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傳統大型超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持續關閉。線上購物成為日常,會員制超市成為新寵,大型超市的尷尬命運,代表著互聯網時代消費方式的更迭,也是時代變化的縮影。
消失的大型超市
連鎖大型超市家樂福最近遭遇了一次信任危機。2023年春節起,全國各地的家樂福突然變得空曠了,生鮮區、冷藏區、熟食區的貨架大面積空置;而有商品的貨架上,很多商品被貼上了“此商品不可用購物卡付款”的標簽。
北京家樂福雙井店,一個幾乎常年保持北京地區銷量冠軍的店內,為數不多能用購物卡結賬的商品幾乎被買空,收銀臺則是排成長隊,結賬大多需要等待兩三個小時。時不時有顧客因為退卡的訴求得不到解決而報警。混亂的場面加劇了家樂福的“倒閉氣質”。
沒人能否認家樂福曾經的名氣。1959年起家于法國的家樂福,在1995年進入中國大陸。作為歐洲第一大零售商,剛進入中國的前10年間,家樂福開設了60多家門店,數量趕超大潤發、沃爾瑪等其他同類超市。2017年,家樂福門店的數量更是達到了259家的巔峰。而從2018年起,國內家樂福的門店開始以每年20多家的速度不斷關停。
家樂福的下行趨勢不是個例。另一家知名連鎖超市——永輝超市成立于2001年,也是中國大陸首批將生鮮農產品引入現代超市的企業之一。但過去的3年間,永輝超市也和家樂福一樣沒能阻擋“閉店潮”的到來,陸續關閉了407家門店。另一超市品牌沃爾瑪,同樣在幾年內關店100多家。
這個時代的大型超市,正在悄悄退出人們生活的“C位”,以往耀眼的光環正在慢慢消退。
逛超市,時代的眼淚
今年28歲的小艾記得,2000年左右,老家所在小城市的商場里開了第一家華聯超市。從那時起,去逛超市成為一家三口周末的固定活動。
而讀大學后,在一線城市生活的10年間,對小艾而言,“逛超市”的溫馨感似乎在逐年下降。畢業后,獨自生活的她開始很少去超市了;偶爾想買些食材,也幾乎都是線上下單。
外賣和網購幾乎能夠滿足小艾所有的生活購物需求,而它們也成了大型連鎖超市最大的“敵人”。
線上的優惠和便捷讓互聯網電商實現快速擴張。2022年上半年,天貓超市僅一個季度就貢獻了超過600億元營收;而京東旗下的京東超市,早在2017年就已經實現了交易額過千億元。
“線上超市”成為如今互聯網大廠的必爭之地,美團優選、抖音超市、淘菜菜、天貓超市、京東超市,線上超市平臺越來越多,大多擁有比實體店更低的價格和更多的優惠。
相比之下,低效率、高成本是實體超市的致命弱點。小艾曾經在某次下班時陪同事一起逛過大商場地下一層的永旺超市。“生鮮區的推銷員比三里屯酒吧街的店員還要熱情,但走過去,你就會發現價格也貴得離譜。一些商品可能真算得上‘刺客的程度。”小艾說。
城市年輕一代的日常加班無限擠壓著他們的業余生活,對于僅有的休息時間,沒人想要浪費在可以輕易被互聯網代替的“實體采購”上。如今,走進各大超市里,一眼望去幾乎都是年紀較大的人。
在今天,年輕人愛逛什么
除了互聯網電商的沖擊外,疫情期間,無法隨時出門消費的日子讓“囤貨”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小艾說,目前自己還會成箱購買螺螄粉、酸辣粉這些速食商品。
“線上”似乎正在重塑人們的觀念,人們可以等待,但不想“麻煩”,盡管實體超市能夠提供東西即時到手的感覺,但人們依然愿意在網上購買“次日達”“半日達”的商品,實在著急也可以通過外賣解決。大商場里,你總能看到飛快穿梭其中的外賣員,有時候他們的人數比逛街的普通人還多。
很難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但一切都讓傳統大型超市處于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之中——它還是很顯眼地存在著,但人們不再絕對地需要它。
而當“逛超市”成為時間上的“奢侈”行為,人們對于怎么逛、逛什么樣的超市的要求也提高了,會員制倉儲式超市成為年輕人的新寵。因為一些品牌獨有的網紅商品,以及網絡上塑造的“中產生活方式”標簽,年輕人騰出一天時間去逛山姆、Costco、盒馬X等,幾乎成為了一種當代潮流。
另一方面,由于網紅營銷,一些原本功能性的購物場所,漸漸開始成為網絡時代的一種獨特“景觀”。短視頻里爆紅的東北大集、南方菜市場,都成為典型的例子。
高質量的“逛”,越來越成為線下體驗的關鍵,買東西反而變得次要。在山姆、宜家等倉儲式購物場所拍照打卡,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標配,各種“逛超市怎么拍照”的教程也不斷涌現。這些超市越來越成為一種“主題公園”式的新型存在。
(摘自《新周刊》崔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