塊錢,比住養老院的費用節省了一大塊兒,減輕了我和孩子的負擔,我成了這個好政策的受益人。”
受益的不僅僅是老人,還有運營居家社區服務中心的養老機構,他們從居家社區養老中看到了養老產業發展的機遇。“家庭養老床位相當于分解了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項目,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實現個性化定制、精準化服務,以更好地滿足養老服務需求。”青島市福山養老集團辦公室主任隋雪飛說。
而對于政府來說,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可以讓老年人花最少的錢,享受到最急需的專業養老服務,這是沉甸甸的“社會賬”“民生賬”。青島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喬先華還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以一個街道平均有500名失能失智老人計算,要新建一所醫養結合機構,除需要土地30畝外,還需要政府補貼約700萬元。對于政府來說,這筆“賬”也是沉甸甸的。
打通“最后一米”,讓“好政策”變成“真紅利”
青島是全國老齡化發展速度快、基數大、程度高、老齡化態勢突出的城市之一。
截至目前,青島正在運營的養老機構在院老年人1.6萬余人。而自2019年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相關文件出臺以來,僅3年多的時間里,青島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已為2.4萬老年人提供了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其中失能老人約1.8萬人。可以說,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已成為養老服務的主陣地。
對此,喬先華表示:“雖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很快,但相對于龐大的有養老需求的老年人群體來說,2.4萬人的數量并不是很大。我們已經選取部分養老服務機構作為基層聯系點,找出堵點,讓好政策能更廣泛惠及老年人。”
在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關于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的工作,也正在逐步展開。“以配餐上門為例,老年人的需求很旺盛,但是我們受制于企業人手不足的現狀,對于老年人配餐的需求很難滿足。”負責運營嶗山區金家嶺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胡園園說,為此,金家嶺街道也幫著一起想辦法,讓機構和社區樓長、網格員等建立對接聯系,發動愛心人士增加配送力量。
最貼近居民的物業企業也開始了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探索,以便讓養老服務的“觸角”觸及更多小區老年人。“我們在南島組團小區開展了‘早晨七點半拉窗簾活動,對小區內空巢獨居、高齡等重點老人展開巡查。一旦發現有七點半沒有拉開窗簾的情況,我們就會上門入戶走訪。”恒福集團辦公室主任唐鵬告訴記者。
記者獲悉,去年以來,青島市城市管理局積極開展物業企業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試點,充分發揮物業企業“常駐社區、貼近居民、快速響應”的優勢,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急等養老服務項目,有效破解高齡、空巢、獨居、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難題。目前,青島市共有25家物業企業參與試點工作,服務老年人數達6000余人,成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力量。
發揮好社區、樓長的基層治理力量,也是讓政策落地的重要途徑。作為市北區福安小區4號樓1單元的樓長,現年67歲的趙桂芝對樓里36戶住戶的情況了如指掌。她把樓上有60歲以上老人的20戶住戶宣傳了個遍,已經有9戶老人與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簽約,享受到了舒心的養老服務。
(摘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賈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