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鐸
釣大板鯽,絕不能靠撞大運,釣友們在短視頻中看到的那些豐收大板鯽的大師其實都是有的放矢,他們的開場白常是:有釣友“舉報”,某某河最近大板鯽頻出,甚至不乏“斤級”大物,于是今天驅車一百公里一探究竟……看看,開場第一句就是魚情信息。沒錯,信息比判斷推理更重要。
有些水庫明明數十年未曾干涸,釣友們卻釣不到大鯽魚,今年的像麻將牌那么大,于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年,希望它們能長大一些,可到了明年,釣到的還是那么大,第三年依然那么大。是里面的鯽魚停止生長了嗎?肯定不是,可就是鮮見大板鯽的蹤影。是里面沒有大板鯽嗎?也不是。別說是幾十年未曾干涸的水庫,就算是蓄水短短數年的魚塘,里面也是有大板鯽的,雖說釣友們不見得能釣到,但若有機會看塘主下網打一次魚,出水的大板鯽數量之多會令你瞠目結舌。所以,釣大板鯽的關鍵不在于有沒有魚,而在于它們咬不咬鉤以及在哪個季節或時間段咬鉤。這就是魚情信息的重要性,這些信息自然是越詳細越好。
有些經驗不足的釣友一聽說某水庫有大板鯽出沒就坐不住了,急三火四地趕去釣,結果因準備不充分而淪為“觀眾”,只能眼巴巴地看別人中魚。一個必須要承認的事實是,與之前相比,現在的魚愈發難釣了,釣法的區分也愈發細化,比如眼下初春4月,東北地區的水庫基本上是小拋竿的天下,你如果冒冒失失地拿手竿跟人家做鄰居,那種對比很傷人的。還有魚餌,早些年釣友在這個季節買不到蚯蚓,用面餌就能釣到魚,后來能買到蚯蚓了,面餌就不靈了,如今大家都在用紅蟲,蚯蚓便稍遜一籌了。
初春晚秋時節釣大板鯽,我的觀點是別逞強,別自恃釣鯽技術過硬,各種配方、小藥又用得爐火純青,就能一鳴驚人。須知魚在遠處,任你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唯獨夠不到魚,你也只能干著急。
那么,除了春秋之外,炎夏是不是可以用手竿了?是的,但短竿要慎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你搭了釣臺,也要用6.3米以上的竿子。別以為你曾經用短竿取得過輝煌成績,現在就能續寫成功,時代不同了,在大家競相用長竿的今天,很少再有魚傻呵呵地到近岸活動了。遠處不缺食物,又有安全感,這些老奸巨猾的大板鯽會選擇在哪兒出沒?
看過上面的內容,有人會問:按照你的說法,大板鯽對食物越來越挑剔、離岸邊越來越遠是釣餌用得越來越精、釣竿用得越來越長造成的,那么在不對外開放的水域,用面餌和短手竿會否有所建樹?我的回答是,在眼下這個季節不行,至少收獲不會理想,因為這個季節大板鯽尚在手竿所不及的遠處,這是鯽魚的習性使然。我的一位釣友對此頗為不屑,他固執地認為手竿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沒把大板鯽誘來,若將窩子做成,還是手竿來得快。若在夏天,我不反對他這種說法,但若針對春秋兩季釣大板鯽,則此說法不成立,它不符合魚的習性(假如水庫的平均深度不深,而近岸某處恰有一個手竿所能及的大坑,其深度大于水庫的平均水深,釣者可一試)。
魚塘也存在這種規律,哪怕是平底魚塘,魚在春秋兩季也主要集中于中間位置。如果是深淺不一的魚塘,則4月初釣深處,月末釣淺水。這里所說的深與淺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確切的深度,釣遠和釣近亦如此。有人說手竿所不及的距離就稱得上“遠”,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釣大板鯽有較強的季節性,主要在溫度偏低的初春和深秋。可能是低溫環境導致人體感不適的緣故,這時水邊的釣魚人往往不多,而仍能堅守水邊的釣友往往收獲不錯。錯過了這兩個季節,想在其他季節釣獲大板鯽是比較難的。
到了夏季,鯽魚完成繁殖,集群的大板鯽就解散了,它們要么單獨活動,要么結成“小分隊”活動。夏季是釣魚人一年當中行動最頻繁的季節,卻是最難釣到大板鯽的季節。別想當然地認為有小鯽魚可釣就必定能碰到大板鯽,釣魚不能靠運氣和想象,要有的放矢。我不禁又想起那個釣友的觀點——釣不到是因為沒誘來魚。的確,入夏后大板鯽幾乎全水域活動,理論上在任何位置都有可能釣到它們。但是,它們無法形成足夠規模的群體,莫說能否把魚誘來是一個未知數,就算能誘來也是需要時間的,如此耗時費力何不直接找上門去?
