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許家樹 圖/許家樹提供

王羲之書《孝女曹娥碑》首尾

邯鄲淳畫像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歷來崇敬孝道,曹娥的孝行自然為朝野所推崇。說起碑文的來歷,《后漢書》中還有一段趣事。為旌表這位杰出的居民,多年后當地縣令決定刻石碑置于廟中,請文士魏朗撰寫碑文。這個魏朗故意賣弄,寫完后不拿出來,卻說碑文之難寫。縣令便命自己的學生也來試試。十多歲的邯鄲淳即刻“操筆而成,無所點定”。魏朗讀后大吃一驚,自嘆不如,悄悄把自己的文稿撕了。
邯鄲淳,字子叔,生于東漢陽嘉元年(公元132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是漢末與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他很小就離家游學洛陽,讀了不少書,拓寬了視野,還拜大書法家曹喜為師。他勤學苦練,不光知識淵博,還成為了書法大家。《書小史》說他:“志行清潔,才學通敏,書則八體悉工,學尤善古文大篆。”漢朝末年,由于先秦文學經典多用古文字書寫,人稱“蝌蚪書”,當時人不認識,邯鄲淳卻能辨識,成了這些經典的傳授者,使他在學術上名聲大震。
漢獻帝初平年間長安大亂,邯鄲淳逃到荊州投奔劉表,過了十多年太平日子。后來曹操征討荊州,劉表之子劉琮獻城投降。曹操也知道邯鄲淳大名,“召與相見,甚敬異之。”回到鄴城后,曹操的兩個兒子都想與邯鄲淳結交。當時曹操偏愛曹植,邯鄲淳就成了曹植府中的幕賓。曹植才高八斗,邯鄲淳也很慶幸能與“天人”相伴,兩位“牛人”在一起,自然相得益彰。
曹丕繼位后,雖然對邯鄲淳不爽,但也惜才,命他在自己身邊做博士給事中。邯鄲淳知趣,寫了千古名篇《投壺賦》呈上,此文妙筆生輝,將士大夫宴飲的投擲游戲被 描繪得淋漓盡致。曹丕讀后大為贊賞,賜帛千匹。
再說一則有關《曹娥碑》的軼事。大文豪蔡邕讀碑文后題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刻在碑的背面。據《世說新語》記載,曹操到此見了莫名其妙,同行的楊修已悟出道理,曹操叫他先別說,讓自己想。騎行三十里后曹操悟出含義,楊修才說:黃絹,色絲也,并而為絕;幼婦,少女也,并而為妙;外孫為女兒之子,合而為好;齏臼為搗舂辛辣食物之器具,也即受辛,組合成辭的異體“辤”。這八個字暗藏“絕妙好辭”之意,曹操驚嘆道:“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邯鄲淳在書法史上地位很高,各種字體他都得心應手,連蔡邕這樣的大書家也自嘆不如。邯鄲淳用大篆、小篆、隸書三種字體刻《尚書》《春秋》《左傳》的石碑,被立于洛陽太學門前,作為學者勘誤的典范,可惜這傳世珍品歷經多年散佚,現剩110字的殘碑藏于故宮博物院。邯鄲淳學問淵博,才思敏捷,著有文集二卷、《藝經》一卷,但如今僅存《投壺賦》和《曹娥碑》。
值得一提的是,他喜歡收集民間笑話,撰寫成三卷《笑林》,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笑話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介紹過他,還引用了其中幾則。“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說的是有個魯國人拿了長竹竿想進城門,豎拿橫拿都進不了。一個老人勸他鋸斷后入城。執竿人蠢,更蠢的是那位自以為閱歷廣的老者。
“甲與乙爭斗,甲嚙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嚙落,吏曰:‘夫人鼻高而口低,豈能就嚙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嚙之。’”兩人爭斗,甲把乙的鼻子咬了下來,到了官府甲說乙是自己咬下的。官說嘴在下面怎么咬得到?甲說乙是站在床上咬的。寥寥數筆,令人啞然失笑。留存下來的還有《膠柱鼓瑟》《一葉障目》《一毛不拔》等,只可惜這部幽默生動的《笑林》后來散失了,上述內容因《太平廣記》等書的摘錄才得以流傳。魯迅先生曾從各書中把它輯集為一卷,共二十九則,收入《古小說鉤沉》。邯鄲淳的《笑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編撰的笑話集,因此他也被譽為笑林始祖。
一般認為,邯鄲淳于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去世,享年九十歲。但據史書載,他書寫《三體石經》刻碑在正始年間(公元240—248年),如果這樣算的話又要加上二十來年。不管怎樣說,他高壽是肯定的。那是個中國歷史上人的平均年齡最短時代之一,能這樣高壽真是鳳毛麟角。看來邯鄲淳不光身體健康,還有著良好的心態。
他學問好,睿智,自然會關注自己的健康;他善書法,能延壽,筆者已經多次在本欄目里舉例,在此也不贅言了。在我看來,邯鄲淳最主要的長壽原因是喜歡笑話。他不光喜歡聽,還將聽到的古往今來笑話收集起來撰成集子,笑口常開的同時又樂此不疲。這個老頭怎能不長壽!
笑是人的本能,是心情愉快的外在表現。笑的好處多多,不但可以緩解壓力,刨除煩惱,還能防病養生,延年益壽,老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就是這個道理。有時候笑是出于友誼和禮貌,但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笑,是快樂的表現。開心時,憂愁煩惱驅散了,緊張疲勞解除了,急躁愁苦克服了。笑的時候肺臟擴張、呼吸道暢通、促使胃腸消化,免疫功能自然就會增強。所以講笑話、聽相聲、看喜劇小品,經常保持良好的心態,對健康長壽有莫大好處。尤其是對中老年人,筆者送上一句:常常笑,老變少。笑口經常開,好運自然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