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朱曉磊
摘? 要:本文基于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內蒙古量身定制的戰略定位和行動綱領,結合內蒙古包頭市自身經濟發展現狀,通過對經濟社會形勢的分析與展望,研判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并依據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下一步發展思路:聚焦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聚焦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包頭、平安包頭;聚焦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聚焦建設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打造口岸經濟新增長點、新增長極。
關鍵詞:五大任務? ? ?經濟社會發展? ? ?現代化產業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到內蒙古考察指導工作,連續5年參加全國兩會內蒙古代表團審議,多次對內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內蒙古確立的戰略定位和行動綱領?!拔宕笕蝿铡毕噍o相成,涵蓋了生態、安全、能源、農牧、開放等多個領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包頭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包頭的關鍵抓手。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實踐問題做了全面系統深入的闡述,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極大豐富和發展,包頭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對包頭市“一個創新、三個實現”重要指示,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優勢,以“五大任務”為戰略定位和行動綱領,樹立“兩新”導向,強化增量意識,從緊要處著手,在關鍵處落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包頭力量。
一、包頭市經濟社會基本形勢
包頭是內蒙古最大的工業城市,目前擁有內蒙古最大的鋼鐵、鋁業、裝備制造和稀土加工企業,新能源資源豐富,工業基礎較好,是國家和內蒙古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稀土、新型煤化工和裝備制造基地,優質鋼、特種鋼比重達到90%,稀土原材料就地加工轉化率達到80%,是全國20個最適宜發展工業的城市、全國投資環境50優城市、國家首批20個創新試點城市之一、全國第二家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全國外貿百強城市、全國首批文明城市,被譽為“草原鋼城”“稀土之都”。
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749.9億元,增長7.2%,增速位列全區第一,總量位居全區第二,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1位,較2021年躍升11位,提升幅度居全國第一。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6%,連續18個月保持全區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1%,總量位居全區第一。全市902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1422億元;全年爭取各類資金215.2億元,增長20.1%;招商引資落地項目897個,開工612個,增長109%,成為全國首批光伏裝備產業產值超千億元城市。組織實施七大消費促進行動和十大主題消費活動,累計拉動消費43.8億元,獲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獲批自治區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全市經濟穩中向好,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二、包頭市面臨的發展機遇及現實困難
當前,包頭市迎來良好發展機遇: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將為包頭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打造“世界稀土之都”和“世界綠色硅都”,加快高鐵、跨境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帶來政策機遇。
當然,包頭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也存在一些現實困難:穩增長壓力較大,消費市場恢復緩慢,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規上、限上企業數量不多,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體量偏小、積聚度不夠,科技創新與產業契合度不高,高層次創新平臺少;開放型經濟發展不充分,水資源短缺等瓶頸問題亟待破解,營商環境仍需持續優化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重點關注,有針對性地進行補短板、強弱項,努力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把落下的任務補起來。
三、下一步發展思路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面向新征程,站上新起點,做好各項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包頭市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落實“五大任務”,更好承擔國家使命、服務國家戰略,加快走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奮力實現新征程的良好開局。
(一)聚焦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1.科學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先立后破,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X”政策體系,深入推進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建設零碳、低碳園區,以生態保護的硬約束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在鞏固提升林草碳匯能力、林草碳匯計量監測等領域先行先試,基本建立包頭林草碳匯高質量發展體系,高標準高水平建設國家林業碳匯試點、自治區林草碳匯試點。加快推動包鋼集團CCUS一體化示范工程建設,實施節能改造項目50個,新增改造落后電機5000臺,完成清潔生產審核企業10戶以上,新增綠色園區1家,綠色工廠10家、綠色設計產品10個,推動鋼鐵限制類裝備全部退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積極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試點,提升重污染天氣應對能力。因地制宜推進清潔取暖改造,推進工業企業深度治理,加快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提升城鄉水環境質量,加大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力度。完成100萬畝加厚地膜和22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回收試點任務,推進工業、農業、生活領域固體廢物的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持續推進“十四五”“無廢城市”建設,確保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2.統籌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入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度,久久為功涵養生態,積極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茖W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強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全年實施營造林30萬畝以上、草原生態保護修復100萬畝以上、創建自治區綠化美化示范村30個。高標準推進包頭黃河國家濕地文化公園、昆都侖河國家濕地公園、南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
3.促進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圍繞能源、礦產資源等重點領域和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等關鍵環節,加強科學配置,推行全面節約,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出效益和全要素生產率。全面推進工業、農業、城鄉居民生活方面節水升級改造和節約集約利用。
(二)聚焦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包頭、平安包頭
1.維護國家安全。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層基礎,堅決抓好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等各項任務落實,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加強和改進城市民族工作,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為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貢獻更多包頭力量。推進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建設,構建監測預警、防范打擊和應急處置為一體的網絡安全綜合防控體系。
2.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包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高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實現信訪事項及時受理率、按期辦結率雙100%,群眾滿意率95%以上。強化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建設,鞏固創城創衛成果。
