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5元1斤的山東煙臺冰糖富士蘋果,嘗哈爾濱紅腸、湛江生蠔,還有2件15元的自發熱小背心……鄉鎮大集,憑借豐富的商品種類和低廉的價格吸引了眾多市民前去消費。過去,“趕集”是中國農村的標配;如今,熱衷時髦的城里人也逛起了鄉鎮大集。
物美價廉,專程開車來趕集
4月5日早上8點,北京市昌平區沙河大集已經擠滿了人。熱氣騰騰的羊雜湯、現烤現賣的老蛋糕、火架上滋滋冒油的烤雞,集市上各色小吃攤前蒸騰的熱氣和沿街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不少市民特地前來吃個早飯,再買上接下來一周的食材。
農民擺出自家種植的蔬菜和水果,沾著泥土的大蔥、荸薺,帶著瓜蒂的黃瓜,鮮嫩帶水的奶白菜,看著就新鮮。正在仔細挑選青菜的劉阿姨是大集的常客了,每周六,她都會騎著電瓶車來這里為家人準備好一周的食材。“沙河大集雖然離市區遠,來回路途花費的時間有些長,但這里的菜品質好,售賣的價格比市區超市便宜一半,值得跑一趟。”她說。
除了蔬菜水果和特色美食外,鄉鎮大集上還經常出售一些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在北京市海淀區上莊水鄉大集上,有的攤主面前堆滿了褪色的舊手表,吸引了不少男性消費者的目光。還有的擺出一堆文玩核桃、葫蘆和各式手串,三五成群的年輕人蹲在地上“淘貨”。
“新鮮”“便宜”是大多數顧客認為最能概括鄉鎮大集的關鍵詞。在大集上,山東煙臺冰糖富士蘋果只要5元/斤,張家口的黃心土豆1.5元/斤,在市里景區賣15元/根的烤腸只要3元/根。不少北京市區的居民開車來趕集,提著大包小包塞滿了后備箱。就算沒有計劃,只是在集市上隨便看看的游人,也會忍不住買幾斤水果蔬菜回家。
與城市里火爆的“后備箱集市”相比,鄉鎮大集大多以農民自產的蔬菜水果為主,還有一些批發進貨的小商品,攤位費便宜、供應環節少,因此商品價格較低。
到了午飯時間,上莊水鄉大集里陸續擁入了一些年輕人。“我在抖音上刷到這個集市,感覺挺有意思的,專程過來看看,順便吃個午飯。”北京市民小陳從小在城里長大,對鄉鎮大集比較陌生,“圖個新鮮”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
有攤主介紹,鄉鎮集市一直在辦,但過去主要是周邊居民來買菜買肉,現在很多城里人、年輕人來趕集,主要是為了嘗點好吃的、打個卡。“現在的大集跟我以前逛得不一樣了。”在北京工作的山東人李先生說,過去農村老家的集市上都是附近村民去買日用品和食材。“北京的集市一進來就是很大一片停車場,都是開車來趕集的,還有很多大學生。賣的商品也不太一樣,我們那邊主要以蔬菜肉蛋奶為主,北京這邊多了很多賣水果和小吃的攤位。”
曾是農村“標配”的大集,如今也成了城里人周末的新去處。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建設改造縣城綜合商貿服務中心983個、鄉鎮商貿中心3941個。不少鄉鎮大集、便民超市經過改造,環境煥然一新,功能更加完備。
鄉土氣煙火氣,城里人也著迷
農村集市、集貿市場是農村居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消費場所,也是中國城鄉商品經濟活動的重要環節。為啥最近突然“火”了?
從大背景看,去年底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著力挖掘內需潛力,特別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潛能,積極推動農村現代化。“在擴大內需和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鄉鎮大集這一傳統的產品流通市場結合鄉土特點,煥發生機,成為各地觀光旅游、體驗鄉村風土人情的重要場景,受到年輕人和城市消費群體的青睞。”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市場與貿易研究室主任翟雪玲說。
鄉鎮大集“火”出圈,與交通條件和消費環境改善密切相關。目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5.22%,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快,特別是大城市的大學城大多分布在城鄉接合部,鄉鎮大集逐漸融入城鎮生活圈。農村地區交通條件的改善,也為鄉鎮大集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外,大集管理逐步完善,為市民提供了更加方便干凈的消費環境。
越來越多城里人加入到趕集隊伍中,把趕集當成一種新型休閑方式。鄉土氣和煙火氣,讓城里人也著迷。長大后進城工作和生活的人,在這里找到了小時候的感覺;從小生活在城市的年輕人,也在這里體驗到了真正的鄉土氣。
鄉鎮大集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記錄著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方言和飲食喜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如今的鄉鎮大集已不只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趕集也不僅僅是為了購物,更是為了感受那份濃郁的鄉土氣和煙火氣。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徐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