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靈 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提供

劉軍,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常務委員和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及運動障礙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帕金森及運動障礙專委會副組長等。曾先后入選首屆中國神經內科“十大杰出青年醫師”、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上海市曙光學者等。醫學專長為帕金森病、癡呆、睡眠障礙、腦血管病等神經科常見病和疑難病的診治。
從建設中國首家帕金森病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到之后牽頭開展帕金森病自體干細胞治療項目,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軍,始終與帕金森病緊密聯系。劉軍教授及其團隊深耕帕金森病診療,就像涓涓細流匯成海,給“帕友”們帶去福音。“雖然目前帕金森病還無法被治愈,是一種只能延緩進程的疾病,但是我們醫生正竭盡所能尋求新的治療方法,與此同時,還要給患者最大的心理關懷和安慰。”劉軍強調,此病無法治愈,但醫生始終相伴。
學生時代的劉軍,對于電子與自動化很感興趣,所以到了20世紀90年初面臨高考填志愿的時候,他整整齊齊地都填上了和電子通訊有關的院校和志愿。他拿了志愿表給父親看,父親說:“你一直以來都學的理工科,這次不妨試一下醫科呢?”劉軍當時沒有想到,就是父親的這一句話,開啟了他的從醫之路。聽完父親的建議,劉軍在交志愿表的前一晚,將其中一個志愿改成了上海鐵道醫學院(現同濟大學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本來以為不會被錄取,最終卻恰好錄取了這所院校。
本科五年,劉軍對于醫學求知若渴。畢業后,劉軍被分配到了家鄉河南鐵路系統的一所醫院,成為一名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臨床的經歷讓他受益匪淺,充實了本科學習中無法學到的實踐知識。
此時,也是劉軍最迷茫的一個階段:是一輩子在家鄉做醫生,還是回上海繼續深造?在兩個選項中,劉軍僅僅是糾結了片刻,因為他一直想要在醫學上能更進一步。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神經內科陳生弟教授的碩士研究生。
考入研究生后,我國帕金森病診治著名專家、導師陳生弟教授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陳教授治學的態度十分嚴謹,面對醫教研三部分工作一絲不茍,每次查房時都會和學生們積極討論病例,認為有問題的地方也會很直白地指出,讓學生清楚自己的不足。師長們認真的治學態度和積極進取的研究精神,深深地感染著劉軍,使他認識到,不能因為取得成績就沾沾自喜,要不斷學習和進步。而瑞金醫院廣博慈愛、追求卓越的醫院文化,也讓浸潤其中的劉軍感到尤為認同。
如今,劉軍在對待自己的學生時,也傳承了這份嚴謹,更是通過言傳身教,告訴學生們不要機械性地去學習,而是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醫學這門學科對于知識更新的要求很高,每年都有新的方案和指南推陳出新,不能沿用老舊的知識和經驗,只有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服務患者。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劉軍留在導師陳生弟教授所在的上海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工作,后來又取得了神經內科學博士學位。
2005—2007年,劉軍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學習,在獲得出國深造的機會時,兒子剛滿半歲,對于他來說,這又是一個很艱難的選擇。但是家人對于劉軍醫學事業十分支持,最終劉軍到美國開啟了3年的研究與求索,進一步開拓醫學視野。

查房中,劉軍(右一)在指導年輕醫生
出國后,劉軍投入到大量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中,他感覺到國內的硬件設施絲毫不遜色于國外,但是國外在相關規章制度的管理上,比國內規范和嚴謹,能讓團隊擰成一股繩,并鼓勵嘗試各種新的治療方式,勇于探索和創新。劉軍深受影響,回國后也將經驗帶回到瑞金醫院神經內科中。“我們不要單純模仿,而要去找一些創新的項目,走在行業的前頭。”
劉軍在最近幾年里也一直在嘗試新的治療方式,他曾經遇到過一名50多歲的男性帕金森病患者,站立較為困難,身體也有明顯的偏斜,拿東西不穩。家人帶他到醫院檢查,劉軍通過詳細的體檢等,確診患者為類似帕金森病的另一類疾病:多系統萎縮,這類病情十分少見,預后也較差。
患者家屬很著急:“劉主任,你一定要救救我老公,他是家里的頂梁柱,沒有他,我們家可怎么辦呀?”劉軍忙安慰患者家屬:“放心,我們會盡全力治療。”劉軍的話對于患者家屬來說仿佛是一針強心劑,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劉軍發現患者對于藥物的適應效果差,于是嘗試通過TMS(經顱磁刺激技術)和脊髓電刺激等新型治療方法,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改善了癥狀,后續通過運動、營養等康復手段,逐漸穩定了患者的病情,給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劉軍為患者義診咨詢
劉軍認為,對于患者尤其是帕金森病患者,醫生應該做到以下三點:全方位關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將治療的優缺點講清講明;持續研究延緩患者病情的治療方式。劉軍強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患者心理上的安慰,盡可能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由于目前帕金森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在得知病情后往往難以接受,部分患者需要心理干預,來幫助他們平緩心情。而帕金森病患者術后也需要一些運動和營養上的康復,需要其他科室協助患者康復。
在醫院的大力支持下,針對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療特點,2020年,中國首家帕金森病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暨中國帕金森病診療培訓基地(簡稱一站式中心)在瑞金醫院成立了,這也帶動了國內其他四十余家單位在之后的時間里紛紛成立帕金森病一站式中心,推動了我國帕金森病的診療水平。
“一站式中心”將神經外科、影像醫學、康復醫學、心理和精神醫學、營養與護理學等專科匯聚在一起。患者進入一站式中心之后,即可接受多學科專家團隊的聯合診療,團隊會將藥物、手術、術前準備、術后運動康復、心理等多個方面融合在一起開展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對于患者而言,檢查和治療變得更方便了。而對于劉軍而言,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的治療情況,在多學科的協助下,帕金森病的慢病管理變得更有效。在2022年疫情期間,一站式中心也與時俱進地對管理系統進行了升級,通過手機移動端就可以遠程管理患者,實現病情及時反饋。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據統計,當前我國帕金森病患者群體約400萬人,在6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約2%。劉軍介紹了帕金森病的治療現狀:“針對帕金森病,疾病早期我們主要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此外,DBS主要通過腦內植入電極進行電刺激,還有腦部‘磁波刀’無創技術,但目前的治療手段只能改善癥狀,不能阻止病情的發展,也無法解決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死亡,更無法治愈帕金森病。”
基于該現狀,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劉軍主任領銜籌劃成立了“上海市衰老與退行性疾病學會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分會”。學會成立的初衷在于集專家專人之力,站在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疾病研究先行者們的肩膀上繼往開來,為廣大患者解除病痛,為社會緩解負擔。
在分會成立之時,劉軍還宣布了帕金森病自體干細胞治療項目的正式啟動。干細胞具有向各種各樣細胞和器官分化的能力,因此也被稱為“萬能細胞”。干細胞技術之前一直被用來抵抗衰老,但近些年也是在臨床上用于治療某些疑難雜癥的有效方法。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醫學成就,就是通過體細胞重編程技術誘導任何體細胞成為多能干細胞,讓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干細胞,也稱為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劉軍認為,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在臨床中有治愈帕金森病的可能性,2023年項目已陸續招募了50~70歲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開啟移植干細胞的試驗。
劉軍表示,未來團隊的努力方向之一是繼續探索基因治療、自體干細胞治療等治療帕金森病的新方式,并期望找到一些發現帕金森病的早期生物標志物,早期識別、早期預警、早期干預,幫助帕金森病患者盡可能延緩生命,甚至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