3.構建“大安全、大應急”體系。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推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持續開展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質量監督,堅決遏制各類安全事故。強化應急體系救援力量建設,深化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創新,提升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
(三)聚焦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1.推進能源基地建設。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大傳統能源技術升級改造力度,推進能源儲備能力建設,提高傳統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實施新能源綠色替代行動,做好現代能源經濟文章,提升新能源產業層次和發展能級,加快推進風光氫等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大力引進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建成全國最大的現代能源裝備制造基地。聚焦打造世界“綠色硅都”,加快招引與之相關的各類企業,壯大多晶硅、單晶硅、切片等產能規模,積極發展配套企業,推動形成萬億級產業規模,多晶硅、單晶硅產能均占到全國的40%,切片產能占到全國的20%,光伏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以上。加快推進高端風電裝備產業園建設,構建涵蓋裝備制造和運營維護的全產業鏈,引進建設風電研發機構,打造全國最大的陸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年內風電裝備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廣泛拓展新能源應用場景,建成從山北到山南的4個通道,推進6個園區零碳、低碳基地建設,加快推進“源網荷儲”和“風光氫儲”一體化建設,打造4個5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基地,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力爭年內新增并網新能源裝機300萬千瓦,年底在建新能源項目規模超過100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1000萬千瓦。
2.強化戰略資源基地建設。加強對戰略資源的勘察和儲備,推動稀土、鈮、鈧、鉀等戰略資源有序開發和科學綜合利用,提升供應保障能力。聚焦打造世界“稀土之都”,深入實施專精特新“小巨人”等企業培育行動,深化骨干企業梯隊建設,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發展,重點推進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積極拓展稀土應用領域,圍繞稀土永磁、儲氫、拋光、合金等,加快建成世界最大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深加工產品生產和銷售基地,年內稀土產業產值增長20%。
3.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有中生新”和“無中生有”并舉,加大工業技改投資力度,加快推動鋼鐵、有色、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打造一批“無人化”“黑燈化”的數字工廠和綠色工廠。加速在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形成一批增長點,以新增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建設國家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提升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契合度,聚焦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領域,支持氫能、核能、風能、太陽能等利用技術開發及裝備研制,著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
(四)聚焦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1.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持續推進農村牧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重點發展農畜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鄉村電商等產業。著力打造精品農牧業,聚焦產品,形成品牌,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大力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特色產業,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加快農村物流快遞網點布局,實施“互聯網+”農畜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2.深入推進鄉村建設。強化公共服務資源投入和統籌配置,補齊入戶道路、供水質量、倉儲保險等短板,推動農村牧區逐步具備基本現代生活條件。扎實開展重點領域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鄉村居住環境安全,接續實施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5年行動,強化村莊環境治理,推進村莊綠化美化亮化。
3.夯實農畜安全根基。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聚焦生產、儲備、加工、流通、銷售、監管全過程各環節抓好糧食生產。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足額帶位置下達永久基本農田地塊,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開展農牧業節水改造。實施糧食穩產增產行動,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實施設施農業提質增效行動,提高“菜籃子”供給水平。加快設施畜牧業發展,提升肉類保障供給能力。做大飼料加工產業、做強糧油加工產業、做精肉類加工產業、做大乳制品加工產業。加快建成健全農牧產品冷鏈加工配送體系,進一步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積極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自治區級現代農牧業產業園。確保播種面積穩定在305萬畝左右,糧食產量穩定在25億斤,新建改造集中連片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示范區3萬畝以上。
(五)聚焦建設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打造口岸經濟新增長點、新增長極
1.做大做強口岸經濟。推動滿都拉口岸由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轉變,構建安全、高效、綠色、智能的大宗商品進口專用口岸,創新通關模式,提升口岸物流信息電子化、智能化水平,提高通關效率。推進航空口岸通過驗收正式對外開放,進一步完善包頭保稅物流中心(B型)載體動能。加快滿都拉口岸跨境鐵路盡早開工建設,盡早發揮作用。用好獲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支持政策,發揮跨境電商推動外貿升級的積極作用,把滿都拉口岸增量做上去,質量提上去,輻射能力和帶動力抓上去。力爭全年口岸過貨量突破500萬噸。
2.大幅提升對外貿易和投資規模。不斷拓展與鄰近國家和地區貿易往來,擴大在歐洲市場的貿易規模和雙向投資規模,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建立健全服務外資企業長效工作機制,著力吸引與包頭市產業特色和資源優勢契合度高的優質企業。支持企業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促進國內外產業協同,引導對外投資高質量發展,推動包頭產品、服務、技術、品牌“走出去”。力爭對外貿易額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直接投資額增長7%。
3.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積極擴大對蒙古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及歐洲的國際交往,深化文化藝術、跨境旅游、科學教育、體育賽事等領域的務實合作,不斷完善對外交流合作機制,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努力把包頭打造成為內聯華北西北、外聯俄歐洲的區域中心城市和國家向北開放的重要節點城市。
參考文獻:
[1]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22,(12).
[2]中共包頭市委員會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個創新、三個實現”重要指示的實施意見[N].包頭日報,2022-12-28.
[3]呼斯樂,安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內蒙古實踐路徑研究[J].前沿,2022,(12).
[4]馬桂英.致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J].北方經濟,2022,(12).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研究,2022,(11).
[6]臧峰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邏輯[J].企業觀察家,2022,(10).
[7]宋瑋,劉愛軍,楊云,許巖.西安市生態建設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縱向比較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2).
[8]何茂云.新時代西藏現代化四維初探[J].西藏發展論壇,2023,(1).
(作者單位:包頭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