去哪兒找呢?以山間水庫為例,它們都在大漫灘(長年淤積形成的大面積淺灘,多在水庫上游)活動,不僅僅是大板鯽,草魚、鲇魚、鯉魚、黃顙也是在大漫灘的遠處密度最大,發現這個秘密的不是我,而是漁民。
有一次我在一水庫上游的大漫灘釣了一下午加一個晚上,小有收獲,加一起七八斤。次日清晨我貪玩了一會兒,遇到水庫老板劃船去我前方很遠的地方起地籠。兩個小時后,船回來了,他遠遠地跟我打招呼:“釣多少?。俊薄斑€不錯?!蔽胰鐚嵒卮?,把魚護拎起來給他看。他看完,掉轉船頭就奔我來了:“就你釣那點兒歪瓜裂棗還叫‘不錯’?你瞧瞧我的。”
我往船艙里一瞧,天哪,一半大板鯽、一半黃顙,還有一條4斤多的草魚,總重量接近一百斤。
“來,你給我挑一條低于1斤的?!崩习鍑N瑟上了。
我仔細看了看,還真沒有低于1斤的。
這么多、這么大的野生黃顙魚和大板鯽我還是第一次見,尤其在這座水庫,釣到半斤的鯽魚都算大的了。
老板接著說:“你選的位置沒錯,錯在你用手竿,用手竿釣到半斤的就算是大的了。下次你用海竿,晚上用蚯蚓,超過1斤的鯽魚我保你釣十條,半斤以上的嘎牙子(黃顙)我也保你能釣到。”
后來我按照老板的指點用海竿夜釣,拋投后鉛墜剛一落水,漁輪就不再出線,說明水深僅1.7米左右,結果收獲果然可觀,半斤多的鯽魚直接拎,抄網都懶得用。我又觀察這里的漁民,發現他們夏季打魚無一例外都把網下在大漫灘的遠處,這說明夏季山間水庫中的魚并不在深水處活動。有類似地貌的平原水庫里的魚也在淺水處活動。而那些平均水深相差無幾的平原水庫中的魚則是四處分散的。
有一些相對特殊的水域,大板鯽是靠近岸邊的。比如南方一些生長著大量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的自然河道,若水生植物和明水交界的位置足夠深,大板鯽也會靠近岸邊。當然,其他魚種也會靠過來,因為水草給了它們足夠的安全感。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依然一廂情愿地用細線小鉤怕是不合時宜了。
大板鯽難釣是因為數量少嗎?我認為不是,麻將牌大的鯽魚泛濫成災的水庫有很多,難道這些小鯽魚都沒有長大的機會嗎?顯然不是。有些水庫,尤其是一些小水庫,人為干預魚類生長效果是很明顯的,水庫老板是不會容許他的魚苗無法成長甚至遭受生存威脅的,所以那些生命力極強的小鯽魚中的絕大部分是有機會長大的。可是它們為什么不咬鉤呢?我曾在一個養魚池有過這樣的經歷:魚池中有兩撥兒鯉魚,一撥兒是四年前投放的魚苗,約1000尾,已經長到了5~6斤重,另一撥是兩年前投放的魚苗,也是1000尾左右,已經長到了3斤左右。我釣一下午,用盡了各種手段,上鉤的幾乎都是3斤的,五六斤重的鯉魚就在眼前翻花,無一咬鉤。這是為什么呢?我分析認為,隨著魚齡的增長,它們的生存經驗也在不斷累積,它們會本能地感知并規避潛在危險。鯽魚苗在自然水域中長到大板鯽的級別需要多年時間,其間它們早已習慣了尋覓自然界中的食物,比如水中自然生長的藻類、蚊子的幼蟲等,所以它們在日照充足的季節會在大漫灘活動。另外,野生魚類本能地需要安全感,因此它們遠離岸邊、排斥陌生的食物。
總之,釣大板鯽首先要尊重魚的習性和活動規律,注重搜集魚情信息,還要分析季節差異,合理選用釣具、魚餌。這幾點同樣適用于垂釣其他魚種。