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麗貝卡·凱利和同事分析了英國生物樣本庫中至少完成過兩次飲食評估的110497個個體的數據,并進行了約9.4年的追蹤,在此期間4188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攝入越多游離糖(添加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和果汁中的糖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越高。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BMC Medicine。
研究發現,每日攝入總能量中游離糖的占比每高5%,總心血管疾病風險便會升高7%,其中心臟病風險會升高6%,腦卒中風險會升高10%。凱利指出,將游離糖替換為非游離糖(即大部分天然存在于全水果和蔬菜中的糖分)并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或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泌尿外科團隊近日在國際期刊《微生物學前沿》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深入探討了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介導慢性飲酒所致精子質量下降的機制。
研究團隊收集了慢性飲酒組和對照組雄性小鼠的糞便微生物,并通過灌胃把慢性飲酒組和對照組雄性小鼠糞便中提取的菌群懸液分別移植到兩組正常小鼠腸道內構建糞便微生物移植組,持續10周。隨后,該團隊采集了每組小鼠糞便、睪丸和血液樣本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慢性飲酒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是導致精子質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慢性飲酒可引起腸道微生態失調,進而導致代謝紊亂、血清內毒素和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升高、睪丸炎癥、相關基因表達異常,最終導致精子質量受損。這些發現對男性不育癥的治療具有潛在意義。
近日,瑞典索菲亞赫美大學學院的弗雷德·約翰遜發表在JAMA子刊上的文章表明,拖延行為與之后9個月抑郁、焦慮、致殘性疼痛等不良健康問題有關。
他們調查了3525名瑞典大學生,要求他們在一年內每三個月填寫一份問卷,其中對幾種健康結果進行了測量。為了了解拖延與后續健康問題之間的關系,研究將拖延癥嚴重的學生與幾乎沒有拖延癥的學生進行了比較,拖延的大學生們往往心理和身體出現問題的風險有所增加,出現了抑郁、焦慮、上肢致殘性疼痛等身心問題。
臨床試驗也帶來了對拖延癥患者有利的好消息,認知行為療法對減少拖延行為有效,例如將長期目標拆分成若干短期目標,將注意力分散,在克服負面情緒的同時集中精神完成一項任務。

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中峰教授團隊和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吳繼紅教授團隊,在青光眼視覺損傷標志物的早期監測方面有新發現。該研究成果論文已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生物材料》上。
研究發現,精準檢測生物標志物GDF15有助于青光眼的風險篩查、早期診斷和進展評估。于是,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自動化、高通量和實時監測平臺,在臨床患者樣品的檢測驗證中顯示出高度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為青光眼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提供了極具潛力的轉化應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